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傅抱石、关山月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合作巨幅国画以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有关方面要求他们以毛泽东《沁园春·咏雪》“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创作。
人民大会堂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是国家政治生活形象的代表,因此,《江山如此多娇》(图1)的创作已经不再是单纯个人意义上的绘画行為,这件作品绝对不再是个人情趣的表述,而是应体现充溢着煌煌的国家风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形象性的审美诉求。
据关山月介绍,当年,他们在“开始构图时,虽然一致认為应该着重描写‘江山如此多娇',然而只是在这首词的本身的写景部分兜圈子,企图着重表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一连出了几个草图都自觉不满意(图2、3),最后陈毅建议将着眼点落在“娇”字上:即要概括祖国山河的东南西北,又要体现四季变化的春夏秋冬;要画“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也要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要有江南,又有塞北;要有长城,也要画雪山。只有在众多气势中才能表现出“娇”来。而郭沫若也指出,毛泽东写这首词时全国尚未解放,而如今解放了,因此画面上要画出红日,表现天已放晴的自然景象。
在综合各方意见之后,傅抱石、关山月在图像处理上最终达成一致,通力合作完成了这个“光荣任务”:当一轮红日照耀着长城、黄河,沐浴着江南的沃土、喜马拉雅山的积雪,祖国的四季山水“红装素裹,分外妖嬈”,突出了“东方红,太阳升”的主题。9月27日,毛泽东為这幅诗意画写了“江山如此多娇”,并由张正宇(1904-1976)放大描摹到画面,这幅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便宣吿完成了。9月29日晩,《江山如此多娇》被正式悬掛於人民大会堂。期间,傅抱石还用寿山石刻了一方“毛泽东印”(图4)以备毛泽东题写画名之用,后来因印章太小而未能鈐盖。
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对傅抱石、关山月来说,应该是一个挑战,不必说画幅的巨大,两人配合也是前所未有的。据傅抱石自述,两人“一直担心着画的效果,每一下笔,都硏究再三”,“力求在画面上,把关山月的细緻柔和的岭南风格,和我的奔放、深厚浑為一体,而又各具特色,必须画得笔墨淋漓,气势磅礴,绝不能有一点纤弱无力的表现。我们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一个新的尝试,表现技法上,固然需要不断摸索,就是所用的工具也得重新设计”。
然而,由於时间紧张,傅抱石和关山月都对《江山如此多娇》表示出相当遗憾,相约於次年前往北京继续创作。后来,周恩来因考虑到政治因素,取消了原先的计划。
结合时代语境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江山如此多娇》极具明显的、强烈的象徵意义。对此,蒋文博是这样解释的:
其一,画家在定稿近景安排巍峨的群峰,缀以苍劲的靑松,以表现新中国的稳定与安寧、生机和希望,展示出国家和民族的宏大气概;其二,画面的右上方的红日,即红又圆,在银装素裹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对“红日”的渴盼,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共同期盼;其三,四季山水出现在同一画面,体现了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同时也表明新中国强大的包容力。
无疑,《江山如此多娇》成功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通过对中华大地宽广辽阔的地域形象的描绘表达了新中国作為一个泱泱大国的现代风貌,也被誉為1958年以后实践毛泽东“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最為知名的中国画作品。这表明,山水画在新时代走出了以往孤芳自赏、閒适自娱的传统定势,也能焕发出生命力,凸显出积极入世、雅俗共赏的审美品质。“《江山如此多娇》在人民大会堂的饰壁之处佔据了最显着的位置,几乎所有关心现代中国政治事务的人,都能够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作為那些聚首北京的政治家合影的背景而出现的这幅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凸显了毛泽东诗词在现代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