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徐惠泉

说不完的徐惠泉

说不完的徐惠泉

时间:2006-09-26 16:51:00 来源:肖 静

名家 >说不完的徐惠泉

让国画自己说话 1996年的春天,我去美国普强制药公司一位老外家,进门就被一幅中国彩墨画吸引。画面上是一位江南女子,秀丽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背景的色彩却是中国宫殿常用的金色,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与画面上那位秀气善良、楚楚可怜、冰清玉洁又带着无限惆怅的女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论她的衣服多么华丽,无论她的背景多么的辉煌,她在我的眼里就是江南水乡到处可见的那种村姑,那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又不甘沉沦的农家姑娘。这种反差瞬间就抓住了我的心,蓦地,我感到心脏被画面上那位女子温柔的小手抓住了……竟忘了我来的任务。 爱玛女士说:“喜欢吗?加拿大和美国人很喜欢他的画。” “喜欢”我心不在焉地说。 那天我的采访总走神,仿佛自己已经走进了一个女性神秘的世界……其实那天本来与爱玛要交流的是有关世界500强的老总在中国的生活状态问题,不知怎的,谈的主题却是女权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游离主题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爱玛说,这位画家说他认识你。 徐惠泉?! 当然认识,何止是认识,还经常在文联的办公室见面。似乎没有说过什么话,最多的交流莫过于“点头”而已。他绝不是那种一见面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的画却能如此打动人心,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没有想到徐惠泉画中那位江南女子温柔的小手,一抓就抓住了我近十年的时间。我开始关注徐惠泉的画,并留心各种刊物对他绘画的评价。2004--2005年,我在北京新华书店、苏州新华书店都看到了徐惠泉的装帧不一的画册,他的画又一次让我思索人性、博爱、平等这类的话题。 无巧不成书,在书店我碰到一位加拿大藉华人。他告诉我,他在国际航空公司工作,并说徐惠泉在加拿大很有影响。他到航空公司工作后,加拿大航空公司送出的第一张飞机票,是给徐惠泉先生的,这在加拿大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他还说1994年,第二届多伦多“枫叶奖”国际水墨创作赛,徐惠泉获金奖,那次展览,加拿大的总理、省长、市长都发了贺电。紧接着徐惠泉又去美国办了画展,当他从美国回到加拿大时,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宴请了徐惠泉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徐惠泉的国画融合了西画的长处,又保留了中国画水墨传统的精髓,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徐惠泉在国内国外都得过不少的奖,也在国内外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在2005年5月北京瀚海拍卖公司举办的国际拍卖会上,他的一幅国画拍得了5万5千元,立即在南方掀起了收藏徐惠泉彩墨画与水墨画的热潮,收藏家通常是一次就收藏徐惠泉一批几十张作品。有一段时间,徐惠泉必须每天晚上画画,通宵达旦的工作,才能应付收藏家们日益膨胀的收藏欲望。这使他的双眼招架不住,不得不在医生的劝阻下住院治疗。 徐惠泉早已知名度颇高的画家,可他为人十分低调,穿着一般,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八度的,在任何一次会议上,你不耐心地寻找他,他就会被那些西装革履派头很大的“艺术家”们淹没。 我一直蔑视“包装”与“炒作”,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糜烂,尽管它们在当今异常时髦,并且有人为此一夜暴富……我坚信最后的胜利者是用作品说话的人,尽管他们历经坎坷,像梵高、高更、徐渭、齐白石、任伯年…… 我感觉徐惠泉是用自己的作品说话的艺术家。 尼采说:“要想震动世界必将长久的沉默。”我期待着徐惠泉用自己的作品震动世界。 名家眼中的徐惠泉 中国理论界、文学界、出版界颇有名气的人物为徐惠泉写文章可谓乐此不疲。比如,牛克诚、车前子、吕锦华、贾德江……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评论徐惠泉的人品与画品。在此不妨看看这些名家如何看待这个不爱显山露水的徐惠泉。 牛克诚 中国艺术院研究员 在日本某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时,偶然在日本的报纸上看到徐惠泉在加拿大获金奖的作品《春江花月》,被作品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立即产生一种要与徐惠泉越洋对话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平生还是第一次。 他这样评价徐惠泉的彩墨创作:徐惠泉的用色是一种心象之色,而不是对自然物理色彩的直接摹拟,他用泥金而布置出的片片荷叶表达着他对金色池塘的内心视象,那色彩响亮的荷叶震撼着每一个欣赏过它的人。徐惠泉在铺陈水墨时,墨块在宣纸上自行渗化使其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墨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构图,也使其作品在构成上具有无可把握的节律性;一种“无限”、“神秘”的性格也因之产生。而明确、坚实、厚重的色彩则具有“具体”、“明晰”的可确定性,它消去了因变幻不定的墨象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骚动,它使我们能够从容感认画面上的每一处细节。 彩墨画由于色彩的大量运用,处理不当往往流于娇艳、甜俗、肤浅,一些彩画由于一味地追求浓重的色彩效果,其作品已失去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而更像装饰画。徐惠泉在大量运用色彩手段的同时又能呈现出水墨画的独特意韵,他是在谋求中国画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一种“蜕变”之路。尽管对于激进的创新派而言,这条路似乎显得有些“中庸”,似乎革命的不够彻底;但如果我们考虑到传统水墨所拥有的千年积淀,更考虑到文化史上的变革其实往往就是传统资源在新背景下的重组,我们就会承认,这种中国画的现代蜕变之路,其实正是传统水墨画冲出困境的一个可行的方略。 车前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作协理事 著名诗人。他这样解读徐惠泉的中国画:女人是很容易破碎的,对她们要小心轻放。看了徐惠泉的彩墨人物画后,我最先感到这一点。徐惠泉的彩墨人物画,画得大多是女人,而且这些女人衣裳上的褶皱又几乎像冰裂纹——这是徐惠泉的独创,于是也渡船一般把我摇到想入非非的彼岸去了。那里蜡烛呕红,那里屏风漾金,那里的玫瑰椅上睡着一朵豆蔻年华。在这不无华丽甚至奢侈的梦境中,徐惠泉的彩墨女人们出现了,她们仿佛是一件件冰裂纹的瓷器,因为随时会破碎,所以随处让人怜。 艺术的老扁豆由青转红以至于红得发紫之际,敏感的人、天才和诸如此类就觉到了坠落,对材料的热情和研究是抓住往上飞的羽毛。有的人抓住了鸡毛,有的人抓住了鹰毛,徐惠泉的画抓住的无疑是鹰毛,直入蓝天——徐惠泉的画的确有蓝天的性质:眩目。 吕锦华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一级作家 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她这样表述徐惠泉的画:第一次看徐惠泉的画,我就被深深打动了——我没有用“吸引”一词,是因为他的画确实给我的不仅仅是吸引,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它让我突然想起悠悠的历史,想起历史长河不息的涛声,想起历史一路走来的艰难足音。 我对画并无深层研究,我只是凭一种直觉看画,创作关机的时候,我常常喜欢拿出一些画来欣赏,作为一种休息,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东西;有的画我看过也就淡忘了,因为它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也没有能抓住读画人的东西;而有的画却让人长久地难以忘怀,一闭上眼睛,它就会清晰地浮现在你面前——徐惠泉的画,就属于这样一种类型。 贾德江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副总编 著名出版家 贾德江的大名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新华书店是我认识他的原因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仅他一人至少为徐惠泉编辑过三本风格不一、大小不等的画册。每当我掏钱买这些画册时,心里涌动的是一种莫明的感动…… 贾德江如此褒奖徐惠泉的画:作为国内画坛最具潜力的实力派画家,徐惠泉近来作品愈显成熟、也愈显分量。这种成熟与分量,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着:精纯的笔墨技艺,深远的作品意韵,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中,我们并不缺少笔墨技艺,作品意韵或独特风格。但是将这三者以工笔和写意两种绘画语言同时推向一个较为完善的境地,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徐惠泉凭借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他的辉煌之处。 东方的理念主张艺术只关心心灵的真实。任何一门艺术,不论其多么精臻,多么逼真,若与心灵无关或与心灵的状态相背离,却是一种外在表面的真实,尽管他们的作品有时也很有些“动人”,但这种“动人”绝不是源自于画家本人或其它精神情感。因此从“人的艺术”这一观念来诠释,这一类作品是“无情”而“虚假”的。 然而,在徐惠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真实,有《梦暖暗香里》的惆怅,有《松下煮茶》的悠然,有《香径芳心》的羞涩,有《春消息》的闲愁,有《诗窗寒香》的离情,也有《五月枇杷》的欢乐人生,尽管他的许多题材,语言借自古人,借自传统,尽管他的那些作品尺幅并不大,但它却与人类的情感相谐相依。艺术的表现具有了时空的穿透力……艺术是一种非常自我的感觉,形似只是表层意义上的绘画。而准确地表达画象的内心世界,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这些名家的评价都非常中肯,我看徐惠泉的画似乎更多的看到了他绘画以外的东西,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说不完的徐惠泉 古人说,诗无达诂诗无达志。绘画何尝不是?好的画也应该像诗那样没有非常确定的解释;好的画更应该像诗一样没有非常确定的意思。 艺术的意韵必须在直觉的感受中才能感受到。对画反复的观摩,才能感受其内在的精神。用外部的理论来解释画,只会卡断它的艺术脉搏。 徐惠泉的画是很有点意境的,像一首首唐诗又像一篇篇宋词,耐人寻味与琢磨。平时我们常听人说:“女人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味道”。什么味道呢?没有说。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不出来,表达不清楚。 应该说,这个味道大多数人心里都明白,仅是不知道如何准确的表达。 这种意境大概要追溯到老子的哲学--“道”。“道”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一切具体事物的观造要进入到对“道”的观造。突破有限的“象”,达到“道”的境界。 唐代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境”就产生了。境生于“象”外,时间空间上都趋于“无限”的“象”,就是象外之象。在我看来一幅画要表现出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才能体现出“生命的道”。 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我真的从来不觉得徐惠泉画的江南女子是什么美女,何况她们的相貌又是如此的相似,我就是觉得那画面上的女子很有味道,那一幅幅的画很有味道。这个味道我理解为境外之境。 我感觉这种味道表现了中西方在美学上的区别:西方追求美物 特别重视美。中国则不以为然,不太重视“美”特别重视“妙”,妙就是“道”。徐惠泉的画恰恰体现了这个“道”。 妙极,神秘之极——金圣叹评《水浒》,追求的就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徐惠泉何尝不是! 记得我曾经问过徐惠泉,你的画到底追求什么呢? 徐惠泉很认真地思考了几分钟后说:“我真的说不清楚”。 我又问:“听说你对父母、妻子、孩子都很好,能不能举例说一说。” 徐惠泉又认真地想了一想说:“是蛮好的,也许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我把父母接来与我一起住,很多人不理解。对妻子对孩子都是些很平常的事没什么好说的。” 我说:“你画中的女人是你妻子吗?” 这一次徐惠泉不假思索地说:“不全是。” 怪不得苏州的人都说徐惠泉人品画品都好……好在平平常常才是真吧? 我对徐惠泉说,作品分三个境界:一是“象”、二是“意”、三是“境”。由象到意,由意到境,境——我的理解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可言传岂不“妙”哉! 中国画不仅是物类的世界也是个有意味有意境的世界,它能提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一幅画它可能是美的,也很好。但它没有揭示人生的命运,我不能说它有意境。 中国画要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哲学感、宇宙感才能叫有“意境”。意境的美感包括哲理性、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有一种惆怅的意味,有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惆怅是最高的美感之一。 徐惠泉说,我同意你对国画的理解。 徐惠泉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惆怅”,而且是无限的惆怅…… 每每阅读沙士比亚、曹雪芹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是惆怅,是挥之不去的惆怅…… 真是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说不完的曹雪芹,说不完的徐惠泉…… 作者:肖静 联系电话:0512 68242556 68249049 13862570913 联系地址:苏州市滨河路1701号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