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的日常奇迹
中国女性的日常奇迹
中国女性的日常奇迹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大卫·科洛夫(DavideCroff)先生曾说过:“从2005年开始,在处女花园的中国的展览,是一个双年展拓展未来空间的发展中心,也是双年展向世界领域发展的一个信号。”
是的,2005年中国馆的首次亮相给那届威尼斯双年展带来不小的新闻,然而中国馆的临时场馆身份到现在并没有改变。作为一个国家馆,主要空间在露天花园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室内空间则被一些巨大的油罐所充满,那些强烈的油味也让参观者难以久留。
尽管如此,今年由有着丰富国际策展经验的侯翰如策展,在相当难以操作的空间中完成了基本令人满意的策展工作。“日常奇迹”是本届中国馆的主题,四名中国女艺术家,大都以日常生活和材料为创作源泉,将常见的生活用品转化成艺术作品。
尹秀珍用废布料、盘子、刀和晒衣服竿等制作了100多个“兵器”,像标枪一样在那些巨大的黑色油罐上方穿梭。在这个难以驾驭的空间,艺术家将所有展物悬挂在油罐上方,并且增加了上部空间的照明。如此一来,好像如果失去下边的油罐,整个空间反而显得空荡荡的,这种巧妙的借物、借景显示了作者特别的智慧。尹秀珍作品的造型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她自己解释说,它们都像是横过来的电视塔,因为许多人把媒体当作武器,那么她就把它制作成兵器一样的形状,而且每个前面都安了一把水果刀。
沈远和尹秀珍一样,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知名“女将”,定居巴黎的沈远,对自己是中国艺术家的身份相当明确,她的新作《首次旅行》,来自她在广州的一次视觉经验。沈远看到百名中国儿童被外国人收养,即将踏足西方世界,作为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沈远,心中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她无法解释和预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问题,以及被领养的儿童的未来。沈远拍摄了领养过程的纪录片,她在处女花园的草坪上摆放了一些放大的奶瓶、奶嘴,并把这部纪录片安在巨大的奶瓶中放映,到此,我们对沈远的意图已经相当明了。
在荷兰有着长期艺术家生活工作经验的阚萱,把录像作品巧妙地安置在巨大油罐的夹缝中,由于场地所限,这些等离子显示器和投影仪的尺度过小,影响了阚萱作品的力度,然而,如果我们真的以非常平和的心态去观看,那么我们可以感受到阚萱是如何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它们与艺术家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阚萱绝不是简单地记录周围,她把那些神圣的东西日常化,同时把日常化的东西奇迹化。
和其他三位艺术家相比,年龄最小的曹斐的投影作品安置在一个巨大的白色充气体包中,她把这件作品取名为《翠西中国馆》,即在线上游戏“第二人生”中化名翠西小姐的中国数字公民,试图再现第二生命与创造自我价值共同体的未来世界。但是现场效果并没有像文字描述的那样美妙。
除了中国馆的四位女艺术家之外,参展的中国艺术家还有:杨福东、杨振中以及于2000年去世的陈箴。杨福东的映像作品,在主题馆中五个精制的盒子中展出,有相当的观众耐心看完他的非电影非纪录风格的作品。杨振中的映像相当巨大,这是持续五年制作的一套作品,在展场一行排列,但是主题非常简明《IWillDie》,每位被拍摄者只说一句话:“我会死的。”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