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双年展关键词

解读双年展关键词

解读双年展关键词

时间:2008-09-09 14:41:32 来源:东方早报

资讯 >解读双年展关键词

 对于大多数观看上海双年展的人来说,要从如此众多的作品中归纳意义,并将其模糊的影子和“快城快客”的主题对应起来可能会很累。也许,应该尝试着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本届上海双年展。

  快“成”

  上海双年展的布展工作比起广州三年展来,还是有条不紊的,不似那般忙乱。但现场同样有一股刺鼻的新刷涂料气味。好在双年展的作品足够吸引人,大家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反感。

  走进上海美术馆大门,抬头就会看见一只玻璃钢的巨大蚂蚁雄踞在钟楼前,在侧翼,一群大蚂蚁正在悄然作攀登状。

 
这是艺术家陈志光的作品。在“快城快客”的主题下,这些蚂蚁就可以代表人口的迁移。换个诸如“信仰迷失”的主题,将蚂蚁排列得整齐一些,照样可以纳入展览之中。艺术家只要准备好一群蚂蚁,就能指挥着他的蚂蚁大军,向各个艺术展览进军。

  同样是同一观念的反复展示,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昂达克的“测量宇宙”给人的感觉就迥然不同。借用很多人随地留名的习惯,特别是旅游者涂鸦留名的行为,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把自己的身高在特定的墙上画一道,再签上姓名日期。这个行为贯穿整个展期。随时间推移,墙上画得越来越密,最后成为一幅黑色壁画。这幅作品仿佛是个人与群体的一座桥梁,将个体在群体中的概率诗意地表达了出来:芸芸众生的宇宙终究是由个体组成的。

快客

  其实每次大型艺术活动的开幕式,都不是一个好的看展览的时间。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媒体、收藏家,借着这样的机会,空前齐整地团聚在一起。所有的人相互看起来十分面熟、似曾相识。本届双年展开幕式也毫不例外地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交友活动。

  大家观看作品的口味也千差万别。策展人顾振清说,他喜欢一组拍摄底层人口流动的照片,因为这样的作品指向了现实问题。批评家王南溟则认为,双年展大多数作品流于形式,没有触及根本的艺术形式探索,很表面。记者还想对他们进一步采访,他们已经被参观的人流裹挟而去,片刻就找不到了。

  涌入展厅的人实在太多了,要仔细观看作品已经变成了一项体力活。不仅要在美术馆的书层楼面之间来回攀登穿梭,还得时不时躲开观众合影留念的镜头,踮起脚尖从人缝中看作品的文字铭牌。一位资深的艺术杂志编辑感叹说,上海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这样的空间已经不太适合举办双年展了。作品的体积越来越大,楼层空间显得越来越小。

  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要解决空间拥挤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流动的速度。所以,每一件作品都变成了一个旅游途中的景点,大家脚步不停,边走边拍照。

  上海双年展备了一桌酒菜,来了两桌食客。于是大家就吃起了双年展的艺术流水席。

  体量

  被总策展人张晴称为近年来“全世界体积最大”的艺术作品——那列火车,是本届上海双年展的明星作品之一。双年展的开幕也是伴随着火车撕云裂帛的一声长鸣。知青们上山下乡的火车曾经启动了中国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进程,而今天的火车,更多地和进城务工、城市梦、全世界最庞大最艰难的春运返乡潮等话题联系在一起。

  作品体量大的特点,也体现在双年展底层展厅里。尹秀珍的飞机模型,是按照波音客机同比缩小制作的。对这个作品的解读其实都不需要任何文字资料,如此直白易懂在近年来的当代艺术展览中十分少见。这个铝皮敲打成的飞机,连接着拖拉机、汽车,构成了一个古怪的交通工具“缝合体”。它可以被看作是现代人对于速度的追求,似乎也代表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底层到高端的多重社会镜像。

  岳敏君五颜六色的恐龙群,逼真而华丽,脖子上无一例外顶着岳敏君赖以成名的那个脑袋——光头狞笑、满口白牙。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恐龙占据了整整半个楼层的展厅,规模十分惊人。这些作品,每一个单件都已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似乎只有摆满半个楼层,才足以和他的地位匹配。

  有一些作品依靠本身的力量也许不足以打动人,所以必须通过数量上的重复和空间上的侵略,迫使观众对它注目并揣测它的涵义。体量,很多时候是对艺术家思想最有效的补充。果冻

  果冻这个概念是张晴的发明。在他策划的本届双年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果冻作品。数量并不很多,因此不那么引人注意。

  艺术家刘野的作品“旅行者”是用卡通化的人物形象和一对旅行箱,表达了旅行迁移的意思。

  年轻女艺术家卜桦的动画影像《野蛮丛生》,画面也十分纯净可爱,显示了她扎实的手绘功底。她构筑了一个在利益推动下扩张的城市,并显示了这个城市逐渐蚕食童趣世界的过程。她用很“果冻”的语言告诉观众,城市迁移其实是利益的迁移。

  于凡的雕塑作品《白马与水兵》和《银鬃马系列》由四匹动态各异的马坐落在上海美术馆东门。策展人认为,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马和不知所往的马主人,暗合了人民公园跑马场的前身,以及物是人非的变迁。一些参观者在看完恐龙雕塑群出来之后,看到这些比例很卡通、造型很纯净的马,感觉当代艺术还是保留了一些美好的。这大概会出乎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意料吧。命题

  本届双年展的作品类型十分丰富,最引人注目的几乎都是大型的雕塑和装置。影像作品和多媒体互动作品数量也不少。平时在艺术展览中占绝对主导的油画,在这次双年展中数量并不是很多。

  现场有一位批评家认为,这可能跟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和策展团队的控制有关。并不是说“快城快客”主题不适合油画表现,而是因为策展团队对艺术家施加了极大的影响。在现场可以发现,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是命题作文。对上海并不了解的国外艺术家们,饶有兴趣地创作了很多有关上海和迁移的作品。

  荷兰艺术家杰妮·范·黑思维克创造了她自己的地形图《上海梦拥有一张城市金卡》,她用在地图上撒豆子的方式随机选取一些地点,与在那里工作的人们谈他们的理想和梦想,并录下谈话。通过这些随机选择的采访对象,即便在上海生活的人也惊讶地发现,上海确实已经变成了一座移民城市。这些怀有朴素梦想的人们,大多数都不是上海本地人。

  土耳其艺术家,艾斯·艾克曼的参展作品,是在一次长途飞机旅行中录下的椅背上闭路电视中一套上海娱乐节目,同时艺术家还录下了周围乘客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这个作品不好,但在高规格的双年展上,这个作品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历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回顾

  2006年 超设计

  设计在不断地自我超越,“超设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推动者。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还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

  2004年 影像生存

  “影像生存”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致力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

  2002年 都市营造

  “都市营造”意在对迅速推进的都市化进程,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中国面貌的新型城市建筑所导致的原有文化格局和生活形态的急剧变化进行探讨。

  2000年 海上·上海

  2000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艺术家带来了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和建筑等各种艺术样式的300余件作品。

  1998年 融合与拓展

  98上海(美术)双年展的主题是“融合与拓展”,展出作品共256件。作品以近年来的水墨创作为中心,展示具有悠久历史的水墨艺术的最新状态。作品按艺术风格倾向分为两部分。

  1996年 开放的空间

  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旨在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局面,内容以油画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发展为重点,包括具象、表现、抽象以及装置艺术等多种风格。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