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曾在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被评为“中国摄影大师”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在香港逝世,享年103岁。摄影界人士纷纷表达哀悼,深情回忆他们与陈复礼交往的点滴经历,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
9月12日晚,在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会议上,全体评委集体向陈复礼默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表示,作为蜚声海内外的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陈复礼先生对国家、民族怀有深厚感情,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为促进内地和港澳的摄影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摄影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拍摄了大量体现中国气派的作品,改革开放后,他将镜头对准社会变迁,积极捕捉时代脉搏,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讴歌时代,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展现了一代摄影大师的风采。
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说,陈复礼在中国摄影界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为“三老”。“他在创作中将中国画和摄影结合,在当时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后来他对画意摄影又有了更新的理解,对当代艺术、对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也都有了新的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能不断创新发展,对自己的理论、原有的论述敢于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新的见解,并付诸于艺术实践,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常说艺术家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深刻。”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表示,陈复礼作为中国摄协顾问,是享誉中外的时代影者。从影70多年来,陈复礼始终执着于摄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攀登摄影艺术高峰,以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挚情感,开创了画意与写实巧妙融合的独特风格,是摄影创新的实践者和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陈复礼先生走得很安详,亲人都在身边。”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连城回忆:“我与陈复礼先生有超过50年的接触。他不仅对摄影艺术有很大贡献,对国家其他方面也有贡献。香港摄影注重画意摄影,他提出表现写实中的画意,带领香港摄影界走到街头、社会、人民中去,让摄影与人结合起来。陈复礼先生德高望重,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但为人很低调。香港摄影界十分敬佩和爱戴陈复礼先生。”
摄影理论家丁遵新曾应陈复礼之约,两次撰写《陈复礼传》,先后在香港和内地分别出版。得知陈复礼去世,丁遵新动情写下:“陈老身居商海,学养深厚,酷爱摄影,且关注民生,毕生奉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主旨,艺耕不倦,勤勉终生。数字高科技时代,大众摄影文化勃然兴起,生态保护、回归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共识。面对共享绿水青山的愿景,具有中国特色的画意摄影重新向我们走来。陈老的遗作,无论是如诗如画的风光作品还是生动感人的纪实写真,都是当今中国摄影界难得的一份珍品。”他表示,陈复礼的风范与艺德是当今摄影界的宝贵财富。
中国摄协顾问、四川省摄协主席王达军回忆,1992年,四川摄影界奖励获得摄影金像奖的他和获得摄影金像奖提名的摄影家王建军各一台尼康F3相机,陈复礼和摄影家陈勃专门从西安前往成都为他们发奖,此后大家一同前往四姑娘山采风,途中遭遇大雪,车辆冰雪中打滑,大家一路走一路推,深夜才到了四姑娘山。“第二天我们还一起爬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采风创作。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时我们就在想,这么有名的摄影大师,这么大年纪了还和我们一起跋涉创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创作?这件事大大地激励了我们四川摄影界的创作热情。”王达军说。
“我们家四兄弟都是摄影师,1989年在延安清凉山举办了我们四人的首个摄影展。陈复礼先生知道后,年迈的他专门从山底下扛着相机爬到山上来观看了我们的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摄影家黑明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黑氏四兄弟”最早发表作品就是在陈复礼创办的《摄影艺术》和《摄影画报》上,并于1985年在杂志组织的摄影比赛中获得了金牌奖,“当时奖励了我一台小型照相机。我用这台小照相机拍摄过很多照片,照相机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柜里,这也是对老先生很好的纪念。”黑明说。
陈复礼1916年出生于广东潮州,早年业余学习摄影,并刻苦钻研暗房技术。在早期作品中,他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1959年开始在中国香港、内地,以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20世纪60年代,陈复礼明确提出“建立起画意与写实结合的新风格”,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奖项。2009年,陈复礼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陈复礼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开创了“影画合璧”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改革开放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脉搏,记录社会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在70余年的摄影历程中,陈复礼还为推动中国内地与香港摄影界交流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