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恩师冯其庸

再访恩师冯其庸

再访恩师冯其庸

时间:2012-12-10 17:31:05 来源:

资讯 >再访恩师冯其庸

 

2011年徐旭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开夫在敦煌

徐旭2011在冯其庸家中

徐旭1996年陪同冯其庸先生考察北洞山楚王墓

徐旭1999年陪同冯其庸先生考察小龟山楚王墓

徐旭2011考察莫高窟

敦煌壁画菩萨造像

书法作品

      人与人之间是讲缘分的,我与冯老相识二十多年,师生情已成为忘年交,多年来得其教诲受益终身。冯老爱学生,他曾多次相约我来京后要到他那里去玩,由于得知冯老已到远离市区的通州居住,并在那里建起了深宅大院,探访就不像以前那么方便了,虽多次来京,阴差阳错没能去成。2007至2011年间我在北京建立了油画工作室有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空间,与冯老联系起来方便多了。2011年的春节前我与冯先生取得了联系:从电话的话筒里我感到冯老那过去铿锵有力的南方口音,变得有点低频,我疑惑地问冯老身体怎么样,冯老说:“小徐我病了,走起路来都不方便。”听到冯老此话我的心顿时被揪了起来,此时对应了我的疑惑。我立即从王府井、西单的一些较大的副食品商店购买了九旬老人适用的营养品,让儿子开车向冯老的住宅奔去。
  当我们驱车来到冯老居所时,被它那独特地居住环境深深吸引,古庭院式的别墅坐落在北京通州运河畔边,有一种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感觉,我压抑的心情此时有所缓解。这里名人荟萃,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别墅鳞次栉比,唯有冯斋的徽派建筑非常特别,白色墙体,飞檐的黑瓦,突显出江南韵味,在这一片刚强的北方建筑群落里倍显温柔,那黑白相间的色调里,映衬出冯老爱憎分明的做人性格和在学术上追求高屋建瓴勇于探索豪气。据冯夫人介绍,他们十几年前就来到这里了,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空旷之地,有些荒凉,你冯老师亲身实地来此考察,他认为这款地很好,说这里磁场与他对应,藏风聚气,用民间的话,这是块风水宝地。
  虽然冯师母比老师小了十几岁,照顾冯老细致入微,从冯老的餐桌上就可以看出来:一盘卤煮的牛百叶,一盘清疏,没有主食,可见女主人对冯老养生的用心。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夫妻和谐感情至深,世间罕见。从而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家庭如果女主人把自己的丈夫看的像个天,这个家庭就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家庭和谐美满。反之女主人把自己的丈夫看的像根草,这个家庭日子过的肯定是一团糟。”年近九旬的冯老有生以来,福禄寿三喜有之,如果没有超凡的智慧他怎能会超前的眼光迁居此地。回想起青壮时期的冯先生红学研究就备受毛泽东的赞赏,那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后海的恭王府内办公,我曾多次到那里找冯老求教,那时的冯老虽七旬有余却意气风发,大学者风度,站在古色古香的老庭院内是那么的相得益彰,使人顿生幽古之情,缘此冯老在恭王府里能产生这么许多重要学术成果。今日冯老身体欠佳,一颗大智慧的心被蒙曼了一丝悲凉。此时我以十倍之勇气放弃过去谦恭之态。以高调向冯老号召要有战胜病魔之信心,我劝冯老不要畏惧这种慢性病,中国有疑似这种病兆的近亿,只要保养得当,延年益寿有何难呀!,冯老听了我的慷慨陈词,面有悦色。据冯夫人介绍她为了冯先生的身体状况,也大量缩减了冯老的社会活动,许多的中外媒体与友人的来访也谢绝了,我作为冯老师特殊学生与冯老交谈了三个多小时,可以说是师母的极大恩赐了。
  冯老是中国美术考古的奠基人,也是用诗画文学性进行表述汉代画像石刻的开山鼻祖。他收藏了许多金石作品,在占地硕亩的院落里,耸立着各种他多年收藏的碑刻、石雕、在很多世人眼里,这不过是一些石雕构件、而其中许多却是国内的孤品,在我国美术考古学上有极高的艺术价位、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这充分说明冯先生的学识渊博与深邃的收藏眼光。
  我很幸运每次与冯老相遇都收获颇丰,这让我想起了“程门立雪”的故事,2012年的初春,我来到嵩山少林寺采风,在嵩山书院看到宋代司马光在嵩山书院拜师求学的历史再现一幕,司马光为了得到真谛,门前大雪没膝永不放弃孜孜不倦地向程门求学问道,我已感到非常幸运,到冯老这里求教,从没有遭到拒绝。当冯老看到我“中国红”“江山多娇”的两本创作画册,面有悦色,并给我指出:今后一、要走南闯北,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师法自然师法民间。二、上下求学、对哲学宗教、佛学、文学考古······等领域继续探索,追求宇宙之真相,寻求生命之本源。三、手不释卷,手不离画笔,让自己的绘画技艺更加娴熟。还告诫我一切绘画技法要为创作服务,不要成为绘画技法的奴隶,努力使自己成为绘画技法的主宰。
  冯老年近九旬,智慧超群,当与冯老探讨有关学术一些交错观点的时候,冯老的思想仍很犀利。他认为:儒学不能补思维之弊;科学不能济物化之失;神学不免三界轮回;佛学不免意识流转;禅学不免空谈之饥;唯有禅法能救诸弊。他劝我的画要开始做减法,空灵、静谧、简约,就是禅法核心思想。冯老虽批评我多于褒奖,我视冯老为真情之师,他对我稍加赞许的一幅画就是我在中央美院张元材料工作室学习期间创作的一幅综合材料画“净”他说此幅作品画出了一点禅意,能洗去人们心里纷乱思想中一点烦恼,净化一点心灵。然禅法入门不易;尤其清朝以降,禅学定力大多不足,故难修正。绘画之人到了一定阶段必要参禅悟道,这是绘画者节选上升时期的必修课。2011年我带着一颗修正之心去了莫高窟在敦煌的千幅壁画中顶礼膜拜以虔诚之心,吸精入静。历年来敦煌参拜者无数,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到敦煌“走马观花”来此一游。而我经冯先生的点化之后,携夫人在敦煌参佛拜佛二十多天,以求得到真经。敦煌壁画研究所研究员李开夫开玩笑的说:“你看我们的画的时候眼睛就像两个钩子,恨不能把我们的画给挖走。”我非常感谢李开夫中央美院壁画系这位老学长,他在敦煌二十多年,熟悉每一个壁窟绘画风格及内容,对它们的精美之处如数家珍,在他的引导下我大受其益,但他劝我不要在敦煌呆的太长,如果长了就会被敦煌艺术迷住了不能自拔,无法超脱,更谈不上超越,我就是最好的事例,只能老老实实做敦煌艺术的奴隶。
  敦煌是中国的千年画都,这里集中了从南北朝以来壁画精粹,也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此千年画窟里,蕴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在敦煌期间我的精气神已牢牢的被莫高窟巨大磁场所吸引,思想砌入佛画之中,吸纳之精髓,不免生死流转,解脱无期;求生极乐净土,解脱轮回。
  佛家认为世间因果是造成一切烦恼之因,灭谛、道谛,则是通过涅槃达到出世,和解脱轮回的目的。又为出世因果,所谓十二因缘,是将人生划分为十二段,讲过去之惑,现世之业,未来之果的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诱入以厌生死,断惑业而涅槃。敦煌佛画如海,无论有善缘恶缘的人,性灵都会得以净化。
  冯老对敦煌壁画是情有独钟,从考古学、社会历史、佛教史、艺术史、图像学、中外文化比较等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敦煌艺术进行解读,探索敦煌艺术的深层内蕴。我与冯先生共同认为敦煌艺术对菩萨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表达的意蕴是佛作为一个符号,就是涅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实践的结果,菩萨作为佛的礼仪化身也称为一种符号,则是涅槃这个结果的实践过程的负载者。由于菩萨的这一特性,敦煌历朝历代的艺术家们倾注在菩萨身上的激情远远超过了佛。敦煌艺术通过文殊、维摩、观音以及其他各式各样菩萨的描绘,对菩萨品味的多样性做了充满激情的阐释。整个莫高窟,实际是艺术家们虚拟的一个菩萨世界,适应中国人的世俗心里,敦煌菩萨融会了佛、释、道的价值观,吸收了希腊艺术形式美的符号,被描绘成了中国人的美神,中国人的理想母亲,中国人的超越时空的情侣。
  冯先生还认为:敦煌艺术对佛涅槃的阐释还表现在对天国的描绘上,涅槃的神秘不仅被以“佛睡着了”的艺术形式加以消解,而且被“净土变”的描绘加以补充。敦煌“净土变”既表现了中国人对尘世物质享受的难以舍弃,对尘世等级制度禁锢的难以摆脱,又表达了中国人对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个人尊严的自由境界的憧憬和幻想。他又指出:从敦煌艺术对般、若、禅、想、观的间接或直接描绘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前后,敦煌艺术创作渐渐从佛境淡出依据的是佛经,实则描摹的是世俗生活,绘画佛国,实则情系人间,绘塑佛身,实则赞叹人体的美与活力哦。
  通过冯老的指点,在李开夫学长的引导下,我对敦煌艺术有了层位上的提高。对敦煌艺术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的文化、哲学、背景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比如敦煌飞天这种在中国佛教艺术中最具自由形式;最能表现艺术精神的天神形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已与印度佛教中的歌神、乐神、乾闼婆,紧那罗等宗教原形不完全相同了,而是以中国古代丰富的有关“飞”的神话传说为重要文化渊源之一,同时受到中国古代文人们执着追求精神化的“飞”的境界的启发,还受到南朝哲学“尚清淡”“崇玄思”气氛的影响使飞的内涵已从佛教乾闼婆,紧那罗等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成为一种着重表达“精神自由”的文化哲学符号,我对敦煌艺术已经有了这样的感悟和假设,敦煌艺术,是中国人融会中原艺术和希腊艺术的审美形式,用它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激情的艺术是中国人改造印度佛典,用它来表现中国人靠近神,触摸神,,消解人与神的界限,把神的崇拜变为对神的欣赏,把对神的敬畏变成对神的爱恋,从而把神当成自己的母亲,朋友和恋人的艺术,是中国人把佛的符号还原成世俗的符号。把世俗的符号创造艺术的符号,在这种符号的不断转换中体验生命的形式上的意义。
  我从敦煌回来后,艺术创作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不再花花草草,而是把视觉艺术的表现投向人间的冷暖。正向冯先生指出的“敦煌艺术把深遂难懂的梵文佛经用通俗化的形式解读于世人,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经过十个多月的文化沉淀“敦煌香女”创作构思已成为我今后一个时期的创作主题,我三上洛阳龙门石窟,两去大同云冈石窟,采集了大量的早期佛教素材并拍摄了有关敦煌佛教内容的模特形体去实现自己的创作凤愿。
  每当我想起通州拜访冯老,心中总是暖融融的,正应了一句唐诗“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岁月催人老,让人不感叹。九旬的冯先生拄杖一直把我送到宅门,我们相依惜别,有千言有万语只能把冯先生教诲牢记心里,去实践去绘画去感悟,愿冯恩师身体好心情好,长寿福安。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