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手风雨疾

下手风雨疾

下手风雨疾

时间:2007-03-16 09:27:00 来源:

名家 >下手风雨疾

黄苗子
静中瞑坐,打开回忆之窗,念及多年来朋友书画往来之乐,想到和许麟庐兄将近半个世纪的交游,亦是饶有兴味的。   上世纪50年代初,我住在东单西观音寺,离我家不到200米就是一家专卖当代名家书画的和平画店,以白石老人的作品为多,陈半丁、李可染、李苦禅等应有尽有。我这个酷爱书画的人,自然是深被吸引住的,每天下班经过,总不由自主地进去徘徊半天。由于是邻居,又是同行,同是白石老人的晚辈,与和平画店的主人许麟庐,便自然由认识而深交。   其后和平画店在王府井大街重新开业,地点略远,和许兄虽不常见面,但有时和书画家张正宇等在和平画店约见,还是常与许兄言笑晏晏的。   80年代初,麟庐从荣宝斋退休,卢光照(白石老人又一高徒)、秦岭云和我都从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下来,我们这几架老骨头,身体都还硬朗,都自信可以发挥一点余热为神州文化献些微末。那时许多书画社、书画集会、书画讲座纷纷召开,加以出门旅行较往日方便,我和许、秦诸公或笔墨叙会、或山川登览,相聚的时间日多。直到90年代,我自澳洲赴香港,不期许老也自北京到此,突然来旅舍相见,“此情可待成追忆”,至今还萦回心目中。此后,和许老又复聚首京华,赏其巨幅近作于京郊竹箫斋新邸,欢乐之情可知也。   人都说,我这个人爱夸朋友,其实,许老待人接物的诚信,与朋友交往的热情,艺术追求的勤奋,都是本人和麟庐兄长期交往中,得到的体验。京剧界一代宗师张君秋,生前常到许家习画,他曾对我说:“麟庐是性情中人,我有幸认识他,真是不可多得!”和麟庐兄交往的人,都有这种同感。一次在苏州,我们发现书画修养成就甚高的沈子培先生,他晚年有点坎坷,麟庐对这位初次相见比我们还年高的前辈,逢人加以揄扬,此老最后回到上海,安度优游的晚年,还给我来信深感许兄的高谊……仅就记忆的一鳞半爪,就可以看出许兄的为人。   言归正传,许麟庐近几十年的创作丰富,可说是美术界的一位多产作家。这也应当归功于退休以后,他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作画。麟庐晚年酒量渐减,但画量不衰,恐怕更应归功于夫人王令文和儿女们殷勤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使老头儿旦文挥毫,自得其乐。   “此中真有趣,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道出了麟庐的创作心情。   麟庐兄以花鸟画见长,有时也作山水树石。他是白石老人的入室弟子,可奇怪的是,风格与老人不同,例如,我亲见的白石老人作画是慢条斯理地一笔一笔“写”下去的,麟庐兄却是走笔如飞,一气呵成。但正是这个“不同”,他才成其为白石老人有成就的门生弟子。   古今中外画家的成就,首先要求的是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和广博的艺术和生活修养,这两者是画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是偏有一类画家,不相信这些“功底”。本人曾亲见一位青年画家信上写:“许麟庐的画易学,三四笔便是兰草,一两撇便是竹子,我正在这方面用功,三几个月,我的画就可以在琉璃厂见咧。”我不禁为这位老弟捏一把汗,我真想奉告他:许麟庐这“三四笔”、“一两撇”,是要花一辈子苦功夫的,你想走捷径,三几个月,没门儿。   麟庐作画,不拘形似而自得天趣,这种风格,是陈白阳、徐青藤、八大山人以来的写意传统,白石老人崛起当代,又一新面目。麟庐深得白石以形写神的窍妙,借物象以表达笔墨,用笔墨来表达内在的感受或情趣。他画两个蛐蛐,一个蛐罐一根竹典子,笔情墨趣,令人遥想秋天民间,小院闲情的太平岁月。   打从“动乱”初平,归自湖北咸宁以后,麟庐又有许多新题材。咸宁有湖,他当过鸭倌,日夕与水族为伴,后来他最爱画鳜鱼,斑纹圆尾,巨口细鳞,这专门欺负小虾小鱼的东西,相貌狰狞,却逃不脱渔夫的纲罟。麟庐笔底下的鳜鱼,有如白石老人的虾,写出生态、写出动感,写出性格,正如老人题画那句妙语:“不似之似似之。”   总而言之,在我的感觉中,麟庐是以激情作画的,他落笔的迅速,不仅因为要掌握他惯用的稍纵即逝的“单宣”的水墨速度,更主要还是捕捉他心灵中稍纵即逝的激情,通过激情,构成画面的生态与动感。麟庐作画写字,纯用悬腕,他头脑指挥的手腕灵活自如,在画面上,有如芭蕾舞名手表演圆舞曲的妙曼旋律。麟庐善草书,他的书如其画,飞舞之笔,圆转飘忽,题在画上,书画浑成一体,有相得益彰之妙。   写出个性,写出风格,这是欣赏许麟庐的书画,得到的一点心得。   麟庐兄一生得名师、广交游,生于蓬莱山水名胜之地,游遍名山大川,也有过经风雨、见世面的人生经历……这已提供一个艺术家成长的长足条件;他曾在和平画店、荣宝斋工作,多年来亲赴各省搜罗古今书画、亲炙、鉴定、选收以千万计的书画作品,这更是提供了许麟庐在书画造诣方面一种难得的机遇。以上种种,只是我个人对许兄书画修养根基的一点浅见。   有人怀疑,麟庐作画的速度有他的优点,但也有缺点。下笔太快,可能画面缺乏厚重感,他用笔虽纯出自中锋悬腕,劲健有余,但笔端尖锋毕露,略少含蓄,是否也是一病?依我说,任何事物,优缺点总是并存的,艺术的欣赏,是各有所好的。书画之道,乱中取静最难惟徐青藤得之,麟庐的书画,亦正由于他这些“败笔”才能心手相师,达到了乱中以静、生机活泼等优点,这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规律的。   我经常记起亡友黄胄的一句名言:“看画如挠痒痒,搔着痒处,便是好画。”   至少,麟庐的许多作品,是挠中了我心中痒处的。   写于京师安晚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