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夜(图)

地球之夜(图)

地球之夜(图)

时间:2008-05-24 08:57:0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展览 >地球之夜(图)

吉里·格雷,《大时间》

马克·马尔,《无题》美国鬼才导演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1991年的神来之笔《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至今余威未散,电影由同时发生在世界的五个城市出租车里的故事串联而成,它甚至为十多年后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撞车》提供了灵感。

  如今,这部电影被嫁接到艺术生产线。策展人詹尼·约恩涅米(Jani Joenniemi)也借用了这一叙事结构,在上海、柏林、赫尔辛基三个城市同时开幕的艺术展览中,反复诉说着同一个古老的主题——同一时间、不同文化里的不同事件,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和巧合。

  5月17日至6月14日,《地球之夜——空间建筑与时间碰撞》上海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出租车成了美术馆,那善于讲述荒诞故事的司机主角摇身变成艺术家,有近100位德国、中国、芬兰的艺术家参加了三地的共同展览。

  柏林艺术家汉斯·赫马特(Hans Hemmert)以其黄色橡胶(24840,955.00,4.00%,)雕塑闻名,他习惯于将这种黄色情结应用到玻璃纤维雕塑上,同时将影像艺术融入其中。在上海展区的这件名为“黄色焦虑”(Yellow Angst)的装置中,一辆凯迪拉克豪华SUV汽车正被巨大的黄色橡胶球挤压在下面,这个橡胶球看上去随时都将爆炸。

  “黄色意味着精神上不安的情绪和恐惧,甚至对看似安全的现实也会产生威胁。”艺术家解释说,恐惧来自气球爆炸的不确定性。而在柏林展区,汉斯·赫马特则用他的五色橡胶球组装成一辆柔软的坦克,驶向人群。

  对现实的不安与恐惧,也同样体现在其他艺术家身上。中国影像艺术家陈维描述了一个书呆子的生活:在一个巴掌大的房间内,一个穿着毛裤的书生,生活在书本之中,邋遢、混乱、暗无天日。房间内到处堆放着陈旧的书本和遗弃的空饮料罐,洗脸池中也铺着破损的页章。地上积满沙子,主人公唯一的乐趣,便是躺在沙土中,用手电筒观察沙土中的仙人球。

  这种荒诞不同于在笼子里表演饥饿艺术的艺术家的现身卖弄,也不同于强调特定地点里关注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贫穷艺术的无厘头。它看似朦胧,却有着明确的艺术指向,这在芬兰艺术家塔图·托米能(Tatu Tuominen)用剪纸、喷漆和塑料纸构成的新绘画里,得到更为明确的响应。艺术家用这些材料“绘画”的阳光,显得模糊、昏暗无光,但阳光下的人却轮廓分明,贴上一层可以漫反射的塑料纸,类似蒙太奇的荒诞效果便出现了——强烈光线中饮酒吟诗的人们,影子却站立在人物的前面,而不是躲在身后。

  如此浅尝辄止般对于恐惧的暗示,正变得富有诗意。长期混迹在上海的德国艺术家亚历山大·布伦特(Alexander Brandt,绰号“飞苹果”)在一个封闭的昏暗房间里,安置了一个电灯和一把椅子,这是他的《电苹果》。他似乎在用如此简单的装置告诉人们,关于黑暗的恐惧,其实是来自内心。

  当然,这样的效果终究比不上吉姆·贾木许用一个大言不惭的罗马出租车司机气死一个意大利主教的怪诞形式来得深刻。然而相同的是,这些都是荒诞之中的严肃思考。

  那些夜幕未到就已像老鼠一样躲进自己狭小居室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洞悉夜色中的城市。此时,位于计程车中的司机,正驾车驶入深夜,他们在蒙蒙的夜色中看到的大多是悲伤和无家可归的人,尽管如此,残酷的现实并不能埋葬他们的乐观和希望。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