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一路向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一路向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日期:2018-03-25 15:59:16 来源:新浪收藏

>一路向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展览海报展览海报

  一路向南

  “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ALL THE WAY SOUTH

  Manuscript Exhibition of

  Fang Shaohua · Shi Lei · Li Bangyao · Yang Guoxin

  策展人/ Curator

  杨小彦 Yang Xiaoyan

  学术主持/ Academic Chair

  皮道坚 Pi Daojian

  学术研讨会 / Symposia

  2018年3月30日 14:30

  March 30rd, 2018 14:30pm

  展览开幕 / Opening Ceremony 

  2018年3月30日 17:30

  March 30rd, 2018 17:30pm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Time

  2018年3月30日—2018年6月24日

  March 30rd, 2018 — May 24th, 2018

  主办单位 / Organizer

  觀空间

  JUSTART SPACE

  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

  Southern Center Of National Archlves Of Contemporary Art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SCNU, School of Fine Arts

  展览地址 / Exhibition Location

  广州天河广园东路中森食博汇D区一楼觀空间

  1F, D zone, Gourmet100, 

  Guangyuan East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左起(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左起(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

  一路向南

  ——关于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四人手稿展

  杨小彦

  九十年代初,对于广州当代艺术来说,有一件事现在看来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从武汉南下了一批当代艺术家,他们进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今天的华师美术学院),不仅给当代艺术带来与本地不同的观念与风格,而且还极大地活跃了本地气氛,推动了广州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份首先是老师,长年在美术教育的第一线工作,十几年下来,带出了一批卓有成绩的本地的当代艺术家,成为广州地区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显要的作用。当年南下的艺术家有尚扬、李邦耀、刘子建,稍后过来的则有杨国辛、方少华、石磊。不久,尚扬北上,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刘子建南下深圳,成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剩下的四位,则一直在华师美院任教至今,形成了有别于广州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在他们所带出的学生中,目前相当活跃、且颇有知名度的分别有江衡、孙晓枫、李景湖、柯济鹏、汪凌诸人。

《中国地图》纸本 2018年 方少华 石磊 李邦耀 杨国辛 杨小彦《中国地图》纸本 2018年 方少华 石磊 李邦耀 杨国辛 杨小彦
《胸有成竹》手稿 5号信封 2012年 方少华《胸有成竹》手稿 5号信封 2012年 方少华
《胸有成竹-金竹-2》纸本手稿  2013年 方少华《胸有成竹-金竹-2》纸本手稿 2013年 方少华

  我一向以为,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着一种或可称之为“湖北现象”,作为九省通衢、南来北往的湖北武汉,在当代艺术领域,三十年来的确出了不少公认的大家,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本地当代艺术家辈出,而且,一些重要的外来艺术家,也是在武汉成就了他们的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有王广义,他那已经进入艺术史的“政治波普”就是九十年代初在武汉开始创作的,其时王广义是武汉一所大学的艺术老师,刚从广东珠海来到此地。艺术史学者探讨王广义的“政治波普”的起源时,发现当年武汉就存在着类似的潮流,比如至今仍在坚持这一风格的魏光庆,他的艺术被人称为“文化波普”。尽管,今天不管是艺术家本人还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学者,已经不再坚持用“波普”这样一个风格定义的词汇去形容当年的运动,但其中所彰显的那种反对绘画性和表现性的明确倾向,希望把画面图像处理成符号,以传达抽象的观念的做法,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明显的方式。

《飞系列》纸本素描 39x40cm 2007年 石磊《飞系列》纸本素描 39x40cm 2007年 石磊
《夜珠江——飞禽走兽》纸本手稿 2007年 石磊《夜珠江——飞禽走兽》纸本手稿 2007年 石磊

  这次觀空间展出的四位武汉籍艺术家,方少华、石磊、李邦耀和杨国辛,就是当年从武汉南下并扎根广州的,从总体倾向来说,他们南下之时已经各自有了比较成熟的风格,且已参与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当中,成为当代艺术界活跃的人物,所以,他们南下,势必把这样一种气氛也带到了当代艺术不无边缘的广州艺术界。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他们栖身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除了私人交往,和本地艺术界上层一直缺乏主动的联系,处于某种被本地隔绝的状态之中,这反倒让他们一直能够保持某种独立性,通过不间断的探索,以及通过课堂,把一种当代的观念,包括方法论和创作经验,缓慢地渗透进南方的艺术界,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也日益具有社会效应,以至形成了广州当代艺术的另一个中心。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一次觀空间展出四人手稿,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观众可以通过他们的一些草图以及半成品,探讨其中所呈现的观念性的内容,了解他们对于当代艺术的一些理解,以及对当下的艺术运动所做的贡献。

1《INDOORS》布鲁塞尔ODRADEK驻地项目展览方案手稿 2017年 李邦耀1《INDOORS》布鲁塞尔ODRADEK驻地项目展览方案手稿 2017年 李邦耀
《琅琊草与画架上的琅琊草与人》、《三个女人》手稿  1985年 李邦耀《琅琊草与画架上的琅琊草与人》、《三个女人》手稿 1985年 李邦耀

  从实践来说,李邦耀和石磊最为多变,在南下的岁月中,他们的风格几经变化,发展出今天的面貌。其中,李邦耀在经过几次的风格反复之后,把对物品的感受与对物性的表达合成整体,彻底去除所有残留在画面上的表现手法,让图像成为一种叙述的符号,述说着包围我们生活的日常物件。这一特点,尤其是他在创作中的思考与变化,在手稿中保留得相当完整。石磊是一个在风格上不拘于一格的人,材料上也做多种实验,除了油画以外,在雕塑、铜版、石版方面都有所尝试,最近甚至把兴趣放到了水墨上面。不过,在多种手法不断尝试的外表之下,石磊在观念上倒是保持了一种一以贯之的态度,他似乎天生对于超现实有独到的见解,总是在各种不同形象的嫁接上自由拌合,以期创作出意外的效果。这一点也充分呈现在他的手稿中,那种思维的活跃与放纵,随时捕捉梦境般的想象的能力,即使在草图阶段也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严格来说,杨国辛是一个从事多种媒介的艺术家,我甚至认为他主要是一个媒介艺术家,而不拘泥于现成的手法。他一直在努力打破画种的分类习惯,从来不对自己早年已经熟练掌握的油画手法有丝毫怜惜,以期让技法能够维持下去,这一点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符。按照一般的情形看,像杨国辛这样出生在五十年代早期的艺术家,很难想象会突进到完全崭新的多媒介领域。比如,杨国辛最近就一直在用电脑绘画软件去工作,他不断地感慨,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曾经的手工绘制能力又有什么值得自豪?当电脑轻而易举地达成所有人都想要的风格与效果时,手工的神话就彻底破产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杨国辛不愿意自己是一个手工艺人,他是录相艺术家、电脑绘制艺术家、视频艺术家、摄影家、油画家、陶瓷家,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观念艺术家,一个媒介艺术家,从来没有一种分类为对他产生障碍,对他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和是否年长丝毫没有关系。他的这种多媒介的反复实验,同样在手稿中体现得很充分。方少华是一个早熟的艺术家,手感相当好,绘制能力一早就在武汉美术界众口皆碑。他早年的“雨伞系列”,除了观念上的创新外,其中所呈现的表现性力量,引起了同行的由衷赞叹。即使今天,他的素描仍然是精确而简洁的,显然受到了法国晚期古典主义的熏陶。有意思的是,方少华从来没有炫耀这一点,更没有让自己的艺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很早就开始观念性的探索。他毫不犹豫地打破绘画的平面性,抽取其中的涂抹与表现的成份,把女人体的身体作为表达的媒介,通过一个颜料覆盖人体的全过程,既把它转化为平面绘画,又转变成摄影和录相,同时,本身又是一个行为的过程,把几种不同的媒介同时在一个对象身上,在一件作品中完整地表达出来,让本来的一件作品,在过程中分裂成“摄影”、“录相”“行为”和“绘画”这样几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事实上,当一件作品同时具备如此之多的媒介与分类之后,本身不具有一种潜在的颠覆性,把所有涉及过的媒介来一次总的突破。从这一点看,方少华的意义正在于对“过程”的“观念化演绎”,也就是说,媒介只是他的中介而已,而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把一个过程彻底地观念化。从这一点看,方少华是一个以过程为对象的观念艺术家,他既让作品随意分裂成不同的表达样式,同时又通过对观念的表达消解这些个样式,从而实现了对过程这一时间的重新定义。

《好果子》系列纸本手稿 2001年 杨国辛《好果子》系列纸本手稿 2001年 杨国辛
《遗产》之一草图 纸本 1993年 杨国辛《遗产》之一草图 纸本 1993年 杨国辛

  我曾经在某处说过,艺术家的草图是一部隐藏的艺术史,或者是一部初始的艺术史,从中可以窥见到起步阶段的思想,以及观念成形的全过程。我想这一次人们可以通过他们四人的手稿而意识到我所说的问题,从而寻找到另外一条深入艺术家内心的路径,以加深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

  显然,如前所述,他们四人是教授,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其中一些已经成长为独立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南下的时候已经坚定了对于当代艺术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他们可以说一开始就打破传统的美术教育体系。他们的手稿同样可以让人们见到在这一方面的痕迹。只是,他们的当代艺术的教育体系不是这一次展览的主题,我希望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倒是应该把这做为主题,探讨观念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影响,尤其对于改写广州当代艺术的格局,其实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