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拍卖行的专家,与你分享珠宝腕表、中国艺术品和红酒的收藏经验。
刘野 《金光大道》成交价:1914万港元
“收藏,需要点狂热的劲头,”苏富比的程寿康笑谈起了自己的经历,“我自己也是藏家,最喜欢的是白玉,至今已经收藏了二十多年了。曾经碰到过特别心仪的宝贝,却一时没办法拿出那么多钱,还要靠分期付款慢慢来买。但回过头来看,最好的、自己最心爱的藏品,也恰恰是当时买起来最痛苦的宝贝。”与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的专家们畅谈收藏经验时,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建议:重质不重量,收藏一件高水准的藏品,胜过十件价廉却平庸的藏品。这个规律,无论是对珠宝腕表、对中国艺术品,或者是在亚洲正在迅速崛起的红酒市场,都同样适用。
苏富比珠宝部门的副主管朱燕仪,自小耳濡目染开始对宝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母亲在她很小时就向她灌输理财观念:“女孩子买什么是花了钱又等于没花钱?买珠宝。又漂亮又保值。万一真的需要钱的时候,不用等,可以立刻卖掉。那就是你的救命钱。”母亲当时的话,恰恰反映了当今人们对珠宝投资的心理。据朱燕仪介绍说,由于珠宝本身的稀缺性,所以即使是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期间,珠宝市场也一直维持着较为健康的态势,是藏家们最乐于收藏和投资的项目。而在金融风暴过后,从2009年的秋拍到2010年的春拍,可以看出高档的、品质好的珠宝藏品,成交量相当大,而且单件拍品的成交价格也不断打破纪录。曾在国际公认的权威钻石鉴定机构美国GIA工作近十年的朱燕仪认为,眼下虽然珠宝价格有所回升,但仍是入市的好时机,高级珠宝的价格上涨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推荐有实力的藏家研究入市。
据朱燕仪介绍,按照西方对珠宝的传统分类,通常把珠宝细分为白钻、翡翠和有色宝石这三大类,如果是从收藏角度入手,藏家可以完全按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收藏的门类,她就常常会接触到由始至终只收藏某一个门类珠宝的藏家。而如果是从投资角度入手,刚刚入门时,可以先从钻石开始,因为这类珠宝的市场规范,入门较为容易,对等级的标准也界定得很清楚。
究竟买多大的钻石可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朱女士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如果以增值为目的,需要购买5克拉以上的钻石。而2-3克拉的钻石增值潜力有限,但有保值能力。至于几十分到1克拉的钻石,不具备保值增值的能力,但装饰性强,适合白领日常佩戴。由此可以看出,在通常的珠宝零售店里购买所得的宝石,恐怕鲜少有收藏价值,而在拍卖会上,藏家们可以接触到品质更为出众、存世更为罕见的珠宝。
另外朱女士提示,在购买珠宝时,不妨多关注宝石背后的故事,比如购买古董类的珠宝,曾经由名人佩戴过,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一般都是拍场上比较抢手的货品,也更具升值潜力。英国版《时尚》杂志总编辑伍尔顿女士就曾断言,凡是1930年代刻了卡地亚或梵克雅宝品牌标志的古董珠宝都甚具收藏价值,买到绝对增值。
关于古董珠宝,佳士得的高逸龙有话说。他发现亚洲或中国大陆的客户相对来说,对古董珠宝的兴趣还不太高涨。以他的经验来看,亚洲市场更青睐的是设计精巧、品质出众的高级钻石和稀有的彩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董珠宝比较受欧美藏家的热捧,此外,西方藏家也偏爱更大、更夸张的珠宝款式。亚洲市场,如今对佳士得来说,已经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至今为止,佳士得最成功的一次珠宝拍卖会,就是2008年的香港春拍。珠宝和腕表的收入,现在占到了香港佳士得总收入的29%,达到1.02亿美元,中国大陆渐渐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购买中心。2009年12月,香港佳士得拍出了一颗5克拉最顶级品质的粉钻“莹彩粉红”,每克拉价格210万美元,创下了单克拉售价的世界纪录,这颗钻石便是由一位中国大陆的藏家拍得。因此,高逸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在今后几年里,来自中国内地的客人将在珠宝拍卖场上,继续达成创纪录的交易额。
20世纪中国艺术在香港佳士得的市场比重达到了18%,去年的收入为6200万美元。在5月底的春拍中,佳士得拿出了赵无极的一组作品,作为20世纪中国艺术的压轴作品,而曾梵志的《面具》和张晓刚的《大家族系列》是20世纪亚洲当代艺术的最大看点。而在此前的4月5日,香港苏富比春拍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已经显示出了当代艺术作品拍卖市场价格回暖的迹象,总成交额1.449亿港元,成交率达到75.9%。
香港苏富品当代艺术部主管林家如为此次春拍整理出了一条主线:重要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它们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早期独特的创作语汇及典型风格,具有历史意义。”这些艺术品基本都从欧美藏家手中流出,欧美藏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投资眼光异常敏锐,因此网罗到了许多主要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在苦闷而贫穷的人生阶段,艺术家们的早期创作相对而言更具有力度,也更用心。林家如表示,她本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刘野的《金光大道》,这幅作品以1914万港元成交,刷新了画家的个人拍卖纪录。这张作品之所以能拔得头筹,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幅作品创作于1995年,此前从未曝光过,所以对市场来说非常新鲜。另外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来看,画面中大块金色色调的运用是画家对蒙德里安的致敬,主体人物是长有翅膀的男女卡通造型人物,“小天使”正是非常“刘野”风格的标志。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刘野的风格,多元、明净,带有魔幻主义色彩,但却又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而且这幅作品尺幅较大。所以它的价格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较能反映目前市场的理性消费特点。
另外值得一说的作品,是王广义的护照系列。作品在2008年时曾经流拍过,当时苏富比的标价是600万港元。但苏富比此次又说服藏家将它拿出来再次拍卖,结果取得842万港元的高价。这个系列是王广义非常独特的作品,30组一套,只有这么一组作品而已。而且这是他在1996年较早期的作品,所以市场对此的反应也非常好。
林家如介绍说,苏富比选件的标准与拍卖的结果,可以作为藏家购买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参考依据。苏富比在选取艺术家作品时,最主要看重的是两方面:一是艺术家风格稳定,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清晰定位,有其个人的学术定位;另一方面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参加过多次重要展览,展历丰富。而从拍卖会的结果来看,一般来说,知名艺术家有代表性的作品,通常总会比其个人风格不突出的作品,更能拍出好的价格。同时,林家如提醒藏家,在收藏时心态不要急,可以用三到五年时间慢慢积累,在入门后多接触这个新鲜的艺术领域,逐渐就可以明确自己的喜好,建立其收藏方向。
佳士得提出了“蓝筹”艺术家的概念。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曾梵志、张晓刚和蔡国强,都是拍卖市场上屡创纪录的领头羊。至于20世纪中国艺术,标杆性艺术家曾包括了赵无极、常玉、朱德群、吴冠中、林凤眠和吴大羽,这些艺术家,尤其是赵无极和常玉,作品的需求量一直看涨,因此价格始终走高。
佳士得的专家指出,媒体目前最关注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不过日本、韩国和印度的作品同样也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的重头戏,而且在未来同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佳士得因此建议,藏家们现在可以着手去寻觅那些在国际市场拥有极大声誉,而且作品在亚洲较少出现的亚洲艺术家作品,其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蔡国强、村上隆、奈良美智、高野绫和白南准。
相较之下,红酒目前无论是在香港的苏富比还是佳士得,其影响力都无法与珠宝或艺术品相提并论,但这两家拍卖公司都表示,红酒的增长势头不容小觑,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需要归功于中国内地买家。
“近来,每个拉图酒庄的老板都告诉我:他们最好的酒都销往亚洲,而且正是因为亚洲,挽救了他们2009年和2010年初的业绩。”佳士得的高逸龙如此形容亚洲洋酒买家的能耐。香港近期已经取代伦敦,成为继纽约之后第二大的洋酒拍卖市场。整个华人社区都有喜好美酒美馔的传统,很多最顶尖的厨师都开始前往亚洲扩展业务,所有米其林三星级法国名厨,比如Daniel Boulud、Alain Ducasse、Pierre Gagnaire、Jean Georges和Joel Robuchon都已经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开了餐厅。所以洋酒市场也跟着得到了巨大发展,而香港废除了洋酒的进口税,亦是一大利好。高逸龙举了一个例子,最近香港佳士得举行了一次拉图堡酒庄的拍卖会,结果12瓶1961年份的酒拍得17万美元,单瓶达到1.4万美元,而互联网上这个年份红酒的通行价格还不到拍卖价的一半。
高逸龙注意到亚洲买家有完美主义倾向,习惯于购买市面上最好的佳酿,主要是一级酒庄名酿、顶级波尔多,以及诸如罗曼尼·康帝酒庄(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和蒙塔榭(Montrachet)出品的最优质勃艮第。这类美酒固然适合品饮,但同时也是投资表现最佳的洋酒。
苏富比洋酒部国际主管及葡萄酒大师(M.W.)施慧娜(Serena Sutcliffe)则提出了“泛亚洲”的概念,认为来自香港、中国大陆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买家,都在积极参与红酒拍卖。大陆藏家目前是在建立自己的酒房,所以需要在短期内大量买进洋酒。而在一些相对成熟的市场,藏家们则已经喝掉了一些酒,因此也需要不断补充存酒。而且红酒的市场是流通的,亚洲买家不仅仅只去香港,也会去伦敦或纽约参与竞拍。再加上网络拍卖,现在对于红酒拍卖而言,几乎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事实上今年1月份香港苏富比进行了一次洋酒拍卖,其互联网拍卖成交额,就已经超过了现场交易额。
施慧娜指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藏家更喜欢将拍下的佳酿自己喝掉。对此,她兴奋地表示“非常满意”。她解释说,“因为我自己是个爱酒之人,我本人会开很多瓶酒。我认为酒真正的价值是要将它的瓶塞打开后,才可能体现得出来。有些藏家只会空对着酒,将它们存起来,对此我感觉特别沮丧,可很多美国人偏偏就是这种情形。而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懂得购买艺术品来欣赏,购买酒去品尝,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才是美酒或艺术品存在的意义。酿酒师是希望看到客人买下酒,然后去品饮这瓶好酒的。”
亚洲买家目前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端、经典的几个洋酒品牌。对此,拥有葡萄酒大师之称的施慧娜给出了一个建议:不要将自己束缚起来,多试试各种不同的酒。在美国洋酒市场刚刚兴起时,她也注意到类似的情况,买家往往只会先注意到二十来个最顶级的品牌,但随着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其涉猎也将更加广泛,“如果你真的热爱美酒,就一定喜欢收集更多样化的美酒,与朋友们一起品饮,丰富你的味蕾与体验。”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但施慧娜相信,亚洲的藏家应该会比美国藏家成熟的历程更加快。
【编辑: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