誓把当代艺术进行到底——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启示录
誓把当代艺术进行到底——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启示录
誓把当代艺术进行到底——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启示录
今年4月26日,力推当代艺术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在京圆满落幕。组委会坚持以画廊和艺术品经纪人为参展对象,杜绝个人身份参展,坚持国际标准与精品意识,赢得各方的掌声与喝彩。
这也是12年来,中国内地的艺术展会第一次摆脱了“艺术地摊”、“文化大集”的中国艺博会特色。此次画廊博览会搭建起了一个高效的艺术品信息交流平台,无怪乎绝大多数画廊均表示明年将继续支持、参与画博会;业内人士频频对画博会伸出拇指;各大媒体也一致交口称赞,誉其“水准超出预计”。只是,我国画廊业在不断进行规范化、国际化的完善过程中,画廊博览会需要探索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依然很多。
成交结果喜人 买卖两方双赢
据此博览会的执行总监董梦阳透露,历时5天的博览会累积展出了近5万幅作品,成交近1千万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打消了所有人对画博会的疑虑。事实上,主办方和众多参展画廊事先对成交额的预计并不乐观,董梦阳也认为画廊的到来并不是要有多少销售额,而是看好共同打造的未来。可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近半数画廊有成交,其中以日韩画廊据点占比重最大。东海堂、现代画廊、海上山、朴荣德画廊、川船画廊、伊势由画廊、吉井仁实画廊、观想、密雪儿、Artside等均有不俗的业绩。基中Artside代理的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张晓刚的版画作品则被某艺术品买家一次性买走几十幅,成交量之大令人咋舌。国内的画廊如索卡、嘉瑞、世纪翰墨的作品几乎售罄,索卡代理的洪凌、林风眠等艺术家的作品也格外被看好,创造了不俗的成交纪录。
买家都是哪些人?日本伊势由画廊的负责人和田女士说,买家大部分都是中国大陆的艺术爱好者与企业家。在中国加入WTO,参与全球资本动作的大背景下,艺术品投资已成为最热门的新兴投资领域,它要求投资者具有广泛的国际化背景、深厚的艺术专业知识、高雅的艺术欣赏水平、对艺术潮流的敏感和包容。而这样的人在中国越来越多,业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投资群体,他们往往能够在国际画廊的众多优秀作品中挑选出符合自己欣赏口味又具升值潜力的当代艺术品。参展的海外画廊也明白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价差,所以在展会上制定了艺术品价格低于本国标准,这也吸引了一些海外买家、在华的国际人士抢购。而且,展会上精品迭出,如台湾的大未来画廊带来赵无极、常玉等大师的绘画作品,其中多幅作品是80万美金以上的价位,总价值近亿人民币,这也勾起了投资者巨大的购买热情。
内地与海外 在合作中同步竞争
画博会的艺术总监赵力先生在接受《宝藏》采访时表示:“做画廊博览会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引进国外画廊的模式、画廊经营的典范,来刺激中国画廊业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画廊在中国诞生至今,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大浪淘沙,已经从最多时的5000多家缩水至现在的2000家,但他们无论资金人才还是管理理念,都还无法与国际优秀画廊相比。此次画博会及相关的研讨活动就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国内画廊感受到了国际画廊在包装、动作艺术家方面的巨大能量以及独到的投资眼光和经营的前瞻性,这些都是国内画廊所不及的。
国内画廊与海外画廊之间还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参展的日韩带来的都是本国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如日本的川船画廊带来了草间弥生的作品,小山登美夫画廊则展出了当红的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的作品,而韩国的现代画廊推举激浪派大师白南准的装置作品。韩国表画廊和现代画廊的两件雕塑作品还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眼球,每天都有大量人流聚集在作品前观摩摄像;东京画廊、小山登美夫、小柳、吉井、川船、Base等日本画廊的作品既反映出了日本新一代漫画文化的趋势与影响力,也展现出日本艺术家依靠本文化与商业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而对于内地的画廊来说,则往往挑选目前主流艺术当红艺术家的作品,这类艺术家的名字本身就已经在圈内耳熟能详了,能为画廊带来销售的保证。
入目的都是绚烂夺人的线条色彩,可暗潮涌动的却是不变的市场法则。中外画廊经营侧重点的不同诱发了合作的可能,但竞争不可避免在加剧。通过此次画博会,许多日韩画廊也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大多数日本、韩国画廊也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大多数日本、韩国画廊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考虑代理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这方面,东京画廊走得最早,1989年他们就代理了徐冰、蔡国强的作品,2003年又在大山子艺术区成立了东京艺术工程,正式进军内地艺术品市场。方力钧、张晓刚的作品则被美国的麦克斯·普罗特斯画廊看中。谢南星、邱世华、庄辉、王晋、杨少斌、周铁海等与瑞士的艾丝·梅尔画廊建立了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打起了中国艺术家的主意。
与其他国内行业一样,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大门的逐步打开,国外优秀画廊必蜂拥而至,抢滩内地市场,这对本就步履艰难的国内画廊而言绝不是一个利好消息。虽然受35%的关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阻碍了国外画廊的大举进入,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在合作基础上的有序竞争,对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说很重要,只要大家一起抒蛋糕做大,培育出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所有人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
重建形象的舞台 沟通交流的桥梁
本届画廊博览会成功的基础,取决于本地城市内的精品画廓数量及这些精品画廊所培育出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多少。画廊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主要经营的项目是当代艺术作品,而拍卖业主营古典、近现代艺术精品,两者之间本有很大的互补性,可拍卖业却不断对画廊的经营造成冲击。以嘉德为例,2003年嘉德春季拍卖中1500万元人民币的油画成交额,已然占到了全年中国油画总成交额的一半。2004年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画家作品进入拍卖市场,画廊的市场份额日益受到挑战。国际上,画廊作为代理人,站在画家和收藏家中间,保持着艺术市场的动态平衡,这已然是通行准则。可中国拍卖行的不对称发展,加之画廊自身经营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才出现了一、二级市场倒置这样的中国特色。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先生指出,“由于画廊销售采取对价的方式,在买、卖者之间充当中间人,整个操作过程是地下、不公开的;而拍卖则是竞价的过程,谁出价高,谁得到商品,是公开的”。无疑,在现今市场经济环境普遍缺乏诚信的条件下,画廊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增加了购买者的疑虑,他们或者直接联系画家购画,或者投身拍卖行标的竞价。总之,国内画廊急需为自己正名。
此外,公众认知度不足也是制约国内画廊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普通大众尚未建立起画廊的概念,将画廊消费纳入自己日常消费渠道的毕竟还是少数。画博会将大众直接拉到了画廓面前,直观、形象地感受了画廊的外在和内涵。画廊也重新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既宣传自己又拓展业务,结识新的客户。这就是画博支作为“桥梁”的作用。只有画廊真正发达起来,画博会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当代艺术仍需对话普通大众
此次画博会集中展示了国际、国内当代艺术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当前世界艺术的最新动态。日韩画廊带来的本国当代艺术品,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选用材料的大胆创新,以及内在思想的纯粹性,都值得我国当代艺术家们观摩和借鉴。同时还应看到,日韩在战后受美国影响较大,现代化程度又高,在审视自身文化时便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它们的当代艺术实际上就是本土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西方社会价值矛盾的纯粹意象表现,不是东方压倒西方,就是西方压倒东方。无论采用什么材料,最现代的多媒体还是最传统的水墨、抽象、具象与看似无意义的线条表达,都是这种挣扎和挑战、找寻自我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面临的课题,画博会为中外艺术家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然而,画博会倡导的精品意识、高雅化,及展出当代艺术作品,决定了它与普通大众的距离,经过粗略统计,5天展期来看展的多是大学生,艺术界人士和各媒体,很多北京市民并不知道有这个展览。艺术家对文化、人生、社会的思索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艺术家们的自说自话,他们的艺术努力起了多大的社会效果?公众对它们一无所知,却又不妨碍他们创作、参展、找人卖掉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实际的脱节,这是我国艺术和艺术家的悲哀。如果只是抱怨普通大众的艺术水准低,而不是考虑在手段、形式上如何使当代艺术贴近大众,想当然的等待公众向当代艺术靠拢,那只能使当代艺术走在“精英化”的象牙塔里越陷越深。 文/武少中 阮富春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