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走进著名画家李运熙绘画艺术

日期:2018-12-05 11:07:17 来源:新浪收藏

名家 >翰墨丹青:走进著名画家李运熙绘画艺术

艺术简介

李运熙,男,1952年腊月生于山东日照。1976年师范毕业后到了西藏。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藏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中尼友谊之路》(中国画)参展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选展。《夏尔巴的喜悦》(中国画)参展由国家民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美术作品展览。《雪山赋》(中国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画)特邀参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书法作品参展:全国第八、九、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第八届、十届、十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等多项展览。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多家报刊介绍,出版有《李运熙作品集》。书画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央档案馆、吉林省美术馆、天津美术馆、贵阳美术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授予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贡献奖”。

《高原美如画》180×96cm 2012年

《高原美如画》180×96cm 2012年

西藏的山与我

李运熙

当中国地形图在小学老师的手中徐徐展开,继而平整的挂在黑板前的时候,一双天真的眼睛就盯上了那块红玛瑙色的版块,中间镶嵌着的乳色小块更引颈而视,从此,在我的心灵中,那块诱人的充满神秘感的西藏再也无法抹去。每当珠穆朗玛峰这座银塔闪现时,便不由自主,热血澎湃,心驰神往。

《雪域沧桑》96×180cm 2004年

《雪域沧桑》96×180cm 2004年

1976年日照师范毕业后,24岁的我痴情地走进了这块雪山环绕的地方——西藏。

当时进藏,走的是青藏公路。途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由于这年九月是个悲痛的季节,心情格外的沉痛,只见山色迷迷茫茫,洁白的雪山也变得灰灰蒙蒙;缭乱的云山厮缠在一起,浓云重得像山,远山又淡的像云,若隐若显,时远时近,是山是云,分辨不清。难道这就是童年的梦吗?

《高原重重叠叠山》80×243cm 2012年

《高原重重叠叠山》80×243cm 2012年

数天的颠簸,终于到了拉萨。尔后又在一个漆黑漆黑的黎明前,乘车前往日喀则。天渐渐放亮了,山体逐渐显出了轮廓。大车飞驰在雅鲁藏布江大桥上,擦掉玻璃上的白霜,朝前望去,是曲水山。从山下到山上十几公里的路,车摇晃着爬行了一个多小时。在山上举目远望,太阳穿透浓云,给这静静的群山投下条条光幅,道道山岭向大地铺展开来,乳白色的浮云在映红的山体脚下漫游;幽深的峡谷里倾泻着百年冰水,巍峨的山岭上覆盖着积存万年的白雪;山体一起一伏,苍茫如海;山峰山脉,重重叠叠,一层又一层,除却山,还是山;那种阔大使我感到敬畏。西藏的山第一次给我留下如此的印迹。

《江中游》95×89cm 2009年

《江中游》95×89cm 2009年

那天,我来到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的汇流处,沿着山坡在明暗交界线上盘旋而上,待登上山顶向四周望去,竟然发现一派汪洋大海。海里腾起一条条巨龙,还有无数把银剑刺出翻滚的海浪。海水猛然泻退了,于是,一迢迢巨龙凝固成了条条山脉,一把把银剑凝固成了座座雪峰。这不就是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吗?看到这神奇壮美的山色,谁能视若无睹,无动于衷呢?

蓦地,被浓雾侵湿了全身的我侗开了一扇通向未知境界的大门,我要画西藏的山,我要用中国画为西藏的山川传神!

《春耕》59×97cm 1999年

《春耕》59×97cm 1999年

我被分配在日喀则地委宣传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我不是学美术专业的,当时,在这方面人才奇缺的日喀则,我竟成了出类拔萃的“画家”。虽然我爱好美术,却从没有触摸过宣纸。要用中国画表现西藏的山,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况且我与高原山体的意境,神韵,高度相距遥远,而且年纪已到三十。但是,我想我已被高山的雪水滋润了多年,我脑海内堆满了山的影子,大山在我灵魂深处已经隆起。世界第一高峰就挺立在我的身旁,一种神圣牵动着我的心灵。

《云共雪山下》180×96cm 2012年

《云共雪山下》180×96cm 2012年

于是,我背起了画夹,把自己交给了西藏的山。虽然为自己的做法而战栗,还是一意孤行,直奔着喜马拉雅山脉一步步地走去,开始了漫长的跋涉。踩过一块快卵石,跨过一条条沟壑,踏过一片片草地,趟过一道道河流,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走呀走,卵石越来越大,沟壑越来越深,草地越来越宽,河流越来越急……

《高原天地阔》48×180cm 2012年

《高原天地阔》48×180cm 2012年

我颤抖着依附着山石,欲倒又起,立稳脚跟,凝眸远望,群山巍巍,似乎向我召唤,我不能心回意转,我画了一幅作品为自己加劲。该作品被当时西藏一家著名的杂志刊登在封底,画面上如同锯齿的闪电滑坡天空,墨云翻滚,狂风暴雨席卷着草原,经幡被狂风撕碎,大地似乎被剥掉一层皮。此中一头牦牛竭尽全力地挑着角,顶着袭来的暴风雪,在顽强地前行着。它给了我这么一股倔劲,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在登攀的山路上百折不回。

《长河》96×180cm 2006年

《长河》96×180cm 2006年

1983年,从山东艺术学院进修结业返藏时,毅然将飞机票退掉,改乘北京牌汽车,当时路况还是很差,从成都日夜兼程颠簸了九天到了日喀则。行程虽只有五千里,可谓穿行在山的海洋之中,饱览了一座无奇不有的山川博物馆,那风貌足以使传统山水画的所有画法技穷。面对川藏路上一幅幅雄奇、浑厚、绝伦无比的自然山水画卷,百感交集,情思联翩……

《春晓》95×89cm 2004年

《春晓》95×89cm 2004年

于是提笔蘸墨,将已印在脑海中的大山构筑在宣纸上。1989年秋,在西藏体育馆举办了个人《金桥》画展。其中展出的《川藏公路万里图》长卷,长176尺。在展厅,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我凝视着挂在展厅的一幅幅作品。只觉得山体在徐徐下降,我的影子在山坡上逐渐伸长,山势愈加陡峭。回首俯瞰那翻过的座座山峦,规矩地排列着,同古人诗句中描绘的青绿山水如出一辙。山川回荡着祖先的乐调,笼罩着一片宇宙初创期一样的传说。四周的一切都在沉睡中,既听不到小鸟的啁啾,也听不到溪流的喧哗,山谷里万籁俱寂。再回首,云遮断归途,笔竭墨尽,进退维谷。

《雪域高原》95×89cm 2004年

《雪域高原》95×89cm 2004年

只得再取一纸来,除旧布新,左转右折,合沓而进。漫过浑圆的山坡,翻过浸染的山梁,移过犬牙交错的巨石,穿过纵横奇状怪样的崖石,尽而感到喜马拉雅山体绵绵而遥遥……

山悠悠,任凭你把我带到地角天边。

雨后的山,别是一番韵味。夜雨把山石冲洗的格外明净,山体显得越发透明。山坡上的小草有力地推开陈旧的黄杆枯叶,奋力地抽出了嫩芽。

《高原山水图》96×180cm 2007年

《高原山水图》96×180cm 2007年

山体在阳光的妩媚下又腾起了热浪,带着浓郁的青草气息扑面而来,把倦怠涮洗的干干净净,暖流溶化了岩石上的冰层,流下颗颗水珠,水珠夹带着冰珠,如同一条白龙从悬崖上倾泻而下。硕大的岩石将水瀑碰得粉身碎骨,溅成了朵朵雪莲,又欢快地跳向岩石涧,然后又重新聚敛,奔向远方。洁净的山水流入我的心房,清澈心底,豁然开朗……

《喜马拉雅》59×97cm 1999年

《喜马拉雅》59×97cm 1999年

山水奔放着,赐予我一首歌;

日出群山彩霞绚丽灿烂,

经幡扬起我心灵的山颠。

冰塔奇异变化如仙境一般,

睡梦中也向往早入眼帘。

雪山融水清澈滋润心田,

喝下比甘甜美酒还浓烈。

山峦上洁净的雪花飘舞,

等我采撷把生活巧装扮。

冰峰明镜般闪亮浓淡影照,

高山中漫步一趟雄健百年。

人间天上旋律化作水墨团,

凌空腾起飞驾纸笔越锋峦。

沟壑深处足迹悠悠一片,

绝顶擎举莫把青天刺破。

宣纸上圣洁的金刀银箭,

等我铸上新的神龙宝剑。

《远上寒山》97×59cm 1999年

《远上寒山》97×59cm 1999年

鬼斧神工的西藏的山,令我鬼使神差地钻进它的怀抱。

没了它,如饥似渴地寻觅;有了它,如临大敌地紧张。没了它,才感如释负重般轻松;有了它,如鱼得水般畅快。

它如此静穆,我不能大刀阔斧。它不如此静穆,我被冰石冻僵,被熔岩烧焦。

与它同行,孜孜以求,苦心孤诣。与它同行,步履险阻艰难。和它在一起,血气方刚,斗志昂扬。

《雅鲁藏布》59×97cm 1999年

《雅鲁藏布》59×97cm 1999年

长长的路途上,有好多迂回和分叉。我走向了西藏,踏上了山路。山路蜿蜒曲折,我选择了山路,就是因为它是曲线条的,我愿以曲线装扮我的生活。

西藏的山,它引领着我在那条山墨渲染的山路上跋涉,走了几十年,我知道,这条山路还很长,很长,它一直延伸向远方……

我将继续一直往前,咬定青山,永不放弃。即使坠落悬崖,一败涂地,我也无愧无悔。

《雪山牧牛图》95×89cm 2009年

《雪山牧牛图》95×89cm 2009年

《李运熙作品集》序

余珈

李运熙是一位山东籍西藏画家,从沂蒙山区到世界屋脊,在这里看日出月落二十多年了。这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流程,如同寻常的行云流水,一旦从雪域高原掠过,便烙上不同寻常的印记。西藏的山实在是太高了,达到神秘莫测的程度,在这样高寒缺氧的情况下“游山玩水”绝非易事!李运熙长期以来专事西藏山水画创作,其中艰辛可以想见,其挚着以求不畏艰险的精神尤为可贵。

《雪山沧桑》67×67cm 2003年

《雪山沧桑》67×67cm 2003年

杜甫登临泰山曾诗兴大发,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就表达了这么一种感觉。假如他有幸云游到西藏(当时的吐蕃),又该怎样说呢?以西藏为第二故乡的李运熙,就不会以这样的诗情启发自己的画意了,因为他举仰过珠穆朗玛——高山仰止、名副其实。

《牧牛图》59×97cm 1999年

《牧牛图》59×97cm 1999年

从泰山之巅遥想西藏的雪山冰峰,都在云端天外,无法言传、更难于搬上画面。或者,纵然有天国之游,也难得要领。迄今,尚无一人能以传统笔墨画好西藏山水。并非画家们不想画或不努力,只因为置身西藏山水之间,那种感觉是难以把握的。李运熙勇敢地步入这一创作领域,说明他有相当的艺术胆量。其作品向我们展示的,首先是他在这大山水之中坚持攀登所达到的高度。他在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时,也是真诚由衷的。

《踏遍青山》95×89cm 2010年

《踏遍青山》95×89cm 2010年

中国画坛上,山水画与人物、花鸟画三分天下由来已久,且流派繁多、大师如林,传统经验堆积如山。李运熙初试山水画创作时,学习过一些南派北宋的传统艺术观念及种种笔墨技法,当他用以画西藏时,常感学而无用,渐渐地,明白了“师法自然”的道理,经过不断的跋山涉水的体验之后,作品的面貌随之发生变化,与传统拉开了一定距离,向西藏的真水贴近了一步。这一进步十分可喜。

《湖月》49×49cm 2011年

《湖月》49×49cm 2011年

由他的祖籍山东,我又想起了他那位很老的老乡孔夫子。圣人登泰山也曾感慨万千,并留下一句千古名句——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先哲从山水中见仁见智,对后来的山水画可能有过深刻的启发。李运熙画西藏山水也许未想过那么多,但大道理会伴随人的行为潜行,画画也不例外。从李运熙的作品内容与形式中,我们隐约感受到他这个人的气质和性格,表现为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一种倔犟的生命意识。

《废墟》59×97cm 1999年

《废墟》59×97cm 1999年

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西藏这一方热土的养育。他的画正是力图成为一位有作为的西藏山水画家的有力证明,也是他不倦努力的应有结果。李运熙为人厚道,作画也如务农耕耘老老实实,假以时日,必将有更丰厚实在的收获。

因此,我们更侧重于看好他的潜能发挥。已有的成绩只在于为未来的发展铺设营地、准备条件。我也相信,这样的人与画仍然是有知音的。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