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冷光源”参展装置作品:上水·20160126—祁门红茶
1月23日,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张羽于合肥参加“冷光源”装置艺术展,27日又将开展一场关于水墨文化的艺术讲座,因而停留数日。趁此良机,卓克艺术网有幸对张羽老师进行了一次专访,就本次展览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
卓克记者:章丽(以下简称章)
采访艺术家:张羽(以下简称张)
章: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张羽老师是我们卓克艺术网多年以来一直关注和重点推介的艺术家。我们知道您是众多有影响力的艺术纸媒的封面人物,也是我们卓克艺术网纸媒的封面人物,今天见到本人感觉非常亲切,欢迎张老师来到合肥。那我们知道,合肥的当代艺术氛围其实并不是十分浓厚,这次的冷光源可以算是装置艺术的首次大规模发声,对于这次展览您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张:首先要谢谢卓克,一直对我都很支持,我和卓克的工作人员也联络了很多年,曾经还参加过卓克主办的瓷器展,觉得很好。而这次的“冷光源”展览,应该是规模较大的当代艺术展,如果只是针对装置这样一个单独项目来说,可以说是第一次,有它的特殊意义。对安徽,对合肥而言,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带动意义。合肥从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现状来看,不像北京、上海那么活跃,传统文化底蕴相对深厚,表现得也更为突出一些,例如笔墨纸砚。希望这样的展览是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
章:老师,您这次参展作品《上水》也非常有意思,用192只碗摆在10层宣纸上面,然后再往里面注入祁门红茶。这里面宣纸、祁门红茶都是安徽重要的文化元素,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安徽的文化对您的创作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
张:我是从水墨开始进入艺术的,画水墨画就离不开宣纸、毛笔、墨,那安徽的笔墨纸砚都是很好的,尤其是安徽泾县的宣纸是最好的,我用了三十多年,可以说伴随了一生。而在这次展览中,我的作品可以说与其他艺术家不太一样,在受邀参加展览时,我希望能根据展览现场以及当地的文化氛围、语境来思考我应该创作怎样的作品,还需要与以前艺术创作方向保持一定关系。所以,我首先想到了泾县宣纸,想要阐释墨与纸的关系,后来想让它更有意思,与大众生活更近一些,又想到了茶,就使用了安徽日常文化中比较突出的祁门红茶参与到上水。
章:原来如此,感谢老师为合肥这次展览呈现出如此亲和的作品。通过《上水》这个作品,我也有一些感触,就是装置艺术较其他的艺术形式而言具有很强的先锋性与前卫性,但您在表达的时候却在材料的组合里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概念在里面,您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两者的融合的?
张:《上水》这个作品实质上与水墨无关,但是它又有关系,一方面是宣纸带来的,一方面水墨是水,茶也是水,其中有它的相通性。作品将日常生活经验转换为艺术表达,用艺术的方式把生活上日常细节表现出来,但它不是简单地直接照搬,而是经过思考进行有效的转换,通过行为、装置的方式来和日常经验相结合。上水,把水倒在碗里的这个动作为上;倒水的时候,让水有意识溢出来,留在宣纸上,也是一种上;水渐渐在碗里消失掉、蒸发掉,也有一个向上的过程。所以一个词汇,发生了三层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就把其中艺术思考呈现出来。这样一个综合的、装置的、时间的、行为的、过程的表达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接近,和我们的文化很接近,实际上是用我们中国的文化创造出来的当代艺术,有别于西方,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气息。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文化和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思辨性,就是一种有无关系,西方重视实实在在的有,而中国有包含无,无包含有。
章:是的。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哲学中常说的“有无相生”?
张:没错。就《上水》而言,水倒在碗里,碗里的水蒸发了,有创造了无,茶水留在了宣纸上,无生发了有。我们说有无相生,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却经常发现不了。而我的艺术就体现在人们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地方,把它细腻地呈现出来。这也是我的艺术独特性,语法的独特性。
章:的确,《上水》是一个很特别的艺术表达,用纸与墨的关系呈现出了很多精神性的内容。那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老师您说自己是从水墨进入艺术的,但2000年以后您就没有再使用毛笔了,这是为什么?
张:很多人都觉得,毛笔绘出的中国画就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文化,其实这是一种强加的观点。因为那些水墨画是一种单一的表达,它的表现是外在的,无法呈现内在丰富的关系。它只能通过视觉呈现出因物象形的感受,这种感受通过意向反映出来,有趣之处在于人的主观性对于材料本身携带的趣味生发。毛笔绘的水墨画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家的方法是一样的,用同一个方法进行因物象形,若说不同仅仅是风格不同。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水墨画至今是没有发展的,不但不进步,而且一直在退步。在过去毛笔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从私塾开始就使用、做买卖记账也要用,现在却不一样,它只是画家手中的一个工具,只有画家拿着毛笔,还不是每时每刻都拿着,所以今天的毛笔画已经无法呈现现代人的思想。
章:提起毛笔,就无法不提起您在实验水墨方面突出的贡献,尤其是《灵光》系列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称您为实验水墨的教父,那对于实验水墨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是的,对我而言,《灵光》是毛笔的最后一次决战,完成《灵光》之后毛笔就失去意义了。实验水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中国画发展到宋元以后,直至晚明已经开始了现代性思考,更明显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徐悲鸿、林风眠开始中西合璧的实践。中国画的表达是书写,这也是在谈一个书写的现代性问题。中国文人画的高峰到了八大之后就停滞了,之后就没有再创造新的语言。中国画虽说一直是这样的语言,大家不同的是风格,但八大做到了极致。到了徐悲鸿这一代,实质上走了一个表层、外在的现代性道路——中西合璧,就是把西方的解剖、素描与中国画法相结合,但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方法。
章:为什么您认为中西合璧是不成功的呢?
张:之所以说中西合璧是一个不成功的方法,是因为它丢失了中国文化本身的精神。中国画本身在于对神的把握,不在于外在造型的准确,它重在传神。这是西方绘画难以比拟的,是中国画的核心和精髓。从这一点来看,徐、林这条路子中西合璧是有问题的,然而这个有问题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现在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中仍然是中西合璧,今天上万画家使用的方法仍然是中西合璧,都丢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非常遗憾的。
章:老师,您刚才说中国画到八大已经发展到极致,而后来的徐悲鸿、林风眠中西合璧的方法又是有问题的。那在您看来,在这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或者一种方法成功地表达出这种书写的现代性呢?
张:这个是有的,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日本的井上有一。中国画要求是书写,而井上有一他不是表面的山水画的书写,而是把书法结构、把笔墨抽离出来,使得笔墨有了独立价值,不是画山水、花鸟,不是书法,笔墨变成了表达,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吻合,与国际打通,遗憾的是中国没有这样的艺术家。我的《灵光》可以说是在井上有一的基础上再次走上国际,我的作品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通过毛笔书写的方式还有没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完成中国水墨的现代性。他们称我为实验水墨的教父,可能也是基于此。朱琪就曾评论说《灵光》完成了水墨的现代主义问题。它与西方现代性不一样,与日本水墨的现代性也不一样,充分体现了我的个人性,这种个人性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又与西方视觉相通,完成了现代性的使命。
章:《灵光》的确是实验水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老师我了解到,对于这样一个作品,您其实不太愿意别人称之为“抽象”,这是为什么?
张:中国的抽象需要有别于西方的抽象,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抽象。《灵光》是抽象,又不是抽象的原因正是如此。我创造了一个图式,我强调了它是非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是一个图式、一个方或一个圆,是光在宇宙中的悬浮。《灵光》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也不同于日本的抽象,而是属于中国的抽象。
章:那对于中国的抽象艺术,您是如何看待的,能跟我们讲讲吗?
张:中国如果希望有自己的抽象艺术,就必须是建立在超越欧美的抽象艺术之外,还要超越韩国的单色绘画。韩国的单色绘画之所以今天能获得国际上的认知,就是因为单色绘画从方法论上超越了西方的抽象,也就是说这也是检验中国今天是否具有自己的抽象艺术的一个标准!事实上,中国的另一种抽象是,在排除西方抽象和单色绘画之外后,高铭潞的极多主义以及栗宪庭的念珠与笔触的方向,或意派,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但要形成一定的气候和规模还需要继续努力。
章:老师的见解非常的独到深刻。那回归到这次“冷光源”的展览,我想说就当下的艺术环境而言,装置艺术这种当代艺术可能还未被大众广泛接受,您对当代艺术未来的走向和前景是怎么看待的?
张:我觉得还需要时间。这几年是中国艺术发展最好的时候,也是最不好的时候。所谓最好的时候就是你可以不受禁锢,有很多机会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最不好的时候是机会太多,有些人会为了利益不顾学术滥做艺术,会不断地误导社会和大众,滋生很多问题,也阻碍了真正的好艺术往更高层次的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改善的,真正的好艺术一定会被大众接受。也希望以后的策展人、评论家把方向梳理得更明确,建立严格的标准,为公众呈现出一个不打折扣的好展览。
章:是的,这需要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也相信有老师这样能够坚守自己的艺术家的存在,这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的。那么,今天的采访就到此结束。谢谢老师。
张:也谢谢你,谢谢卓克。
国际知名艺术家张羽介绍:
张羽:
字郁人,号石雨,1959年生于中国天津市,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曾任天津杨柳青画社《国画世界》编辑部主任 、高级编辑,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专业客座教授。2005年在北京设立工作室,现为职业艺术家 ,生活、工作于北京。
张羽装置作品:上水·20141010—1109
张羽装置作品:上水·20141010—1109
“书写的现实主义终结:从井上有一、李禹焕到张羽”联展
张羽装置作品:上墨·20150724——对话郭熙
2015,台北,关渡美术馆
张羽个展:
2016:《上水——张羽五台山计划》,山西,中国;
2015:《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第二回:行为与影像共生——张羽作品展》,小洲人民礼堂,广州,中国;
2014:《张羽:意念的形式》,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基本原理:张羽视觉进化论》,杭州,中国;
2013:《修行——张羽作品展1991-2013》,光州,韩国;《意念的形式:张羽作品展》,高雄,中国;《在马爹利干杯——水墨》,干邑,法国;
2012:《封存的指印》,上海,中国;《合流:张羽、索涵•卡德里双个展》,Sundaram Tagore画廊,香港,中国;《指印》,Sem-Art画廊,蒙地卡罗,摩纳哥;
2011:《修•行:张羽指印作品1991-2011》,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合流:张羽、索涵•卡德里双个展,Sundaram Tagore画廊,纽约,美国;
2010:《迷漫的指印》,国父纪念馆,台北,中国;
2009:《指印:张羽修行的痕迹》,关渡美术馆,台北,中国;《张羽的一指禅——文化与精神的探寻》,大象艺术空间馆,台中,中国;
2008:《指印:张羽作品展》,798,中国;
2007:《指印——张羽》,古豪士画廊,纽约,美国;
2006:《指印——张羽》,古豪士画廊,伦敦,英国;
2004:《张羽实验水墨艺术展》,古豪士画廊,美国;
2001:《张羽实验水墨展》,红楼基金会,英国;
1993:《张羽扇型绘画艺术展》,竹贤轩,中国;
1992:《张羽现代水墨艺术展》,比纳耶乌现代美术馆,莫斯科,俄罗斯;
1989:《张羽扇面画艺术展》,青岛工人文化宫;
1988:《张羽水墨画展》,天津美术馆,天津,中国。
张羽著作:
《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库——王孟奇、张羽》
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国,1992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张羽》
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1994
《ZHANG YU》
波士顿静泉画廊,美国,1999
《黑白史:中国当代实验水墨1992—1999——张羽》
湖北美术出版社,中国,1999
《张羽灵光作品》
古豪士当代艺术画廊,美国,2004
《张羽指印作品》
古豪士当代艺术画廊,美国,2007
《指印——张羽1991—2008》
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2008
《张羽: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1984—2008》
殷双喜 /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2008
《指印:张羽修行的痕迹2008—2009》
台北关渡美术馆,中国,2009
《张羽的一指禅》
大象艺术空间馆,中国,2009
《张羽:从抽象走向质象》
刘旭光 /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2009
《张羽——迷漫的指印》
艺术家杂志社,大象艺术空间馆,中国,2010
《修•行——张羽指印作品1991-2011》
冯博一 /主编,今日美术馆,中国,2011
《指印——张羽》
Sundaram Tagore画廊,美国,2011
《指印》
蒙地卡罗Sem-Art画廊,摩纳哥,2012
《张羽/封存的指印》
上海其他画廊,中国,2012
《张羽:当代艺术中的水墨第一人》
芭莎艺术,中国,2013
《非媒介:关于水墨的一场讨论》
杭春晓 /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2013
《意念的形式》
朱其 /主编,佛光缘美术馆,高雄,中国,2013
《在马爹利干杯——水墨》
马爹利总部,干邑,法国,2014
《艺术,做我自己——张羽访谈录》
张羽 /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2014
《张羽:水墨的现代主义终结》
朱其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2015
《张羽:意念的形式》
广东美术馆 /编,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2015
《书写的现代主义终结:从井上有一、李禹焕到张羽》
朱其 /主编,关渡美术馆,中国,2015
张羽作品收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
香港艺术馆,香港,中国
贝纳通美术馆,威尼斯,意大利
比纳耶乌现代美术馆,莫斯科,俄罗斯
Lousiana美术馆,丹麦
鲁汶大学博物馆,鲁汶,比利时
艾丝戴拉基金会美术馆,纽约,美国
奥兰斯卡基金会美术馆,日内瓦,瑞士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安特卫普,比利时
红楼基金会,伦敦,英国
树华艺术教育基金会,旧金山,美国
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旧金山,美国
古豪士当代艺术画廊,纽约,美国
静泉画廊,波士顿,美国
方氏画廊,硅谷,美国
保宋堂,纽约,美国
Sem Art画廊,蒙地卡罗,摩纳哥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天津,中国
昊美术馆,上海,中国
美仑美术馆,长沙,中国
美术文献美术馆,武汉,中国
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中国
荣宝斋,北京,中国
大象艺术空间馆,台中,中国
宝胜画廊,台北,中国
圆照堂艺术收藏画廊,深圳,中国
汇泰艺术中心,天津,中国
成为基金,上海,中国
三川畫廊,北京,中国
西安万隆企业集团,西安,中国
凯撒世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中国
四川明天文化有限公司,成都,中国
张羽作品欣赏
张羽装置作品:上水·20141010—1109
张羽装置作品:上水·20141010—1109
张羽装置作品:上水·20141010—1109
张羽装置作品:发生-上水·20141010—1107(局部)
张羽于威尼斯从事实验水墨创作,2015年5月
张羽于威尼斯从事实验水墨创作,2015年5月
张羽装置作品:上墨·20150506
张羽装置作品:上墨·20150724——对话郭熙
张羽装置作品:上墨·20150724——对话郭熙
张羽装置作品:上墨·20150724——对话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