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行业生态建设的现实与应对策略

雕塑行业生态建设的现实与应对策略

雕塑行业生态建设的现实与应对策略

时间:2007-02-15 10:35:00 来源:

资讯 >雕塑行业生态建设的现实与应对策略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界亿万年的生存竞争,早已将多余环节剔除,使得存留下来的物种都在系统中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发挥最大的效应。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界,但要维持一个系统的有机运转、协调发展,“定位准确、职责明确、监督有效、资源优化配置”的事物发展原则仍然适用。这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雕塑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雕塑行业里浸淫二十余年,对举办“雕塑与生态”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的契机,对雕塑行业的一些现状和应对策略姑且发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请大方指正。      雕塑行业现状分析   雕塑行业里按职能划分大体有以下七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学会及行业协会、雕塑产业(主要为雕塑生产企业)、艺术教育部门(主要为艺术院校)、雕塑家、评论家、艺术经纪部门(画廊、拍卖行等)。这七个部分组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扶持、共同运转的生态系统。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思潮的骤然开放,促进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室外雕塑经历了从城市雕塑到景观雕塑再到公共艺术的概念嬗变过程,在理论层面上不断提升。在雕塑的材料、技法、题材等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各种新型材料、新技术、新观念不断被应用到雕塑创作之中,出现了诸如波普雕塑、装置艺术、动态艺术、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边缘雕塑。   艺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扩招似乎是大势所趋,雕塑教学理念亦有所开放,2005年底,由中央美院发起,十所美院雕塑系共同举办了“2005全国高等院校雕塑材料教学研讨会”;2006年7月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创作也不再被限定为传统的写实题材。并且,伴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雕塑这个向来慢热型的艺术形式也不断报出高价,比如朱铭的《太极》据说拍到五百多万港币的价位,有些大陆雕塑家的作品也拍到近百万人民币。尽管与高价的国画、油画尚有距离,但已经价格不菲。   近年来,在一些有创新意识的传统雕刻产区(如福建惠安、浙江东阳)的带动下,其他老产区也开始有了革新的冲动和魄力(如河北曲阳、山东莱州等地)。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声炮响,又将催生出不少集研发、产、供、销于一体的雕塑文化产业基地。798现象辐射到全国各个大城市,诞生了诸如北京宋庄、崔各庄、杭州莫干山、上海苏州河等当代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聚集地。各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则积极地介入公共艺术的营造过程,介入产业基地的发展,展览多、培训多,甚至政府管理部门也设立并管理城市雕塑资格证……   但是,繁华遮住了眼睛,泡沫掩盖了浮躁和迷茫。被时代催生的中国当代雕塑在充满热情的奔跑中显得不知所措、后劲不足。   首先,整个行业是浮躁的。可以说,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浮躁之风”。管理者希望在任期内做出一些成绩,出于“政绩工程”的需要,他们对城市建设中的工程项目希望马上见效,赶工期、赶任务,一级一级往下压,闹得人心惶惶。很少有项目如三峡工程那样被重视,工期长至两三年的也罕见,几乎都是在几个月内完成。而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建设了100多年了,当今的建筑师们还在延续着高迪这件未完成的艺术杰作,没有人在乎工程何时完成,只是力求尽善尽美。   专业教育部门,教师也比较浮躁,大型的项目、工程一多,投入在理论研究上的时间相对就少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辅导学生。而“一毕业即留校任教”的教师选拔机制,使得不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有余,实践经验不足,不能给学生传递行业最前沿的信息。艺术专业扩招则导致一个老师带一群学生,不能每个学生都兼顾,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现有的高考选拔机制,使得艺术院校成为文化课相对薄弱的学生进入大学的“蹊径”,他们的专业课,往往是在高考前临时突击以应付考试,基础并不扎实。艺术专业本意在于选拔在艺术上有特殊才华的专业人才,但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学校的学生,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质量无法保障。研究生专业素养偏低,选拔机制过分注重英语和文化课,甚至有考上雕塑专业研究生却在此前根本没有学过雕塑的学生。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少学生在毕业后纷纷改行。社会浮躁的风气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他们步入校门,尚未学到什么东西,就开始为就业发愁。大部分毕业生都想着要做艺术家,宁可在社会上漂,也不愿意去企业工作。而在高校学习深造的雕塑系毕业生即便进入企业,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也明显有不能立即进入角色的问题。现在的企业与以往国营时不一样,用过多的时间培养人才与企业的最快速、最大限度地追求市场经济利润的自然规律相矛盾、相违背。主要存在的明显的问题是:一、眼高手低,不能够将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高校毕业只是取得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离艺术家的距离还差得很远,只是盲目看到或听说了一个项目能够挣多少钱就不切实际地要求高的待遇,企业也只能遗憾地放弃不用;二、所学的技能也许是一流的,可是文化底蕴相对比较欠缺,由于雕塑艺术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体系,与周边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雕塑设计创作中的理念和构思是许多文化因素的综合体现,所谓“触类旁通”,毕业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者更可怕的是没有这方面学习的基本意识,体验生活也就变成了口头的或显示器前面的行为,造成创作中的力不从心。三、由于国内建设的高潮,很多的雕塑创作是围绕建筑环境展开的,学习雕塑的毕业生大多没有建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现场体验,就雕塑而雕塑,也是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艺术鉴赏力”是培养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提高民众的审美素质的重要环节。而“眼光”的训练,关键在于观察和比较。博物馆、美术馆就提供了这些机会。意大利的“OFFICE”博物馆受到了钱绍武先生的极大推崇,他认为这个博物馆是非常纯粹的意大利风格,艺术品陈列得很有水平、细致到位,将每个艺术流派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其发展演变过程。国内的文博机构在管理运作模式、收藏排列各方面都相对欠缺。   文博机构作为社会公益机构,是为民众搭建一个欣赏艺术、学习艺术、交流对话的平台。专业人员也只有在学习优秀艺术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多的美。国外大部分的美术馆、博物馆都为中小学生、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及艺术组织成员免费开放,幼儿园、中小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欣赏。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只要有美术学院的学生证就能免费进入,并且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画架、雕塑泥等工具,以供学生临摹、学习,甚至都可以为他们保留稿件,以供第二天继续临摹,当然这些也是需要预约的。出于资金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国内很多文博机构显然并不能提供那么多的便利,门票吓得不少老百姓望而却步,连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也不能免费进入。   在传统雕塑产业市场内,大部分国内的雕塑生产企业以仿制和来料加工为主要业务,几乎不重视设计,缺少自主研发能力。即使有个别企业有一两个好的设计师,也都出去跑业务了,根本没有时间搞设计。老艺人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也使得企业的生产缺乏后劲。随着经济的开放,凸显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企业规模小、分散,缺少自主品牌;仿制现象严重,互相倾轧价格,甚至影响了国际市场的正常竞争。   据笔者了解,在浙江、福建一些比较好的企业里,他们聘用了近百名设计师搞研发,订货纷至沓来。但是目前有这种意识的生产企业并不多。一些企业的做法是专门派人关注国内外同类产品,一旦发现设计新颖、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就安排人员购买,仿制,低价出售。国内的唐三彩和兵马俑礼品就是这样,大家一看好卖,就蜂拥而上,互相压价,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在城市雕塑的市场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雕塑公司如刮风一般建立起来,一方面说明很多的企业经营者看到了国内雕塑产业的兴旺,希望从中分“一杯羹”,另外一方面,由于公司内部没有专业的雕塑人才,在雕塑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根本没有把握能力,造成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垃圾雕塑由此类“雕塑公司”中大量地生产出来。这样的雕塑公司一般分为几种类型:一、由于公司掌握着大量的“关系活”,从而腰板硬,完全是脱离雕塑创作的规律去运作,此间为了快速赢得利润和比较大比例的回扣的实现,将雕塑作品的艺术质量放置在最后的位置考虑;二、由装修公司、园林公司分化出来的部门从事雕塑商业操作,其设计人员完全是从事环境设计或园林设计的,对雕塑艺术的知识掌握完全是皮毛状态,所谓“术业有专攻”,再优秀的环境设计师也不可能创作出一流的雕塑艺术作品,而是明显带有“文化垃圾”的烙印符号;三、为某一个项目,临时拼凑组成的所谓“项目组”,其目的就是为了这个项目的完成或赢得利润,与甲方单位习惯将雕塑项目交付任意的公司或个人操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市场上承接雕塑项目的公司五花八门,以至出现了从事IT行业的公司也在做雕塑的可笑现象。   尤其是由南京的个别雕塑企业首创,于90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的城市雕塑“超市式”选购模式,在一些刊物上做广告,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一些地方领导花钱“装点”了一下门面,在城市雕塑管理不够规范、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的时期,刮起了一股造型雷同、个性贫乏的“菜雕”风。艺术品沦为工艺品,批量生产,廉价订购,跟风严重。当大家都开始反思这一“城雕大跃进”现象之时,各地又兴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热闹之余恐怕还得冷静考虑,一窝蜂地往前冲,只怕又要再次反思。   雕塑家中也存在行业自律意识比较淡薄、对创作不够严肃、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有些单位或个人在项目工程的招投标、评标之时做些小动作,行不正之风。有些雕塑家对待自己承接的项目的态度,往往是迎合甲方的需求修改设计,而失去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出现很多“菜雕”现象。不少雕塑家基本上是画个设计图,做个小稿,剩下的工作都交给助手和加工厂家来完成,最后负责监制审核。他们对制作的工艺流程不甚了解,甚至出现雕塑家不会打石头、打木头,不懂铸铜、焊接工艺等等现象。   艺术市场不够规范,作为一级艺术市场的画廊代理机制不健全,亟待发展。真正想做出艺术水准的画廊多因经济问题,很难承担起代理宣传画家的职责,只是通过代销或经营其他项目来维持开支。艺术家往往要自己与第三方谈,自己推销自己,自己办展览、出书,非常辛苦,耗费了大量原本就不多的创作时间和精力。   一级市场的羸弱导致作为二级市场的艺博会成为初级艺术家进入市场的跳板,艺术的集贸市场。尽管近年来艺术博览会一个接一个,但是其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上并非尽如人意,缺乏形成品牌的博览会。为了能出售更多的展位,主办方对作品的筛选便有些松动,而艺术家找不到代理只好一哄而上,整体艺术档次不高,势必排斥了高档次的买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二级市场的另一个主体拍卖行一般拥有雄厚的资金背景和专业人才,有能力收购潜力大、名气响的画家的作品,在宣传上也不惜重金,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买家。加上频繁举行小拍活动,使得中低档次的作品也找到了出路,拍卖业实际上充当了一部份画廊的角色,与画廊的竞争激烈,画廊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但是拍卖业过快的发展速度,过大的人为炒作成分,又从另外一面对社会形成了误导,其天文数字般的价位必然使本有意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望而却步。   关注当代艺术的海外收藏家居多,国内收藏家却寥寥。国内收藏家的收藏目的多为保值,由于其对当代艺术的鉴赏能力有限,并且舆论导向也不够重视,更多人愿意收藏古玩、国画。关注油画的收藏家多一些,关注雕塑的就很少了,像魏小明这样被关注的雕塑家更是少之又少。至于媒体的舆论导向及艺术批评,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由于碍于情面,或者由于自身话语能力的孱弱,批评开展得很不够,好话说得多,问题说得少。虽然我们有每年一届的雕塑论坛竭力为雕塑艺术批评添柴加火,但是有意识参与进来的批评家还是不多。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雕塑理论研究的薄弱,这不仅表现在中国雕塑艺术史的研究没有得到其所应有的重视,也表现为成熟的中国化雕塑批评方法与批评体系没有构建起来。有一位老艺术家就指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雕塑艺术实践百年的羸弱和近二三十年的突飞猛进导致节奏的失衡而使得相应的理论研究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基于此,一些不能通过踏踏实实的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写出来的研究论文就容易照抄照搬一些未经消化的批评程式,不免说些空话套话;即便是中国现当代雕塑史论研究也显得较为苍白。这些不足与空白给我们以及后来人留下了极大的研究空间,若能沉下心来查找问题,调研分析,找对一个合适的学术生发点,相信很快就可以登堂入室,有所成就。   市场营销理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定位”。简而言之,就是解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要怎么做的问题。一个内部分工不明确、定位模糊、结构混乱、缺少向心力的组织是非常可怕的,它随时都有混战、颠覆的可能。试想一下,如果鱼在天上飞,鹰在水里游,西瓜长在树上,老虎改吃素……那自然界想必会乱上好一阵子(当然,我们可以祈祷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在雕塑行业的生态系统里,最重要的是要先解决各个环节的定位问题。   应对之策略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其职责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培育行业商会组织,规范企业行为,落实各项目标的组织和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管理部门应当把权力下放到各个部门,而不是使自身成为市场行为主体——成为甲方,也不是去承办展览、培训等业务,这本应是专业公司或学会的工作。 学会是研究机构,他们的职责应当是从本学科特点出发,联合学校、专家在学术上推动理论研究,组织重要的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运用学术研讨会、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学术展览、大赛创作营、继续教育、文献出版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研究活动,给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建议,推荐表彰本学科专业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创作成果,扶持优秀的青年人才,配合政府部门带动大众美育。   对于行业协会,在行业内订立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监督遵守执行,维护行业的良好形象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具体工作诸如:协调行业内外各个主体的有关经营关系;参与主管部门制订行业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工作;开展行业统计、调查、检查和评比工作,发布行业信息、公信证明、价格协调等规范和管理工作;组织行业培训,组织生产第一线的企业、相关行业间的沟通、交流,开展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举办会展招商以及产品推介等活动。各个学会、研究会、行业组织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联席办公机制,定期开一个非正式的会议,沟通各自工作,以达成共享资源、互助互补。   学校作为教育部门,其主要职责在于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科研活动, 提高社会组成人员的学历与素质,提高大众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雕塑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艺术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是仅仅培养艺术家,毕竟能成为艺术家的学生只有少数,社会需要更多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另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下,资源与学术力量过于集中,大学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机构,在中国尤其如此。高等艺术院校除了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外,学术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术研究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进步与提高的标志,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仅是国家的事业,也是社会良心、艺术良心的体现,故不可小视。学校还应当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员,为学生不定期举办讲座,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应避免与社会脱钩。   博物馆、美术馆作为收藏、陈列、展示艺术的窗口,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提高陈列、展示的水平,根据自身的特色,举办各个层次的展览,为海内外艺术、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大众之间,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国的国情,适当地导入市场运作机制,通过其它的收入转化方式,以降低民众参观的门槛,提高服务水平。对于具备生产能力的雕塑企业,应当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或者聘请优秀的设计师,有实力的企业甚者可以高薪聘请一些有影响的设计师,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力,开辟适合大众收藏的实用艺术品市场。设计师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人体的心脏,一定不能忽视。 景观公司、设计公司等专业企业,其领导阶层多数学历素质比较高,公司具备较强的开发、研制、设计的能力,在甲方要求的基础上也能设计出唯美的作品,设计有别于纯艺术,容易被大众接受,也容易被甲方通过。因此他们应当积极参与到公众艺术方面中去,发挥自己的强项,做好公司的宣传推广工作,推出公司优秀的设计师,提高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杜绝鱼目混珠的现象。这样,社会对这些专业企业也可以有所选择,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机制。艺术家关注的重心应当是自己的创作,要沉下心来,将所学的知识和才华转化成作品,每年参加几个重要且合适的展会,看看学术圈和市场的反应,听听意见,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艺术市场里,画廊关注展会,要及时发现适合画廊定位的艺术家。艺术家的作品进入艺术市场的程序应当是艺术家集中精力创作,经纪人来宣传、包装,为其办展览、出书、作宣传,邀请研究方向与之符合的评论家来讨论,以扩大影响。媒体、评论家必须客观、公正,深入研究中国的艺术现状,建立起中国的评论体系。   如果在雕塑行业的生态系统里,各个大环节都到位,分工明确,各行其责,大家共同为整个“生态系统” 的稳定和发展做出努力,我们行业的积极影响就会扩大,观众会越来越多,从业者也必将受到社会更大的尊重。 当然一个好的网络还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的能力,并且具有拓展性。在战略管理学里,有一个称之为“蓝海战略”的概念。“蓝海战略”的创始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在研究了几百个不同行业、企业、公共管理部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提出了这一理论。所谓“蓝海”比喻海阔天空的世界,与之相对的“红海”则意味血流成河的恶性竞争。蓝海战略的精髓在于价值创新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和平共处。 简而言之,企业在市场中应避开“红海”(与同类企业争夺同一市场的恶性竞争),而去开创市场本身。   雕塑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关乎其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各级组织、各个专业团体、所有企业和从业人员都要具备这种意识。雕塑事业的繁荣指日可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