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热门的,还是有潜力的

审美的,热门的,还是有潜力的

审美的,热门的,还是有潜力的

时间:2007-11-22 00:00: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资讯 >审美的,热门的,还是有潜力的

  手里资金富足的人们显然对投资方向充满期待。这从今年众多的艺术博览会上可见一斑,即使在今年最后一个艺术博览会——11月19日刚结束的上海艺博会上,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家画廊和机构集中展示了各类题材的国画、油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作品。艺博会开幕第一天虽然并非周末,参观人次却达到了惊人的1.5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博会?这么多的市场交易平台和参与者,说明市场就已成熟并具备对投资价值的判断能力了么?至少,我所见到的景象并不如此:在上海艺博会一楼某个画廊的一角,看到俄罗斯艺术史上重量级画家梅尔尼科夫油画作品《黄昏》标以5万元人民币不到的价格安静地躲在角落,无人问津;而东南亚、中国台湾地区艺术家的画廊和作品竟占据了展区的中央位置,并人头攒动;一些顾客反复向展商询问“画框是在哪里打的”,如此买椟还珠的闹剧,屡见不鲜。   或许,更多的人也许只是来关心艺术品,并非真心买卖而已。越来越多“只展不售”的牌子挂在上海艺博会上颇让人觉得有些尴尬,这使艺博会失去了“交易平台”的价值,逐渐沦为艺术教育的画展——尽管此后主办方还是公布了“6700万元”的总交易额,这甚至还比不上国内一场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   其实,每年种类繁多的艺博会都在重复自己的老问题:如果主办方把挑选参展商和画廊来源国的多少作为艺术价值和艺博会质量衡量的标准,那显然是没有标准的——在这方面,至少9月初外国人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已经提供了鲜明的对照,不过,那是人家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标准,我们照搬不来。   这就像西方的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横扫中国艺术青年的审美观一样,这些懵懂的青年惘然揣着艺术的梦想,向彼岸的艺术学习,“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成了最大的障碍。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才发掘出自己的当代历史,又过了十年,艺术市场才逐渐兴旺起来。现在的市场,依然如此:“知道买艺术品可以增值,却不知道买哪个好”。   那么现在把问题简单化: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买什么样的艺术品?要知道,所有的艺术都是以经济为背景的强势艺术,当代艺术品尤其反映了这点。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你大概就能明白为何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品能在海外持续走热,加上中国即将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势必使中国文化获得更多曝光率。事实上,不只是中国,作为经济上的“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之一的印度当代艺术品,也和中国一样,正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以极快的速度蹿升。唯独俄罗斯和巴西的艺术,仍处于相对曝光不足的状态。   不过,今年这种状态似乎正在改变。欧洲的几个艺术博览会开始陆续推出巴西和拉丁美洲艺术专场;而今年伦敦苏富比有几场俄罗斯艺术专场拍卖会,竟然被有钱的俄罗斯阔佬在拍卖前用高价全部买断。有着丰富写实油画传统的俄罗斯油画,此前在国际收藏市场上还未受过重视。据说,一些俄罗斯当代画家更愿意直接将作品拿到欧美和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出售,而不是通过本国并不发达的画廊市场,这也是其作品价格普遍偏低的原因。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