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现代形式艺术展开幕 探讨东西艺术融合问题
“自然与现代形式艺术展”希望探讨中国艺术传统中的“自然”题材(花鸟、山水等),以及这个系统的哲学的自然观、语言形式,如何顺着这条核心脉络在观念和语言上向现代转化。简而言之,根植于传统的艺术有没有可能具备现代性?
“2011自然与现代形式明圆艺术展”3月11日在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希望探讨中国艺术传统中的“自然”题材(花鸟、山水等),以及这个系统的哲学的自然观、语言形式,如何顺着这条核心脉络在观念和语言上向现代转化。简而言之,根植于传统的艺术有没有可能具备现代性?策展人朱其介绍说,这个展览试图探讨当代艺术中对自然的实验性表现,即如何通过现代形式如装置、摄影、表现主义等来表现自然题材。
全球化中的东亚艺术
中国艺术传统中的“自然”题材向现代转化的可能这是个无比艰难的任务。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中,不断有艺术家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展览现场所呈现的,正是一部分艺术家对此思考的结果。比如艺术家蒋崇无的作品,是一组陶瓷烧制的山丘,那山丘有宋画一般的美感,却放置在今天的语境中。蒋崇无介绍说,他将选自“世界”的“物”或进行篡改,或挪用,或再造,试图创造出一个“新世界”被再次观看。日本艺术家笛田亚希则构建了一个“街区动物园”,他用既像工笔画鸟又像百科全书图录的一组素描,描绘了许多种动物的形象。而Hanako的微型翻模艺术家从小认识的一头64岁的亚洲象,则安睡在温软的床上……
参展的二十多位艺术家,大部分来自中日韩三国。就参展艺术家所处的东亚地域,不难发现展览所指向的话题的端倪。近些年来,在很多艺术展览中,东亚艺术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频频谈论。有关东方和西方的紧张、全球化和自身脉络、现代性和被动的传统、强悍的工业扩张和田园牧歌的东亚乡愁、观看与被看等等,诸多课题密集分布于东亚这个文化传统和精神方式上高度关联的地域内。
“自然的现代性”症结
但这些流行得近乎过时的学术问题,似乎依然不是策展人朱其想要讨论的重点,事实上他已经走得更远。在朱其近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方向是从中国艺术自身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各种被遮蔽的可能,并与今天强势的西方艺术进行比较。远溯唐宋元明,近及晚清民国。在朱其的策展文章中,他对从海德格尔以来的西方思想史,和大工业生产以来的西方社会图景,进行了超乎艺术本体的描述,以解释现代性和现代艺术为何在西方产生。他认为,现代性在西方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精神分裂和语言上的抽象几何。而“这两个方面一直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和语言形式相冲突的”,因此可以解释“道法自然”,强调人的自然性和佛教禅宗“圆融”的东方哲学,和在语言上强调自然形似的有机形式及其书写的心性化的东方艺术,为何到了晚清民国的时候就成为“不科学的”弱势的艺术。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艺术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的现代性”症结,但从清代中期宫廷绘画以来的“中西合璧”、油画的中国化以及当代艺术的观念化都未能真正完成中国艺术内部的现代性转化,归结到具体的语言层面,即自然与现代形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