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画家Marta Andreu:中国使我耳目一新(图)

西班牙画家Marta Andreu:中国使我耳目一新(图)

西班牙画家Marta Andreu:中国使我耳目一新(图)

时间:2008-03-17 10:43:55 来源:广州日报

资讯 >西班牙画家Marta Andreu:中国使我耳目一新(图)

         现代艺术的诞生,一直就与悲怆的美学范畴相关,尤其是在杜尚的作品“小便池”问世之后,众多的艺术家们更是不再追求对美的视觉表现,似乎丑、荒诞的美学观念已经成了当代艺术的认知密码。

  但西班牙女艺术家Marta Andreu却不这么认为,她的作品一反当代艺术的定律,始终坚持愉悦的绘画基调,以色彩的张力和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为基点,进行着有关美的创造。2005年,从西班牙来到上海的Marta,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传统物质材料所吸引,开始试图在表现形式方面将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有意进行链接。她说她相信绘画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叙述着无法用言语描绘的心灵世界,绘画表达的不是已知世界,而是一种意识感知。

  3月15日至29日,这位极具个性的女艺术家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个展“色彩的魔方”。

  深受毕加索、米罗影响的画家

  Marta Andreu1972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6岁开始跟着就读的那所法语学校的老师学画,在学校完成了第一份“作品”。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母亲不同意她在学校学习绘画,她只好在晚上自学,“每天坐在床上画蛋彩画,因为这种画干得很快,这样我就可以随时把它藏在我的床后不被人发觉。”后来她才知道,父母不希望她成为艺术家,觉得当画家不能赚钱。

  Marta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强调色彩的表现力,黄色、红色和蓝色是她作品的主色调。早期,她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我能通过他的画感受到他的灵魂。我常常在那和他对话,像个艺术家一样在那陪伴孤独的他。”而且,每个周末她都去巴塞罗那的米罗中心,“我的作品都深受米罗的影响。”而随着对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认知,她的绘画风格不断演变,尤其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的突破。

  2005年,Marta从西班牙来到了上海,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传统物质材料所吸引,她试图在表现形式方面将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有意进行链接,她通常先用西方油画的造型语言塑型,然后将中国一些传统材料如珍珠、丝绸、针织布料等在画面上进行粘贴和拼贴。

  “色彩的魔方”

  在本次展览上,Marta展出了30余件的作品,基本是近两年的新作,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完成的,一小部分创作于西班牙。评论界认为,除了呈现艺术家独特美学理念和艺术创作观念之外,这一个展更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上的展示和交流。

  本报记者对话Marta Andreu:

  “你不能制造更多的丑来让自己郁闷”

  看一幅好画比买一部好车更让人开心

  记者:现在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但要画得好,还要学会跟市场打交道,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Marta: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对此也觉得为难。因为我只想把心思放在绘画创作上,不想考虑其他问题。

  我认为,你必须画你内心真正想画的东西,不要去迎合市场趋势。如果你为出售而画,让买家当你的主宰,你的技能也许会越来越差。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成名前需要他人的经济扶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至于我的绘画和生活态度,我想告诉每个人,我们要快乐生活,心灵和外表都要美丽。美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

  记者:您的绘画始终坚持愉悦的基调,与现代艺术追求丑、荒诞的美学观念相反,为什么这么画?

  Marta:很简单,你画的必定是你想到的。如果你想到丑,你就会画丑的东西。我为什么画美的东西呢?我同意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美的存在,但你不能制造更多的丑来让自己郁闷。艺术也该寻找到自己的美丽所在。看一幅好画获得的快乐也许超过买一部好车的开心。

  记者:您早期曾深受毕加索、米罗等人的影响,现在摆脱这种影响了吗?

  Marta:我现在已经摆脱这种影响了,但你仍然可以在我的作品上看到一些痕迹。米罗绘画常用红、黄、黑、蓝色,我也常常用这些颜色,只是把黑色换成了金色。毕加索绘画总是发自内心深处,我觉得这才是纯粹的艺术。这两位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人们无时无刻不受他们的影响。

  中国使我耳目一新

  记者:从2005年开始,您试图将中西方的绘画语言进行链接,为什么这样做?您觉得自己的尝试成功吗?

  Marta:对一个居住在上海的西班牙艺术家来说,结合两种最好的又截然不同的绘画语言,这是一个绝佳的创作机会。没人敢说自己成功了,我也是。但是链接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最后的作品充满种种可能。

  记者:听说您很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传统物质材料”?

  Marta: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迥异,我在巴塞罗那生活了30年,中国使我耳目一新,思维方式也在改变。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材料,对我而言它们是新鲜的。中国艺术注重精神的一面,强调在人灵魂深处寻求平和,而在西方,你不需要在平静之后再作画。我认为西方艺术实际上是有一点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而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能给我们一些帮助。

  记者:您现在常年生活在上海,为什么会选择在中国生活?

  Marta:对于很多西方人而言,上海意味着混合、惊喜、魔力、奢侈等。19世纪30年代,上海是东方的巴黎。此外,这也是个不断发展的城市,能量充沛,机会遍地,在这里,一切都有可能。上海是世界上极少数仍能带给人惊喜的城市之一,中国也是能带给人惊喜的国家。

  顺便说一句,还有两个月,我的孩子就要出生了,这也是我要把上海放在记忆深处的另一个原因。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