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味象·调和中西——林风眠的风景画

澄怀味象·调和中西——林风眠的风景画

澄怀味象·调和中西——林风眠的风景画

日期:2014-05-12 09:23:08 来源:雅昌艺术网

拍卖 >澄怀味象·调和中西——林风眠的风景画

  北京诚轩2014年春季拍卖会油画雕塑专场将于5月16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

  在所有作品中,风景画最能体现林风眠调和中西翻出新境的雄心,打破传统概念化的墨色用法,将浓彩与淡墨交织,融景致与情怀为一体。他的风景创作,从初涉到成熟,大抵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以师古为主,画风较为传统;四十年代退居嘉陵江畔,开始在沉郁的调子中加入色彩,初步显露个人特色,但在中西理念的融合上,仍显生涩;五十年代中叶起,逐渐将艺术之眼转向更加广阔的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进入成熟时期;七十年代末定居香港后,晚年的风景画又翻出另一重新境界。

  1952年起,林风眠摆脱了教学体制的束缚,隐居上海,深居简出,游历在江南山水和乡野村落间,足迹踏遍苏州天平山、东山,浙江舟山,安徽黄山等地,在创作中也探索出了一种“新风景”,远山清溪,茅舍长松,芦荡秋鹜,都是此期间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元素。这类作品也成为林风眠诗意风景的典范。

 

《金秋》

  平原上的秋景是林风眠偏爱的题材,这一系列作品多呈纵向平远式构图,远景是幽暗深邃的山体,中景多为清亮艳丽的群树间点缀几间屋舍,近处则是清溪静流,这种平静安乐的田园风光,正是林风眠最真实的心灵写照。与大多“红叶舞秋山”的秋景不同,这幅《金秋》(拍品编号848)所画时序并非深秋,近处的树木均以柠黄提亮,郁郁葱葱,没有衰败的颓态,后面一排松树遒劲挺拔,与远处晕染的天色和层峦叠嶂相映成趣。与本幅色调相近的藏于上海美术馆的《溪流》,作于六十年代早期,这两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前景与中景也颇为相似,但在远景的处理上,《金秋》更加通透悠远,耐人寻味。而且林风眠在远山的处理上,大多是寥寥几笔勾勒轮廓,平涂色彩,但《金秋》的远山却细腻考究,用淡墨勾画出山上植被的走势,营造出更加错落有致的空间感。

 

《老松》

  1979年,艾青曾在《彩色的诗—读<林风眠画集>》中这样描述林风眠的风景画:“山麓的溪涧和乱石/暮色苍茫中的松林/既粗犷而又苍劲/使画面浓郁而深沉。”在《金秋》一画中,成排的松林是衔接远近的过渡区域,林风眠对松林的喜爱,让他还创作了一批以松为主体的作品,《老松》(拍品编号847)即是其中之一,构图简括,笔法洗练。苏天赐在谈论林风眠三十年代的《松林》时写道:“《松林》一画所表现的是凝练过的现实,是强化了画家自我感受的现实,它为先生的艺术风格又开了一个头,预示着以后的发展”。《老松》正是这种精炼、肯定、泼辣风格的延续。

  芦荡秋鹜也是林风眠常见的题材,多施浓墨淡彩,构图简约精炼,意境空寂幽杳。1962年1月5日的《文汇报》刊载了林风眠的《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谈到自己这类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在杭州定居时,曾多次在西湖苏堤上漫步,“因时间的不同,风晴雨雾的变化” ,湖水、山鸟、芦苇交错的不同画面让他印象深刻,移居上海后,偶然想起杜甫“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诗句,便将芦荡秋鹜的景象入画,形成了一个系列。因此,这个题材多是据回忆而作,聊借秋日萧瑟孤鹜南飞的景象,抒发内心之孤寂。艾青在谈到林风眠的这类作品时写道:“对芦苇有难解的感情/从鹭鹜和芦苇求得和谐/迎风疾飞的秋鹜/从低压的云加强悲郁的气氛。”

 

《芦苇》

  这幅《芦苇》(拍品编号849)画面清丽,几抹浅浅的石绿色,让画面春意盎然,一深一浅的两只水鸟,轻盈飞掠苇丛。从构图和笔法来看,《芦苇》与作于1958年赠与弟子肖峰的《春》极为相似,《芦苇》的落款处写道:“大进同志留念,一九七七”,为林风眠少数署创作年款的画作。与萧瑟的秋鹜芦荡相比,林风眠描绘春日的芦苇极少,又兼此画时代背景特殊,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风景题材在林风眠一生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不但成就了他融合中西的艺术经典,也抒写了画家追求自由、渴望宁静的内心世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