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筋骨写精神-刘建民

抽出筋骨写精神-刘建民

抽出筋骨写精神-刘建民

时间:2006-09-08 09:42:00 来源:刘建民

名家 >抽出筋骨写精神-刘建民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客鸟独还。两鬓霜花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这是明代文人与谦时任山西巡抚,视察晋中太行山所作。晋中大地,有雄浑博大的太行山脉,亦有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这里有光荣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遗存。金秋十月,我与同学赴晋中山区写生。短暂的十几天,换来了太多的收获。   到生活中去提炼山水画的创作素材,是前辈的成功之道。石鲁发现了黄土高原的美,李可染大师创造了“黑山黑水”艺术。面对生活,我们又能发现什么?这是当代画家所面临的问题。   寻找个性化的纸墨语言与独特的构图形式,是构成山水画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但最深层的问题是如何表现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从根本上讲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特殊的心与物关系的结合。它只能在作者对创作中心与物关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生成。我国绘画进入南朝,在绘画发展和理论认识的影响下,开始明确的触及到心与物的关系,但还不曾去得信物关系的辩证统一认识。南北朝之后,随着不同阶段师心或师物的偏重及其关系的变化,人们在认识上不断总结提高。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魏晋以来心物关系、审美主客体认识上的一次比较辩证全面的总结。也正是这种比较辩证的观点为唐代绘画意境认识的初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认识基础,也为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不仅要“观于物”,还在于“得愈心会于意”,“观于物”,不只停留于直接的感触 , 是要经过感觉进一步与人的内心相连。“中得心源”是对造化之再造化形成得于心的“意象”。它非一般的象,它得于物之理、物之性、物之情,达到“入神通圣”、得意、得神地意境高度。对景写生是取舍、提炼、感悟的初级创作过程,需要对景物有深刻的观察理解,晓之于理动之以情。理于情的沟通对画家的自身学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此,画画就是画学养,“画如其人”的道理也正在于此。一位江南文人,两鬓霜花的千里来客,透露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分明是为太行山的朴实、雄厚与博大之精神所动。山水画的意境如同作诗,太行山崇高博大;黄土地浑厚朴实;生活中的苦闷、迷惘;宗教的神秘等等都可以作为意境的表现尽情发挥。左权县的武军寺村是抗战将领彭德怀与左权的居住地,这里的百姓曾与八路军一起为抗击日寇血染山河,写下了光辉的史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是这个为革命作出如此贡献的小山村,乡亲们仍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因为花不起电费,点了几年的路灯不得不断掉。村民们却依然提念着当年的“老彭”,没有抱怨与嫉妒,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是上边能给点钱,把彭德怀住过的将要坍塌的房子修一修。大山见证着历史,人民续写着崇高于壮美。这情与境、神与韵全在其中了。   我等都曾研修于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先生的修身治艺之道影响之深。以独特的笔墨技法和构图形式创作出高品位的山水画作品,是共同的追求。此为晋中之形部分写生小作,编辑成册以供师辈及各位同仁赏品评,借此赘述以为序。(晋中行写生集自序) 2003 年 11 月 13 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