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和你交朋友的艺术展

愿意和你交朋友的艺术展

愿意和你交朋友的艺术展

时间:2007-08-22 00:00:00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资讯 >愿意和你交朋友的艺术展

  作为总是与老板或者客户打交道的平凡人士,我们也常常希望去观赏一场华丽的艺术展,以使自己的生活不要完全被挤地铁以及“办公室政治”填满。但是虽然都听说现在上海高品位的艺术展越来越多,很多人却老是搞不明白要怎么去靠近这些艺术展。有时我们出得一场展来,被展品前充满了专业术语的说明搞得头晕脑胀,觉得明明那些汉字都认识,却完全搞不懂它们凑到一块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就更搞不清楚那些展品“想要表达什么”———不免就觉得自己的名牌大学都白念了,连看个展览都会受到羞辱啊!   不可否认,有些展览确实没想让平凡人士看懂,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术界来叫好。但也有些时候,我们自己的观赏方法会有些小小问题。还有些比较幸运的时候,有人会办一些绝不故作高深、“愿意和你来交朋友”的艺术展。   最近刚刚在淮海西路红坊结束的“身体·媒体-国际互动艺术展”,恰好就是这么一个姿态安详的展览。虽然展出的是前卫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作,参展的艺术家是来自11个国家的大腕人物,但一场展览看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云里雾里,而是时时会有所感触。因为是互动艺术展,作品不但不必用铁栏杆围起来,许多作品反而需要你参与其中,才算完整。   而且,实现这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也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中有从中国画转向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有人兼任上海地铁站厅设计师,有人是在校大学生,还有人曾经就是甲级写字楼丛中的一员。在此,他们将与你分享各自对这次展览的体悟,向你讲述展览幕后的故事,使你大略明白“如何观赏艺术品”,也使你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有一些基本认知,同时告诉你一场貌似在云端的艺术展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请耐心阅读,你会发现,其实这一切也并不是那么神秘。      如何观赏艺术品?   解答人:顾辰前IT男,现艺术家 事实上,作为IBM公司的前员工,顾辰已经解答过许多写字间人士的困惑:我们究竟要怎么观赏艺术品?   许多人一上手就会问:“这个作品要表达什么?”这个恐怕是美术课后遗症———小时候美术课上得跟语文课似的,欣赏一幅画,非得拎个中心思想出来,而且只有一种答案。结果事到如今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还像是诚惶诚恐面对一道考试题,最好能知道标准答案,然后背下来就OK。   顾辰总结,艺术是一种思考。我们一般觉得,思考都得用文字表达,但不管是声光电、绘画或者行为,可能都在表达艺术家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而你站在他的作品前,受他启发,也会有想法,但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他的思考完全可以不一致。你面对的不是一块写着考题的黑板,而是一面镜子,镜子里反映出的是你自己。所以,观赏一件艺术品,只要你觉得有所触动,产生一点新想法,就是成功的。至今艺术家到底要表达什么,你可以问,因为它也许可以启发你,使你的思路变得更清晰,但毕竟,那只是一种参考。   范例作品:《旅途》(题图)日本艺术团体DumbType黑暗空旷的房间,灯光从天顶上打下来,你站在一块长长的,非常平整的铝板上,投影机在地上慢慢扫描出经纬线和地图,双脚被红外线勾出红色光边,仿佛站在一块魔幻又真实的地图上。电子音乐在流动,伸出手,会看到手掌上被打上了文字,那可能是其他人的游记。   这个作品令大家都很安静,默默地沉浸在各种回忆与情绪中。这个时候,还有必要问,这个作品要表达什么吗?它好在哪里?   虽然《旅途》使用了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但它把技术成功地转变成了一种气氛,令你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在业界,这个作品很有名气,被评价为深有禅意。   花那么多钱为什么要做只有圈里人看的艺术展?   艺术家龚彦是这次“身体·媒体”展的两名策展人之一。疲倦了当代艺术对观念、文字的过分强调,策展伊始,她就把展览定位为一次直观的,大众的,对普通观众态度更友好的展览,至于那些作品的观念,就如宗教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陈列展,新媒体作品对光、声音、电子设备、温度等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展览的花费和布展的难度。平时展览一个小时电费就得200元。她觉得艺术的本质就是“交流、互动的欲望”,因此,展览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力量”,而不是“虚无的威严态度”。“如果展览总是摆高姿态,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居高临下地‘教育’观众,不给普通观众自身探索、疑问的空间,那么,日久天长,最终受害的还是艺术本身。新媒体艺术,更多是一个界面,一面镜子,一扇门,观众是发动机。”   她选择了三个部分的展品:一部分是历史回顾,如《I-Cinema》和《模特五号》,这两个都是互动艺术的转折性作品;一部分是沉浸式感受的作品,比如《旅途》、《失重》;还有一部分是疑问性作品,就是使用低技术手段,表达对科技的质疑,比如《行走的动物》———对专业人士,大家都知道这次11位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尤其是《模特五号》,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而所有这些以前只能在杂志上看介绍的华丽作品,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可以亲眼见到体验到,多好!对普通观众来说,把它们都“玩”一遍,差不多也就对经常使用高科技手段的新媒体艺术有个了解。所以,这次展览得到的评价是“叫好又叫座”,非常不容易。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对普通观众而言,新媒体艺术非常容易被接受。一方面是因为互动的关系,任何人都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作品经常会营造整体气氛,让你产生全方位的沉浸式感受,把人们带入一个虚拟或现实的“现场”———这正是我们现在习惯的电视、IMAX巨幕影院在做的事情。这些看似“好玩”的作品,正在以一种游戏、选秀或者公开对抗的形式,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大众对平等的向往。   《模特五号》   奥地利艺术家在1994年的作品,当时是非常震动的佳作,到现在也被列入新媒体艺术的经典作品。他们使用的逐帧手段也许对你太专业,但画面上的那名日本模特头部进行各色匪夷所思的摇晃,再配上节奏感强烈的电子音乐,带来视听上的震动,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评价:“看这个作品很High。”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