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鸦片烟枪是人们吸食鸦片的工具。它不仅和鸦片一样,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而且,还直接推动了中国人民坚决站在世界反毒禁毒的最前沿——“虎门销烟”,从而揭开了世界禁毒史新的一页。从那个沉痛的历史教训中,也使我们对鸦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鸦片,俗称大烟、烟土、阿片或阿芙蓉药,是从一种草本植物——罂粟中的汁液提炼出来的。罂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等地,唐代(公元六一八——九○七年)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根据文献记载,鸦片一开始是作为药物以水吞食。“明代诸医书所记,是时服用鸦片之法有二:或单独吞食,如服金丹;或和以他药,煎汤饮服,尚不用枪管灼火吸食。” [1]古代所谓的炼丹仙人,就是将其作为炼丹主要的配料。明代的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在宫中试验、服食丹药,他的丹药中就有鸦片,他给鸦片起名叫“福寿膏”。1958年,定陵被挖掘后,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体进行化验,发现他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这是万历皇帝食用鸦片的铁证。
吸食鸦片的方法是通过水管吸食烟草的方法发展来的。我国掌握吸食方法却是在十七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之间。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说:“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荷兰人盘据台湾时,他们从爪哇把那里所盛行的烟草与鸦片拌合的方法介绍到台湾,这种习惯又经由……厦门传播到中国大陆。” [2]应该说,掌握了吸食鸦片的方法,就出现了吸食鸦片的工具——烟枪。
随着吸食鸦片的日益严重,造成了国家白银大量外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清政府自雍正七年开始颁布《惩办兴贩鸦片烟及开设烟馆条例》和《申禁售卖鸦片及开设烟寮上谕》直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全国各地陆续采取各种严禁吸食鸦片措施和手段,先后都有没收和烧毁许许多多的鸦片烟枪。
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时上奏道光皇帝酌议禁烟章程六条中提出:“烟具先宜收缴净尽,以绝馋根也。”的主张,而且:“查吸烟之竹杆,谓之枪。其枪头装烟点火之具,又须细泥烧成,名曰烟斗。”“如烟枪固多用竹,亦间有削木为之,大抵皆烟袋铺制。其枪头则裹以金银铜锡,枪口亦饰以金玉角牙。……应请概限奉文一月内,将所制大小烟具,全行缴官毁化免罪,……其装成枪斗可用吸食者,即须论死。” [3]在这里,我们且不论林则徐对待鸦片与烟枪的观点,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非常了解制造烟枪可用“金银铜锡竹木牙漆”及“金玉角牙”和“瓦器”等物,这与我馆征集的一些烟枪是完全一致。
图一
鸦片烟枪与一般的烟具不同,如旱烟锅、烟斗、水烟袋等,它主要是由烟嘴、烟杆、烟头、烟葫芦组成。
烟嘴一般为圆柱形,中心钻一孔道与烟杆相接,是吸食烟接嘴口。
烟杆是吸食大烟的主通道,材质有玉、金属、木质、竹杆、象牙、骨质等等。形状随各人的喜好而有所不同。
烟头是烟杆与烟葫芦相接重要一环,有包金、包银、包铜,还有紫砂、瓷器、木料,甚至是动物的骨物制作而成,同时,还在金银铜等器物上镶嵌翡翠、蓝宝石红宝石、玛瑙、景泰蓝等名贵物件以装饰。
烟葫芦,俗称烟斗,形状各异,常见的以紫砂或瓷器制作而成,或扁圆球形,或扁圆八角形六角形,或爪棱形花式形,等等,上下通口,主要安装在烟头上,与烟杆相通。鸦片烟膏就是放置在葫芦口上,以烟火化烟膏为烟,经烟斗烟杆至烟嘴吸食。(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