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性研究
2004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性研究
2004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性研究
自2003年6月至今,中国艺术市场变化剧烈。将其称为“后非典时代”,一者是在时间上这种明显的变化出现在“非典”之后;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的非典型性,换句话说即是这种变化已经超离了我们旧有的知识与经验。
与“非典”前后踵接似乎是某种时间上的巧合,但如果从中国艺术市场的内部规律而言,在时间窗口上却是有着一定的必然性。艺术品价格的变动基本遵循了“五年一小涨、十年一大涨”的法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已历经了大约五次轮替性的价格增长,即1979年至1984年、1985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3年、1994年至1998年、1999年至2003年。尤其是1984年、1993年、1998年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中国艺术品价格增长的关键年份,而2003年恰到好处于从第五增长期向第六增长期过渡的关键点上。
然而,造就2003年不同凡响的还在于期间艺术品价格涨幅的剧烈程度、变动频率以及它的深刻影响。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画一扫多年的颓势,一跃成了“市场明星”,“海上画派”继续“火爆市场”,而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晚清民国时期的大家依旧是“领跑市场”。在2003年,同一拍卖公司的秋拍业绩与春拍相比有了超过预期的增长幅度,而在同一拍卖季中相同画家的类似作品的价格也前后有别,涨声一片。
当大部分行家仍按照“大涨后必有大跌”的旧有经验进行思考或努力明哲保身的时候,接踵而来的2004年却“火热”得让人大跌眼镜。大陆知名艺术品拍卖企业中国嘉德拍卖在2003年秋季拍卖会2.5亿总成交金额的基础上,再创全年拍卖总成交额8亿元的骄人业绩。而中国嘉德拍卖旗下的周末拍卖会(2005年更名为四季拍卖会)更在旺盛的大众收藏需求下,在2003年至2005年短短的三年之内,完成了从500万至1000万,再至目前逼近亿元大关的跨越式发展。当人们还在为2004年中国嘉德吴昌硕《花卉十二条屏》1650万成交而津津乐道的时候,北京瀚海拍卖公司又创造了陆俨少画册超过6000万的匪夷所思的新纪录。
专家们惊呼“看不明白!”就是身在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可能也是云里雾里。但从深层来看,中国艺术市场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非典时代”,它的根本特征就是非常规地发展和跨越式地进步,我们必须要以新的理念去适应与理解它。而支撑这种非常规式发展和跨越式进步的则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现状与预期,以及会对投资艺术品的认同、热中与实践。
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化了吗?
与其他市场的情况大致相同,一旦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异常发展,“泡沫化”的论调就会不绝于耳。事实上,伴随着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井喷”行情,业界关于“泡沫化”的声音更是甚器尘上。
然而“市场泡沫化”与“市场中存在泡沫”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市场泡沫化”是指一个市场因过度的人为因素而出现的背离市场规律或市场真实的危机性;而“市场中存在泡沫”则为局部存在的“价格虚化”的问题,但尚无碍于市场整体性的健康与良性。那么,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真的泡沫化了吗?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毋庸置疑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在专业化的市场中,“供求关系”也是决定市场走向的基本规律。艺术品从本质上而言隶属于稀缺性资源,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由于社会供求关系间的矛盾不显得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因供大于求而造成中国艺术品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的情形。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台湾、香港区域经济的腾飞,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对中国艺术品的旺盛需求已经极大地扭转了先前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由香港、台湾收藏群体联合主导的“中国旋风”,以及近期大陆艺术品市场中愈演愈烈的“海外回流”,无不反映了立基于旺盛需求之上的中国艺术品资源的新一轮整合。再以民国“海派”书画作品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仍被普遍认为是数量充足而非珍缺的部分,但自2003年春夏之交以来,仅仅经过大约四个拍卖季的轮替,精品佳作已然不足。目前我们对于“大中华经济圈”内吸纳艺术品的规模与容量仍难以做工出某种精确到量的评功估,但就当下而言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而只要其发展潜力尚存,则“市场泡沫化”的论断即为不成立。
“市场泡沫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严重背离原本市场的价值的价格飙升。近期中国艺术品价格的飙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合理性的因素仍是市场的旺盛需求所致,而非基于人为的恶意炒作,因此交易的真实性仍毋庸置疑。在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价格的起点普遍很低,有些领域甚至处于“拓荒”阶段,即便价格已经急剧抬升,但因为起点的原因,中国艺术品整体价格的重心依旧不高。个别书画家作品的价格在2004年上半年迭创新高,而以1650万元成交的吴昌硕《花卉屏风》、以4620万元成交的鲜于枢《石鼓歌卷》、以6930万元成交的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等为例,这些在短期内不断被刷新的价格纪录更令人振奋,然而与5月5日纽约苏富比1.04亿美元拍卖成交的毕加索《拿烟斗的男陔》相较,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想像空间无疑又被进一步地打开了,而我们也有理由来期待中国艺术品价格的更多奇迹的创出。
人为的恶意炒作是导致“市场泡沫化”的原因之一。炒作是投机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投资大相径庭。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购买者仍以个人收藏为主,机构收藏为辅。艺术行业、艺术中介人才稀缺、力量薄弱,艺术投资基金及其介入市场未见端倪,而社会性游资亦因艺术品市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而望而却步。一旦艺术品市场的资源与资金的整合出现异动,投资人则应充分给予关注。
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究竟属于何种形态?
2005年4月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进入新一轮的购售周期: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拉开春季拍卖的帷幕;而随着5月初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大山子艺术节在京举办,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买卖行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与此同时,各种有关艺术品市场的预测性言论则甚器尘上,乐观的、悲观的、批评的、歌颂的,各式观观点或结论彼此混杂,让人手足无措。事实是无论何种对市场的预测都将是相对性的,因为当我们对市场趋势进行研究之时,所面对的是“可能性”的结果而非“确定性”的事实,换句话说,不管研究者用何种理论或工具去推测价格的走向,所得出的结论只是可能的价位而非事实的价位。另一方面,艺术品市场的走势绝非是在理论模式中运行的演算成果,它既为诸多的外部因素所约束而呈现出某种“不可测”的市场特性,又受制于艺术品交易的诸如艺术品资源(量能)、艺术品质量(质能)以及两者的协同演进等自身特点而表现出某种“随机偶然”或“不可控”。因此,明乎上述道理的人士,皆不敢轻易地对市场的趋势,尤其是艺术品市场的价格走势做出预测,万一迫不得已,亦只能依据那些历史性的成交记录,以及直观反映历史性记录的五花八门的图形列表,仅仅对“短期内”或局部的市场趋势做出某些预估与推测。
与其埋首于“不准性”的市场预测而徒耗精力,莫若放眼于整体的市场观察而显得清晰理智。日渐强化投资主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无疑也越来越等同如今的金融投资领域。那么我们身处的艺术品市场究竟属于何种型态?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毋庸置疑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市场评论有一定的方向可资遵循。
通过对金融投资市场的长期研究,经济学家大致定性出三种不同的市场形态:其一为“理性型的投资市场”,即投资者具有较高的独立分析能力,而市场自身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在两者的互动中实现投资的理性收益,从而有效地降低市场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有效率市场”。其二为“感性型的投资市场”,即投资人对投资风险极为敏感,但又受困于市场主流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其投资的依据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消息面,因此市场往往因投资者情绪变化的牵动力而大起大落,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即为如斯。其三为“无法确定的投资市场”,投资市场由众多的需求不同、思想迥异而万众一心、纯然以收益为先的投资者组成,换句话说,他们的目标即便一致但行动不一,缺乏应有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投资方向杂乱不清,操作并不规范,这可谓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中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更需要成熟与理性的投资人的大量参与,但前提是其自身要积极地向“理性型的投资市场”不懈地迈进。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假以时日,但在目前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这一警惕,一方面是针对所谓“机构投资人”或“投资基金”立基于一已私利的混水摸鱼,一方面是针对那些竭力揣摩大众心理而随声附和的所谓“预测”与“分析”。文/赵力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