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华山水册页
郁文华山水册页
郁文华山水册页
上世纪70年代后,我就知道郁文华的大名了。沪上能以姓氏冠专长的,并不多见,“郁牡丹”名声的传播,全赖货真价实的画技。那时看他画的牡丹,艳丽中暗藏着奇崛,妩媚里又包含着雄强。超乎象外的东西,应是自己难得的本性。有了个性,他画的牡丹,姓郁,便名副其实了。
后来,看到郁文华的山水画,对他所画牡丹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他从蔡铣学花卉,随张石园弄山水,花卉和山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益,两者又各自为政,当然会有明显的优势。自入大风堂门墙,受到张大千的亲自指点,又有了一番与众不同的气象。说到郁文华的山水画,首先应该想起为他启蒙,为他树根立基的老师张石园。张石园精于传统,演绎传统,路数清晰。通过张石园的耳提面命,郁文华比较了各种传统后,便直入宋元。有了宋元传统作底蕴,有了张大千的调教,就顺理成章了。郁文华从张大千的成功处,看到了传统嬗变和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关系,义无反顾地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倾注心力。
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画家的作品里反映出时代的风貌,画笔体现了时代的审美需求,是至关重要的。郁文华撞上了一个新时代,山川风情的变化巨大,人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对山水画的审美需求更是日新月异。郁文华生逢其时,他以宋元传统为基础,本来就想在变古为新上有一番作为,不期被时代热切地召唤了,这正合他在以变应变中建立自己“当随时代”的“笔墨”的心思。当然,时代也给了郁文华许多创作上的“优惠”,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他能名正言顺地深入生活,深入名山大川,寻找创作的素材,也寻找着创作的新灵感,积累生活,也积累着新颖的画法。
宋元传统的山水画使郁文华在纸上能毫不费力地把握住山川形象,深入生活,又促使他为旧貌新颜的山川形象更换成旧貌新颜的笔墨。笔墨一出新,纸上的山川形象,也随之鲜活。你看他画黄河壶口瀑布:刚劲的山石,显示出笔墨的刚劲;水纹的壮阔,显示出笔墨的壮阔;飞瀑自天而降的气势,不必说,就是他的笔墨气势了。你看他画长江三峡,山峰壁立,皴法在横竖的勾勒间,尽情地变化。说似曾相识,或古已有之,在此又了无痕迹;说新奇独特,却是化解传统,遵从造化的写实笔墨。你看他画黄山,奇松奇石,姿态万千,云烟变幻,令人如入其境,如游其地,且不时还用青绿表现黄山,真是古法为今貌所用,翻腾变化,自由自在。黄山边上的黄山茶林场,沾上黄山的光,也有绝美的风景。郁文华在那里深入生活,许多连队都留下他的足迹。值得称道的是,他画的黄山茶林场的写生稿,大则层峦起伏,林木幽深,梯田叠架,屋宇成排;小则路旁屋后,炊烟浅草,水沟田畴,一派山水气象,一派生活气息:是真正的从生活中来,从造化中出的有新时代特色的山水画。
看过郁文华的山水画,又想起他的牡丹,一个对生活认真的画家,必然对画也认真,“郁牡丹”之称,表现了这种认真,山川花木,在画家认真的笔墨呵护下,也有盎然的情意。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