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心”话收藏

“掏心”话收藏

“掏心”话收藏

时间:2005-07-30 15:54:00 来源:

收藏 >“掏心”话收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渐渐被世界所了解。随着国力的强盛,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景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界上知名的各大博物馆都藏有中国艺术品,这说明艺术无国界,它也是世界的“共同语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及个人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有了钱以后,人们不再只是买个大房子,买一辆车就能满足,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对精神文明有所追求。现在,艺术品市场中买卖字画的人非常多,而真正收藏艺术品的人还很少,这说明收藏家还没有真正占领艺术品市场(主导市场的是买卖字画的人)。艺术品市场还停留在小商品买卖的基础上,正规企业、机构没有完全介入。画贩子的惟利是图和不负责任的鉴定对藏品真假鉴定的不准确,给艺术品市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说明艺术品市场还是不完善的。买了画发现问题后,想再拿到市场上卖却没有人接受,导致收藏者失去了信心,而市场的路也越走越窄,形成恶性循环——怎样完善艺术品市场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务之急! 收藏的预见性和独创性 企业及收藏家在收藏时只具备雄厚的资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性的人才。走在市场的前沿,要具备广泛的知识性、超前的预性和独创性。 收藏绘画作品需要很专业的知识。比如:在收藏齐白石的作品时,应该了解他的背景。齐白石家口众多,要靠卖画为生,作品大多讨人喜欢,人家要他画什么他就给人家画什么。因此,作品以寿桃、富贵牡丹、年年 有余等题材居多,这些作品迎合他人和市场,创作性的作品很少。95岁以后的作品才能更强烈是体现出他的思想性,艺术创作达到了高峰,不再受金钱左右。所以,作为收藏家在收藏齐白石作品时要认识到,他的晚年作品及创作性的伤作品与迎合他人的作品在艺术上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区分的。因此,在价格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收藏家必须对每位画家创作的不同时期都要进行很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一位艺术家早年的作品往往只体现在功夫上、技法上,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不完美的。而他的晚期作品随着他思想的日益成熟更具有了创作的独特性,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收藏家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在收藏中才具有准确性。 对艺术品市场要具有科学的预见性。1998年,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因当时在筹备李可染基金会时缺少资金,经基金会同意,要把李可染的一张不足三平尺的《万山红遍》以100万元的价格卖给我,我当时认为这么小的一张画,又直接得自家属手中,觉得价格高了,没有成交。结果就在1999年,李可染基金会将这幅作品拿到嘉德拍卖会上,最终以407万元成交。因此,我当年就“损失”了300万元。在2000年荣宝拍卖会上,又一幅几乎同样尺寸的《万山红遍》(荣宝斋收藏)以501.6万元成交。这不能不说明我对李可染及李可染的这幅作品缺乏预见性。因为《万山红遍》作品极少,是美术史上划时代的创新之作。由此可见,预见性和魄力对收藏家是多么重要!从1998年到2004年,6年的时间里增值空间又有多少?我们无法想象。当时大家就认为是天价,我相信现在再拿出来又远远不止这个价位,何况它的价格还掌握在拥有者的手里。 收藏要有独创性,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跟着别人跑。以收藏古画为例,我认为 收藏古画有两大问题:第一、古画大多都在故宫博物院及各地博物馆里。所以,在收藏质量上我们很难和他们相比。尤其名画,留在民间的几乎更少。第二、古画孤鉴定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对古画鉴定家都很难搞清楚,人家说哪位鉴定家鉴定古画准确,你就完全相信他,一味地投入,我认为你是在下赌注,实际可能根本靠不住。另外,比较权威的出版物《石渠宝笈》是否能够成为我们收藏的依据,书里著录的作品真假是否准确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个问题。因此,在收藏古画时,你会遇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难。 相对而言,收藏近现代书、画作品,就比较容易收到大师的顶级作品。如:傅抱石的《龙盘虎踞今胜昔》、《丽人行》;李可染的《井冈山》、《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吴冠中的《高梁》、《新城》等绘画精品。鉴定作品真假的依据也比较多,如画家本人、家属及正规出版物等。同时我们与画家所处的年代相近,收藏家接触近现代的作品也多,对作品也容易研究。所以,以画家的创作思想与作品风格更容易产生共鸣。 收藏作品的准确性 收藏绘画艺术品,首先要准确把握作者是不是最好的艺术家,也就是这个艺术家有没有较高的艺术生命力。生命力来源于他具备一流的基本功,也具备一流的基本功,也具备一流的文学修养、一流的思想境界、伟大的道德情操,还要有关心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艺术家才能有他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这就是我们收藏的依据和标准。 收藏细节有很多,对收藏的标准我们也要很细心地加以分析。比如说,有的画家绘画理论水平很高,审美境界也很高,但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未完全体现出来,还有些画家自己不断重复自己,千篇一律,反而说成是自己的风格。如果参观他们的个人画展,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一百张画或一千张画都没有什么变化,场面十分单调、乏味,也很尴尬。艺术家都是有成绩的,但成绩有大小之分,收藏家要认清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对这些画家要一分为二来看待,要正确理智地去分析,收藏家千万不要感情用事。我和朋友在聊天时,经常谈论怎样在生活中用绘画作品提升艺术品位。在这里不妨举一个实用美学的例子:办公桌后面墙上挂一张吴冠中的《新城》、办公桌对面应该挂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试想一下,将这两幅作品换成另外两幅作品,办公桌后面墙上挂齐白石的《寿桃》,办公桌对面换成林风眠的《仕女》、《花卉》,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通过前后的对比,我们就能明显感觉到办公室的分量不同,这实际上就是说明了艺术家的分量和收藏家的品位。在这里,我的意思不是赞成挂《寿桃》或《花卉》等,我只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收藏在分量上和品位上是有差展品的,达到的实际效果也是明显不同的。即使同样的题材,画家水平不同,显示的分量也不同,凡·高的花卉与普通画家的花卉就有很大差别;而同一画家的不同题材和作品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由此可见,随着艺术品收藏的深入,艺术品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和作品的艺术境界也是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 当今的艺术家应该借鉴李可染的那句话:“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要再一味地研究笔墨如何变化,;这是对画家最起码、最本质的要求。收藏家对画家作品的要求不要降低标准,我们不仅要求笔墨要完美,更主张思想也要完美,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如梁楷、石涛,还有当今的潘天寿、李可染、石鲁、傅抱石、吴冠中。尤其是吴冠中,数十年来历经坎坷、呕心沥血、苦恋家园。早年接受西方艺术思想的熏陶,打下了深湛的艺术功底,具备融会中西艺术能力;所以,他的眼界是开放的。同时,作为早年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画家,他对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技法和理论又有自己的钻研和心得,特别是对梁楷、石涛的变法有深刻的体会和实践。最重要的,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更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社会和人生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上述几种因素的结合使他超越前人,让人耳目一新。翻越前人绘画艺术的大山,再造巅峰,开辟一片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天地,为世界艺术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作为收藏家,给人类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 相反,有些画家是经不起历史的推敲的。如今,有些艺术性的画家,他们的创作根本谈不上是艺术创作,只能算是工艺制作。还有些演员性的画家、擅长出镜头的画家、耐不住寂寞的画家、爱出风头的画家、好自吹大的画家,称自已是这个“天下第一”、那个是“天下第一”;另处,有些知名的画家,他们是工厂画家,给多少钱马上就画多少画,至少要几十张、上百张。他们是在“流水作业”,“批量生产”,根本就不能算是艺术家。他们作品的题材大同小异,还自以为是,说成是自已的风格。我认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我觉得他们就是普通的歌唱演员,人家谱完的曲子你就跟着人家唱。唱曲容易谱曲难,能够谱写出时代新意的乐曲就更难了,而我喜欢的正是这样的作曲家,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也恰恰就是“作曲家”。 不要盲目收藏 我是一贯反对盲收藏艺术品的。 艺术家不容易,收藏家也同样不容易。当你选择艺术品时也是在考量你的学术水平和收藏品位,作为收藏家都要注意这些细节。收藏一定要量体裁衣,要根据自已的经济实力加以衡量、分析。有实力的藏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抓住机遇,争取买到最好、最精的一流画家的精品。不要觉得买的时候价格高了,过几年后你就知道那时的价格还是便宜的。如果资金不十分雄厚,就应着眼于二流画家的精品,或者收藏少量一流画家的精品,哪怕只有一幅。收藏是否成功,不是以收藏的数量来决定的,收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过去是作品多,收藏家少,而现在是收藏家多了,作品自然就少了。所以,艺术品的价格会越来越高。 鉴定的标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收藏家不懂鉴定、不懂鉴赏是很可怕的事。我打个比方,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一幅古代书画,花了几百万元,他找到了北方一位有资历的鉴定家,鉴定是真的。后来他又找到南方一位有资历的鉴定家,鉴定却是假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他们都是有权威鉴定家,我们应该去听谁的?我们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专家的定论是起指导作用的,因为专家不仅代表自己,而且头上还有权威机构的光环。专家也好,权威也罢,我们尊重他们的知识,但不迷信他们头上的光环。事实证明,有些专家不与时俱进,自以为是、“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真的东西专家论定是假的就是假的,假的东西专家论定是真的就是真的,在现实中这样的事发生的还少吗?因为他们不出钱,他们不会为你负这个责任。艺术品市场的完善与收藏家的严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收藏家不严谨,收藏了大量的赝品,无形中就支持了假画市场,从而使假画市场更加泛滥,造假者更加猖狂。由此可见,收藏家严谨的态度对整个收藏领域是多么重要! 收藏古画鉴定时要慎重,同样,在收藏近现代作品时我们也一定要慎重。鉴定家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更主要的还是要自己研究。我的经验是收藏家要常看真画(家属、美术馆、个人展览),这样可以提高你鉴定真画的眼光,同时还要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准确权威出版物)进行研究、参考。画家、画家的家属、学生、看画都只能作为参考,尤其有些画家竟成了鉴定家了,这是很可笑的事。收藏家一定不要上当受骗,“掏钱”时也一定要慎重。所以,我说收藏家也是不容易的,不是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另外,还有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个别收藏家因为真假搞不懂,已故画家的作品就不敢收藏了,仅收藏一些当代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听画家本人讲如何好,听他们朋友说如何如何好,花了不少钱买下了不少作品,总希望他们的画有一天会增值。社会上还有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几十年非要出来几个名家,一个世纪非要出十几、二十几个名家,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推论,你是在下赌注。艺术家不是产品,投入多少就能生产多少;不是庄稼,种多少就能收多少。艺术家是特定大环境下的综合产物,他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综合结果。有的收藏家在收藏时带有很强的地方感情色彩,因为爱自已的乡士就把某些当地画家捧得很高,这些画家的作品一旦走出地方进入正规的艺术品市场是经不起推敲的。还有一些收藏家和画家串通一气,在拍卖场上制造不真实的价位,这也是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要注意并警惕的。否则,这些收藏家就失去了收藏的理性,变成了盲目收藏。 清代画家非常多,但石涛、八大对绘画艺术的巨大贡献是那个时代其他画家所无法相比的。我打个比方,在某些收藏家的眼里,清“四王”的作品笔墨技艺很高;但我认为,他们还是在传统里面兜圈子,闭门造车,跳不出来。如果你给他们办画展,站在远处看作品还以为是“一王”的展览,根本就没有独创性。中国近百年产生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成就是历代所代替不了的。如举办徐悲鸿、齐白石、石鲁、吴冠中、黄胄等绘画大师的展览,你会一目了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出他们的不同风格。“我认为一幅画应该像一首诗、一阕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做一幅画就应该像做一首诗、唱一阕歌或做一篇散文”(摘自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只有创造性地在传统的基础上,日新又新、不断发展才能正确地把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继承”(摘自傅抱石《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创新和发展从来就是艺术的生命,历史也自有公论…… 收藏需要全面的、理性的思考 收藏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理智地看待、分析收藏的艺术品。收藏口位各有不同,不同层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水平;不同的价位、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收藏标准。历史价值不等同于经济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并不是以历史的久远来衡量的。彩陶已有5000年历史,它的价值远远不值150年前官窑的青花瓷。各个时期顶尖儿作品,其经济价值也是最高的。在200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价格拍出。同时,世界知名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统计世界名画拍卖记录,前10名中就有5幅毕加索的作品。这足以证明了艺术品的价格是跟随其艺术成就的,并不是越老越值钱。有很多人认为艺术品的价位是炒出来的(个别现象),我想请问:石涛、八大是谁炒作的呢?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吴冠中、黄胄等,又是谁炒作的?一个好的收藏家是以学术性收藏为基础的。我对吴冠中绘画作品的收藏是从读他的文章开始的。通过读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为人,进而更仰慕他的人格和极其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在此基础上,我又全方位地搜求有关吴先生艺术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才开始正式着手吴冠中艺术作品的收藏,其中的甘苦,没有具体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 所以说,一个好的收藏家对艺术品的收藏是有理论根据的,这样的理论也是从大量艰苦的实践中产生和获得的。 收藏的心态和境界 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哪怕你在刚介入收藏时,收到了假画也不要惊慌,更不要退缩。因为你要明白一个道理,收藏不仅仅是收藏一幅作品,更是在收藏学问。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是靠你对每一位画家,每一幅作品一步一步深入地研究得出来的。在收藏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藏品有假的或有不精的,不去斤斤计较,这说明你进步了。收藏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尽管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收藏的乐趣也恰恰就在其中。轻易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甜美”的。艺术品的收藏不是简单的买卖,它需要你用心付出,苦心“经营”。 我认为一个好的收藏家,千万不能仅以艺术品本身为收藏的终点,要通过收藏悟出艺术的时代精神和同时期的思想发展脉络。这时候,艺术品作为“物”,甚至都可以说收藏里变得无所谓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思想的精髓。拥有了民族文化的灵魂,而收藏的乐趣和价值也就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 以上几点粗浅的认识,都是自已在多年收藏中得出的一些体会,仅代表我个人的一点儿感受,希望可以抛砖引玉,给各位收藏家提供借鉴。文/郭庆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