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6年香港拍卖市场竹雕笔筒行情走势观察
2001-2006年香港拍卖市场竹雕笔筒行情走势观察
2001-2006年香港拍卖市场竹雕笔筒行情走势观察
时间:2007-06-05 09:51:00 来源:
资讯
>2001-2006年香港拍卖市场竹雕笔筒行情走势观察
|
一、笔筒
笔筒乃文房小器,一向颇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其前身是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笔船、笔床和笔搁。明代以后,笔筒开始大量兴起,至今盛而不衰。文人雅士总喜在画案、书桌上摆放笔筒。其精巧古朴,一直为藏家所钟爱。
二、笔筒的分类
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一些类别是:瓷制笔筒、木制笔筒、竹制笔筒、玉制笔筒、石制笔筒、漆制笔筒、象牙笔筒、水晶笔筒和其他运用特殊材质制作的笔筒。
据统计,香港佳士得2001年-2006年共有108件笔筒上拍;2001-2006年香港苏富比共有80件笔筒上拍。这两家拍卖公司共计有185件笔筒上拍,按照上述的对笔筒类别的划分,这185件笔筒中瓷制笔筒有43件,占的百分比为23%。木制笔筒26件,占的百分比为14%。竹制笔筒91件,占的百分比49%。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目前拍卖市场上竹刻笔筒在上拍数量上远多于其他材质的笔筒。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行情来观察笔筒行情走势的变化。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目前现知较早的实物是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彩漆竹勺。该勺柄以龙纹及辫索为纹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年代久远而制作精良,是一件珍贵的竹刻。而竹刻发展成一门专门的艺术则是在明中期以后。一开始只是少数艺术家致力于竹刻的创作,其技艺的传播方式或者是父子相传,或者是师徒授受,或者是私自效仿,习知者众,遂成为专业。
竹刻(雕)能够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还主要因为中国人对竹有特殊爱好;竹子的用途广泛,可作编织与雕刻用途。竹的形态优美,其中空多节的特性被视为君子不屈不挠、具有气节的象征。明、清两代,专业竹雕者及喜爱竹刻的文士与日俱增,出现了众多文人、书画家参与从事竹、木、牙、角制品创作的新局面,使本来讲究技巧的工艺制品趋向追求书法绘画效果,从而提高了其艺术品位。在对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公司2001-2006年上拍过的笔筒统计时,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雕《竹林七贤图》 《高士赏游图》等。
其次,与其他材质的雕刻材料比较起来,竹材更易获得,而不像其他如犀角、名贵木材、象牙那样稀缺,所以目前拍卖市场上竹刻(雕)笔筒的数量上占据大宗。
再次,竹材虽然比较易得,但是竹刻(雕)家们发挥才智,运用、创造多种技法,博取各种题材,与犀角、牙雕、紫檀等刻件,一争短长。
三、影响竹雕笔筒价格高低的因素
从价格角度来讲,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取决于其材质的优劣、工艺的精绝、造型的独特、存世数量、供求变化等因素,尤其是那些有名家(包括官款)款识的,或是名家所(定制)珍藏的笔筒价格就会更高。
1. 材料的优劣
自然界中竹生长的范围很广,品种繁多,常见的有毛竹、棕竹、斑竹和方竹等。毛竹亦被称筒竹,枝干较粗,其圆筒状的形体易雕刻成笔筒、臂搁等文房用具。斑竹也叫湘妃竹,主要产于江浙和两湖地区,形体修长,表面有红褐色斑点,传说是由湘妃的泪水所化,斑竹通常被用作扇骨、手杖或其他生活用具。棕竹,颜色较深,纤维粗壮分明,形成了不同的条纹,韧性很强,劈成片状后,多用来拼贴成盒、匣之属。方竹,体细长呈方柱形,产于江浙地区,极其罕见。所以目前市场上笔筒的竹料以毛竹为最。
2.工艺的精绝
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推出的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该笔筒最终以1140.5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笔筒用花梨木作为笔筒的边缘及底部,这种木边和底的方法开始时只用于香筒,以及其他不需要坚实底部的器皿,后来才逐渐应用到笔筒的制作上。一只笔筒能够拍出千万元,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也带动了同类市场的行情。美国西雅图美术馆藏有一件类似的顾珏制作的笔筒(见《中国竹刻艺术》上册 图版19)。顾珏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竹刻名家,字宗玉,江苏嘉定人,刻画精深,细如毫发,一器必经一两载始成。因此,其制作的笔筒颇受藏家的青睐。随着制作的发展其他技法如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都逐渐应用到笔筒的创制当中。
3.造型的独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濮仲谦款的《竹雕松树形小壶》,就是直接利用了天然的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树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壶盖雕成了叶形,叠压错落,与主干相连,柄下隐刻阴文“仲谦”楷书款。虽然这件作品并没有在拍卖市场出现,但一样是价值连城。
4.名家名品
明清两代竹刻名家的作品是市场上藏家青睐的对象,清代金元珏曾著《竹人录》,在这本著作中他认为,“雕竹有二派,一始于金陵的竹刻家金陵的濮仲谦(澄),一始于嘉定的朱松邻(鹤)。这两个人除了竹刻以外还兼善其他材质的雕刻如犀角雕、象牙雕等。明代竹刻名家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开派”人物之外,“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其子朱缨(字清父、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都是“嘉定派”刻竹高手。还有沈大生、秦一爵等名家。可是他们的传世作品极少。张希黄运用“留青”之法,开辟了一代刻竹新风。清代刻竹名家有吴之封锡爵、王易、周芷岩等名家。清代康熙早期,竹雕名家仍有许多,但是到乾隆时期,真正参与竹雕笔筒制作的文人减少,此时所制的竹雕笔筒多露匠气。文人的参与直接促使了笔筒艺术价值的提高,这类笔筒的市场价位相对一般艺人的作品要高出许多。对于竹雕作品来说,名家制作已成为判定其价位的一个要素,往往由于器物上的名人款而使其自身价位迅速攀升。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供应与需求也是决定竹雕拍品价格的比较重要的因素,通过2001-2006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专场中推出的竹雕笔筒的上拍数与成交数的数据,可以直观地观察出竹雕笔筒的市场认可度的变化。2001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共计上拍20件,成交7件,成交率35%,2002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共计上拍4件笔筒,成交1件,成交率25%,虽然从上拍数量上看,笔筒数量减少了很多,但是单体价格却突破百万元。2002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图笔筒》 以159.4万元成交(150.4万港币),这也预示笔筒市场价格存在潜力。2003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共计上拍竹雕笔筒2件,1件成交,成交率50%,2004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共计上拍笔筒13件,6件成交,成交率46%,2005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共计上拍笔筒36件,23件成交,成交率64%,2006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共计上拍笔筒16件,9件成交,成交率56%。2005年竹雕笔筒行情有所展开,尤其是香港佳士得上拍数量突然增加,竹雕笔筒单件价格开始攀升,甚至价格开始突破千万元大关。2005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140万元创下目前拍卖市场上笔筒类拍品第二高价。2005苏富比“臻美珍瓷—亚洲私人家族匮藏专拍”中,一件清雍正《仿木纹釉墨彩山水高士访游图》笔筒以2209万元成交,创下目前拍卖市场中笔筒成交价格新高!这只笔筒里外绘仿木纹兼通体施墨彩,底下“大清雍正年制”款的同类笔筒,现所知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四、竹刻藏家
香港市场中比较著名的竹刻收藏家有叶义医生,叶义祖籍广东省惠阳县,岭南望族,世居香港。父亲为香港名医叶锦华。叶义自幼聪颖,早年在香港大学和上海医学院攻读医科。毕业后任军医,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效力。抗战胜利后继往英国深造。1950年回香港行医济世。他医术精湛,以医术医德闻名香港。叶义曾是香港著名收藏家组织“敏求精舍”的第20届主席(1980-1981),亦是1974年成立的香港东方陶瓷学会的创会会员之一,并在1979-1981年间,任该会会长。同时出任香港两个最有名望的收藏家组织领导人,足见他当时在香港文物界的声望。叶义先生于1984年辞世,后人遵其遗愿,将其珍藏之81件稀世犀角雕刻赠予北京故宫,7幅广东名家绘画捐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29件中国外销瓷和东南亚瓷器捐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去世前留下遗嘱,将其收藏品中的200件中国竹刻精品捐给香港艺术博物馆。1978年,他的竹刻收藏已甲于海外,和香港艺术馆馆长谭志成先生合作,举办了一个大型的竹刻展览。总数有211件,他们又合著了《中国竹刻艺术》上下两册,先后出版。上册为展览目录,前有《引言》,此后用彩版影印每一件展品,并标明了时代、尺寸、款识、藏者、备注等项,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批传世之物。下册包括了《竹人姓名字号索引》 《竹人传略》 《文献记载明代以前的竹器》 《文献记载明代以后已知者的竹器》 《文献记载明代以后未知者的竹器》 《竹刻选例》 《参考书目》等七项。是一本图文并茂、十分难得的竹刻研究工具书。
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在《叶义先生与竹刻》一文中称道:“截至目前,不论是竹刻展览还是竹刻专著,尚未见有达到以上规模的”,赞扬叶义对“提倡竹刻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通过对香港拍卖市场上竹雕笔筒价格的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在拍卖市场中,笔筒上拍数量有限,整体价格还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看也没有走出独立的行情。而其中最值得投资人留意的是竹雕笔筒,它们占据成交的大宗,流通性大,大多采用了高超的制作技巧,而且保存方便,更适合藏家的把玩。未来看,中档拍品在价格上极具发展潜力。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