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合古法 沉雄浑厚 --——被历史湮没的天才画家陈崇光

极合古法 沉雄浑厚 --——被历史湮没的天才画家陈崇光

极合古法 沉雄浑厚 --——被历史湮没的天才画家陈崇光

时间:2010-01-06 08:42:20 来源:

名家 >极合古法 沉雄浑厚 --——被历史湮没的天才画家陈崇光

 陈崇光,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逝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原名炤,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栎生,号钝道人,扬州人。善画花鸟、人物、山水,工诗,著有《一讴山馆选集》。
     清代中期,扬州繁荣的画坛上崛起了“扬州八怪”,他们反对陈陈相因,反对亦步亦趋的封闭的所谓正统,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扬州画派,犹如一股强劲的飓风,横扫中国画坛陈腐、萎靡之习,并对后世的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代晚期,这一画派的发源地却走向颓势,这是由于盐运改道带来的经济衰败、运河失修、铁路兴起而形成的交道闭塞等原因所致。在这强弩之末,扬州画派却出现了最后一位开拓者,他就是鲜为人知的画家陈崇光。陈崇光工花鸟、人物、草虫、山水,他的花鸟师法陈淳及“扬州八怪”,人物师法陈老莲,山水师法王原祁、石涛,以致当时扬州论画者“咸推若木为第一手”。
      陈崇光,幼承家学,其伯、父均能画,以雕花木工故不名于世,至列强入侵,英军进犯镇江,扬州震动,家遭破产,遂至泰州当刻竿雕花学徒。不久就弃其业而专注学画。20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画家虞蟾赏识其才艺,收为弟子。虞蟾(约1803—1882)字步青,号半村老人,今江苏扬州人,早年善北宗工细山水。太平天国于1853年解放南京后改为天京,各王府均有壁画,虞蟾及陈崇光等应聘至天京从事画笔,所作壁画山水雄浑纯厚,大气磅礴。在天京时,陈崇光奉命管理宋元古画,此间他饱览之余,勤奋临摹,艺事益进。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客寓皖中蒯氏家,又多见宋元名人真迹,得以认真观摩钻研,故此画艺大进。此后他定居扬州,也曾到浙、沪等地卖画,画名日渐昭著,生活也比较安定,为当时扬州书画大家,常与社会名流以诗唱和,与吴讓之友善,时称“书画二绝”(吴讓之书法刻印,陈崇光丹青)。吴讓之(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善书画,尤精篆刻。
      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来到扬州向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他对陈崇光极其推崇,誉其“沉雄浑厚”、“画双色花卉最著名”。 50岁左右,陈崇光不幸得了狂病,“衣敝衣,履敝履,发长如囚,尘垢满爪……所偕皆穷士,时集于烟寮酒肆间,不知其为谁也。”此时陈崇光狂疾在身,且加之丧妻之痛,遂终日浪荡在外,作画愈趋苍老,偶有妙制。58岁时,在疯疾折磨下溘然去世。
       陈崇光是一位由画工而进入文人画家行列的佼佼者。他的诗、书、画均有极深的造诣。他的画以花鸟画最有成就,其《梅鹤双寿图》“湖上春风忘岁月,山中眷属老癯仙,一声清唳空烟白,寒月在林香满天”,其画笔之妙,或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间烟火;《荷花翠莺图》“残羞擎凉雨,韵红落照余,坡塘动秋意,翡翠下窥鱼”,飘逸欲仙,温雅绝俗,萧疏淡远,清气沁人。其次为人物、山水,《柳下晓妆图》,杨柳低垂,桃红点点,清寒未退。一位仕女手持铜镜,正整理晨妆。以小写意花鸟画法写景,点叶皴干,勾草染石。人物则笔法细致,注意设色的搭配协调。整幅画面清新动人,婉约脱俗;《仿梅道人笔意图》,胎息深厚,笔墨交融,山石云林,团成一片,其中分写楼观桥梁,靡不意高格老,骀宕纵横。主山中蟠,气极磅礴,辅山屏列,争露头角,高树强半入云,危崖可以观瀑。右方石坪开处,庐舍翼如,一度溪桥,便尔烟波无际。布置用笔,皆臻妙境。
      陈崇光画风沉雄浑厚,力追古人。黄宾虹论权威:“世所罕见,载籍不言,古今尤夥,如翁松禅、包慎伯、赵撝叔、陈若木之山水画及双钩花卉,超越前人”。海上巨擘吴昌硕题陈若木《拟柯丹丘黑竹》图:“笔法古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于六法外又见绝技。若木道人真神龙矣。”并感到自己“平日率尔所为,远隔重壁”。
     陈崇光的书画流散扬州较多,虽然他曾赢得吴昌硕、黄宾虹两位大画家的赏识推崇,但是被当时家乡人视之为“畸人”,又被封建遗老排斥于画传之外,这就使他得不到公平的评价。有些收藏家称之为晚清画家中的“小名头”,确是一种浅见。和时下一些“艺术大师”相比,陈崇光的画价虽远远不及他们,但他的人品与画格却足以使他们汗颜。

                                                                                                      作者:扬州著名书画收藏家  倪刚(朱同推荐)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