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锋振
马锋振,山东无棣人,号啸风堂主。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在读山东大学医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滨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在第20届“兰亭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中,书法作品荣获“金奖”,作品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在第七届“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展赛中荣获银奖,并经审定被授予“中国书法百杰”称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书画大展中作品被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经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作协、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的专家评审团评选书法作品入选《鄱阳湖杯中国南昌第七届文学艺术大奖赛获奖作品集》。连续两年在上海榜书研究会主办的《榜书精品国际巡回展》中书法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相关信息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主流刊物及网站上均有记载。在“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活动中,作品入选并赴韩国国会参展。在第28届中国—日本国际书画大赛中,作品入选并于同年8月在日本大阪展出。作品已被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多国人士及艺术机构收藏。
夏日于黄河岸边访问了书法家马锋振先生,期间,记者对马锋振先生的生活工作以及书法各个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这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以及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记者:马锋振先生你好!多年来我和许多朋友都关注你的艺术进步,今天见到你非常高兴。这次访谈主要想了解一下你书法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马锋振:谢谢!谢谢朋友们的厚爱!今天我非常愿意借此机会和朋友们分享我的书法历程。
记者:近年来,马先生被誉为山东书画界的一匹“黑马”,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备受关注。如果让你简单地作一个回望,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艺术成长历程的?
马锋振:步入书法殿堂,有很重要的机缘。首先,环境熏陶很重要。我自童年开始,受父亲影响并在其指导下开始习练书法,从起初的临摹学习到现在的创作,一直未曾间断。我的先祖是清末文人,所藏书画及各种古旧线装书较多,少年的我就可容易的拿来翻阅,想来对培养我的书画爱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吧。其次,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因为喜欢,所以对我而言,研习书法始终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直到现在,拿起毛笔我就顿时心若幽兰,静如止水。第三,扎实的基本功。“磨刀不误砍柴工”,习练书法,单凭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苦练基本功。眼到手到,身正心正,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第四,受到鼓励的良好氛围。几十年前,偏远农村,生活艰难,月明星稀之夜,任由我伴一盏孤灯,用稚嫩的笔法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我在同龄人中是“精神贵族”。真心感谢父母的给予。
记者:我们知道,书法有一个阶段叫“顿悟”,之后才能登堂入室渐入佳境。你的书法创作之路走到今天,有过这样豁然开朗的体验吧?
马锋振:是的。最初阶段,我大量临摹历代的篆、隶、楷、行、草书,包括甲骨文,仅仅追求形似。在日复一日的临摹过程中,一个个汉字渐渐鲜活,从碑帖石刻中站立起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人生之慨,张旭《古诗四贴》的酣畅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激昂,苏轼《寒食帖》的惆怅孤独……犹如当头棒喝,我顿时豁然开朗——古人书法的本意,乃是传情达意!这一点至关重要。
于是我开始系统地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过程很艰辛,收获很丰硕。意外之喜是,我注意到自己家乡无棣县2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活跃的前贤——吴式芬,著名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吴式芬的儿女亲家,是最早收藏毛公鼎及一大批商周青铜器及秦汉古印名播天下陈介祺;吴式芬次子吴重憙的亲家,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大量收藏殷墟甲骨的王懿荣。吴式芬的好友还有龚自珍、何绍基、翟云生、魏源、许翰等一大批书法大家、硕学通儒。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记者:你一直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何影响?
马锋振: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书法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文人的生活方式,是上层社会精英的一种文化行为。观照当下,无论是专业书法家还是业余书法爱好者,都应该追求学术和艺术、技术和文化的结合。真正的书法不是技术的表演,而是多元文化的深层次交流,是书法家们精神上的互动。
我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笔合一,心手双畅”。书法所有的技巧,都是为表达情志服务的,当自己知道要表达的东西,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书法的境界自然就到了。这个世界是有多样美的,因此,就有多样的表达方式,也自然有多样的美的书法。但是,最根本的原则,我认为是自然,道法自然。
记者:其实更多时候,你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师、在读山东大学医学博士。据我所知,你拥有多项医学技术专利,撰写的10余篇学术论文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国内以及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一般而言,给病人诊断治疗的过程是紧张状态,写书法是放松的享受状态。我们很想知道,你是如何调整这一刚一柔两种感觉并将其完美糅合在一起的?
马锋振:我的专业是消化内科。人体的消化系统最讲究阴阳平衡,《周易》和《黄帝内经》都对阴阳五行学说作了论述,印证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动态平衡关系。作为医生,我不断寻求破解之法,有效缓解患者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作为书法家,书法艺术给了我更加广阔的创新灵感,而研习书法又可以舒缓因极度忙碌导致的焦虑心情。书法讲求对比、变化、节奏、个性的协调统一,行医过程也必须处理好虚实、轻重、缓急、主次。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讲,医学与书法是相通的。
记者:书法艺术的个性,体现着书家的修养、气质和审美观。你如何界定自己的书法个性?
马锋振:我的楷书学的是颜真卿和汉魏碑刻,行草学的是二王、孙过庭和祝枝山。艺术风格方面,我追求注重结构与造型的俊美、章法与气势的洒脱,以及节奏、韵味和风格的协调。至于美的形式,我觉得平和柔美、刚健雄强、潇洒不羁都是美,而变化更是美。古典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是我书法作品的基石,我的性格、理念以及审美观都在书法中有所体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只有自身具有寥廓的胸怀,作品才能有恢弘的气势。我的书法力求融合北碑南帖的雄浑与灵动,结合时代和大自然,坚持继承与创新、广涉博取,希望达到大气洒脱的效果。
记者:你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屡获大奖,多次在国外展出。有评论家指出,你的作品于雄厚苍浑、古朴端庄中彰显温雅劲健、潇洒流畅,可谓功力深厚。你能从专业角度谈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吗?
马锋振:庄子有篇文章叫做《大宗师》,主张宗师大自然,对我启发很大。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个人认为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字的外形要美。书法通过汉字的大小、聚散、浓淡、顺逆、方圆、刚柔、向背、奇正、巧拙等来表达不同的美。简言之,就是追求线条、布局、墨法的自然统一,道法自然。第二,要有和谐的节奏与韵律,书法与音乐也是相通的。节奏是布局,韵律是整体,而这两者连续、渐变、交错、起伏的变化,会带给观者相应的悠扬、轻灵、奔腾、豪放等不同的形式感受。第三,作品的内容要与书写的形式相一致。历代优秀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作品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一致的,比如草书,有的如同“折戟股”、“屋漏痕”,有的如同“石壁挂藤、野马狂奔”,很容易让人进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意境中去。所谓字如其人,就是通过品读作品感受作者的举止、性格、修养、情操,从而推测其人品、审美思想和处世态度等。当然,书法创作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人文修养和创作能力,与大自然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每个时代不断地取得进步。
记者:我们知道,尽管学习毛笔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近几年大家对于书画的兴趣却越来越大,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前景你有着怎样的理解?
马锋振:书法的生命力在于继承和创新。首先要继承传统,学习古人的碑帖和经典之作,与时并进,不断创新,将会使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飞速发展,根本在于文化的繁荣,而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汉字,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因此,中国将来的书法只要不固步自封,坚持继承和创新,就一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记者:从当代书法比赛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呈现在眼前的作品缺乏个性。现实生活中,很多书法爱好者习练了几十年,往往终其一生也没有大进步,你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马锋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优秀的书法作品,贵在精气神,概言之,厚重的文化底蕴、练达的世事洞明、尚简的道法自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者:中国书法是一名古老的艺术,更是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中国的书法将来会更加繁荣。在这里我们也祝愿马先生的书法事业更上一层楼,感谢马先生接受我们的访谈。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