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韩国“书艺申遗”需要汉文化反思

王龙:韩国“书艺申遗”需要汉文化反思

王龙:韩国“书艺申遗”需要汉文化反思

时间:2008-03-14 10:15:16 来源:中国网

评论 >王龙:韩国“书艺申遗”需要汉文化反思

近年来,一些韩国人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积极,除了将“端午祭”成功申遗后,又把“中医”改为了“韩医”,申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开展。据说,他们现在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书法艺术,提出要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等名称,而统一使用韩国的“书艺”。此举不仅又一次引起了中国舆论界的声讨狂潮,还被某委员当提案递交到了“两会”。至此,中国国内将汉字和书法艺术“申遗”的呼吁又高涨了起来。

从传媒了解到,此次韩国将书法“申遗”,理由是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在了高丽纸上,因此证明书法艺术也有韩国的份儿。不知这则新闻是真是假,因为一年前有传闻说韩国首尔大学的朴正秀教授,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把汉字列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使中国网民悲愤不已。而据韩联社调查,不但首尔大学没有叫朴正秀的教授,甚至韩国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遗”的举动。无独有偶,几个月前,有大陆主流媒体报道称,中、日、韩学者在北京开会要求“统一汉字”,一度引得网上风生水起,谁知刚过两天就有人辟谣说报道失实。究竟哪种说法真实不得而知,但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与其说是“文化遗产”之争,倒不如说是文化心理焦虑而引起的反弹。

站在全人类对文化传承和记载的高度看,书法艺术应不应该申报世界遗产,谁去申报并不重要,只要利于对濒临灭绝的文化种类进行保护,都应该视为对人类文化发展做贡献。但是人们想不明白,韩国人凭什么把中国的文化当作“申遗”的项目。甚至有人认为,无论是对传统节日的争夺,还是对神话、中医、书法的垂涎,都是与中国争夺文化源头,最终是两国的利益之争,以致连中国的政协委员都高声疾呼:“汉字‘申遗’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书法作为一种由汉字衍生的艺术形式,不管怎么演变也不能脱离对母体的依附。韩国人的做法固然滑稽,却说明了真正的书法艺术已经越来越少,同时也反衬出汉字在全球范围内的尴尬境地。站在这个基点看,“书艺申遗”难说不是某些韩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莫大蔑视。就所谓的“书艺”而言,英文、日文也有艺术体,为什么他们却偏偏拿中国的书法去“申遗”?也许有人会说,韩国处在汉文化圈内,其民族文化的根基来自汉文化,所以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就算是这样,中国人也应该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状态下的文化才需要用“申遗”去保护,一个号称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沦落到了保护地步,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在封建时代,中国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对文化可谓崇敬到了极致。但由于不重视科学技术,即使有所发明创造,也只在宫廷当稀罕把玩,老百姓根本无缘一见。以宣纸为例,从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经过了漫长的千余年后,明代时才得以广泛应用。文明的传播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也正是那个时候,高丽纸传进了中国市场。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十三世纪中国的文化远比欧洲繁荣昌盛,而自从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在几十年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并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直到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中国受了惨痛教训,感到非学人家的“奇技淫巧”不可,即便是这样,骨子里仍然恪守着“先王之道”,因此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纲领性口号。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对“中学为体”变得越来越敏感,“弘扬国学”、“传承国粹”的呼声日渐高涨,动辄搬出先哲与西方文化一争高下,有人穿汉服,有人行跪礼,有人授儒教,美其名曰:捍卫民族文化根基。表现在另一面,就像“抵制圣诞节”那样拒绝外来文化,时刻警惕传统文化被西方文明裹挟而去。一旦看到外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所不恭,便怒不可遏,甚至不惜破口大骂。自己可以拒绝外来文化,不能容忍外国人拒绝或窥探自己的文化,是不是有悖于“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暂且不说,但这样的传统不值得继承,因为更多传承了阿Q的基因。延伸到有人担心韩国争抢中国文化遗产的话题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不自信而导致的极度恐惧心理。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眼里,韩国人的做法不可理喻。有人说,端午节作为民俗历经上千年的流变,各地的习俗都有所不同还可以理解,而书法是以汉字为核心的艺术形式,称为“书道”、“书艺”也不能改变其承载着的汉文化印记。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连去年11月23日的《朝鲜日报》都承认“韩史研究绕不开中国”。但这样的说法貌似明辨,却和“书艺申遗”一样幼稚可笑。即使“书艺申遗”的报道千真万确,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委员会也不可能把汉字当韩国文化遗产去接纳。再说,纸张产地不能决定书法艺术的属性,道理如同足球的品牌不能决定足球运动的起源一样。晋代的王羲之把《兰亭序》写在了明朝时期的高丽纸上,本来就是笑话,如此浅显而荒谬的逻辑不经推敲,却成了一些中国人的心结。

这个现象的滑稽之处,不仅在于有太多的虚妄色彩,也表现在中国人把“申遗”与利益视为同一概念。在这样的心态下,别说中国人对外国人虎视自己的文化不宽容,对自己人也毫不手软。比如,近年来的“长坂坡之争”、“卧龙岗之争”、“梁祝故里之争”、“曹雪芹籍贯之争”等等不胜枚举。如此热衷于争文化品牌,难道是中国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吗?当然不是。这行为就像京剧《长生殿》里的酒店老板,在马嵬坡吊死杨贵妃的树底下捡到一只破袜子,挂在店中就能招揽生意。人们不惜重金纷纷去此处饮酒,真实目的是要看贵妃娘娘到底穿什么式样的袜子。一只破袜子尚能让捡遗物的人声名远播并大发横财,更何况书法艺术呢?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