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幕式嘉宾合影
3月2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社会美育联盟、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办,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中国实学研究会等协办的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家庭美育的未来”在北京召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社会美育联盟荣誉会长余丁,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防大学朱康有,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社会美育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美育联盟创始会长马菁汝等重要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校长靳尚谊发来视频致辞。他指出:社会美育国际论坛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把美术馆、博物馆的专家召集到一起进行探讨,可以起到培育、提高审美的作用,促进社会的美育的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晓琳发表致辞,他肯定了社会美育联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体系下发挥的推动作用,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致辞后,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发表了题为《美育与美术鉴赏力》的主旨演讲,指出审美教育与家庭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来自幼年时期对旋律、节奏等音乐敏感性的体验,往往决定一生。感性的审美经验要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必须经过美育知识和素养的培育,在最高层次上养成审美的情怀,从而奠定良好的人性根基。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发表题为《艺术博物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美育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美术馆担负着重要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色、香、味,人有才、情、趣”,“审美之眼”的培育不可缺失。博物馆、艺博馆往往集教、研、欣赏于一体,在开放的氛围中直接与大师对话;通过馆校合作等方式,构建美育共同体,以共享、多元、跨界、融通的发展途径,融入公共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菁汝教授,作为本次国际论坛的学术主持带来了题为《美育点亮社会》的精彩演讲,分享了近几年她在建构社会美术教育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当下家庭美育的研究和拓展,她从学生、家长、博物馆、美术馆、教育机构、学校等多个维度的分析,并指出今天面向人人的美育,要重视占比重最大的19岁到65岁的成人群体,他们对于艺术教育的缺失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各层次教育资源的整合,艺术才能更好地真正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目标。
主旨演讲后,是第一场圆桌会议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家庭美育”为主题,由尚辉主持,与杨应时、张明、任蕊、孙越、魏宗安五位美术馆公共教育领域的先行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塞拉利昂共和国副大使罗格也谈到塞拉利昂国内对于艺术的观念的改变和演进,从最开始被误解为不务正业再到今天逐渐受到重视,艺术在全球社会都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孙越谈到馆内开展的与艺术家、学校合作的公共教育项目,以及每年与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美术教育高峰论坛和大型全国儿童展览,正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的乐趣。
第二场圆桌会议由王林主持,聚集了侣海琳、张峰、李玉洁、马菁汝、朱康有、张丹六位嘉宾,围绕“中外家长与家庭美育”的话题展开讨论,共同分享自己的美育理念和心得,在沟通和交流中碰撞出提升当下家庭美育的国际化理念和方法。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琳结合历史语境,认为艺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从中外美育素质的比较来看,我们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审美的培养和开发从家长特别是孩子身上能重视起来。加煌教育集团运营董事张峰指出当代家长对艺术的追求和教育不应当仅停留在考学层面。艺术应当成为所有的学生都能使用的一种沟通工具、一个交流平台,关注孩子将来的发展就不该只用一把尺子来做所有的评判。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防大学朱康有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中“美好生活需要”对美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美育则是入手处;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形成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美育观。
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来自ICGP的国际编辑认为美育不仅只是美术的教育,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应当拥有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固定的模式之外,他认为能让所有人真正参与其中的艺术形式或者发生地点、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美可能会更为有效。此外,他表示很多最美的东西是难以被眼睛所觉察的,透过表面感受一些感性的东西,可能会拥有更美好的本质。马菁汝教授回应了外国记者所提出的观点,认为全社会应当将美育引向一个更广的层面,让艺术更加触手可及,浸润到我们的生活中,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
“女性与家庭美育”主题圆桌会议现场
下午,陈箫羽主持了主题为“女性与家庭美育”的圆桌会议,唐斌、沈颖、潘思行、杨洁、张一凡、张敬月七位优秀的女性从自身性别视角出发,探讨了女性角色在家庭美育中的独特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斌提到女性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在不断转变,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中不能缺少家庭的作用,而家长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圆桌会议结束后,进入主旨发言环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发表了题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儿童公共教育活动》的演讲,指出作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举办了大量有学术引领价值的策展。重视研究家庭美育的缺失,形成美育教育的闭环。美术馆根据家庭活动方式,确定课程方式,提取展览特点,分类研究受众对象,采用开放分层、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专门服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张明发表了题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关于家庭美育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展现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基本情况,介绍了该馆的家庭会员体系及家庭志愿者机制所带来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持续性的家庭群体,同时她也表达了对博物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希冀。
观唐美术馆馆长于向溟、北京绘尔森国际美术教育教学总监刘圆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教育博士李玉洁、云河教育集团北京校区校长唐泽奇代表集团董事长王雅玲、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斌都从自身美育实践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3月24日,会议进入了新的议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宁,首先发表了以《儿童美术教育漫谈》为题的主旨发言。他立足美术馆,锁定“未来”这个关键词, 指出了教育者的课程设计和安排的重要意义。以大英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等欧美艺术博物馆所开展的特色美术教育实践为例,他向家庭美育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家长应带着孩子到美术馆来,到原作跟前来,亲身去体验感受;第二,亲子气氛对于儿童美育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前应主动做功课,在教育人员合理的引导下,应在适当时候放开手来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艺术之美。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昌景从历史语境出发,用家庭美育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探索其来源。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及教育结构,随着教育的社会性不断增强,家庭获得美育的途径由非主动化教育为主逐步转向课程式美育。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分享了社区美术馆在上海的建设情况并探索社区美术馆和流动美术馆的发展,指出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发展,社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博物馆将通过对社区的直接贡献去丰富文化遗产,帮助社区民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北京山水美术馆长常务副馆长田达治,文化和旅游部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望,分别从各自实践角度出发讲出了他们的看法。
文化和旅游部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望发表主旨演讲《在学术前沿与美育普吉间摆渡的博物馆・以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系列沙龙为例》。
主旨演讲结束后,陈箫羽主持了主题为“经典艺术与美术鉴赏”的圆桌会议,与丁宁、马菁汝、王雅玲、郑智威、刘圆圆、田达治六位嘉宾就经典作品与美育的关系进行了从认知到方法论的多维度探讨,引发现场极强共鸣。
丁宁谈到,如何让儿童对博物馆感兴趣?必须着眼于孩子的视角。不是用大人的方式去解读内容,而是自孩子天性出发,发现细节,放手让孩子去感受参与。需要一定的储备知识,再去欣赏就有一定基础,否则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经典艺术;当然,也不要造成他们的“压力”,艺术感染带来的快乐非常重要,业余人士照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马菁汝则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西美术比较研究经验,谈到在当下的语境中,当代艺术和经典艺术应当在美术教育中寻求一种平衡,而经典艺术如何走进公众视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美育。
最后一场主题为“社会美术教育”的圆桌会议由马菁汝主持,邀请唐斌、朱淑桢、魏胜君、王晶莹、李国栋、赵丹及周鸣鸣分享自己的社会美育研究成果,畅谈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期许。
马菁汝在论坛总结发言中谈到,论坛前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教研中心面会征社会有针对性的征集了100个问题,作为本次论坛的研讨的方向。在所征集的问题中,有42%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因此博物馆、美术馆,社会教育和艺术机构,各大高校、国际学校,以及各国的使馆的外交官和亚投行高级行政长官们召集起来,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家庭美育的未来”的主题进行讨论。论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10天左右的时间内报名参会527人。一天半的会议集结了33位专家学者,带来了15场精彩的主旨发言与5场圆桌会议。马菁汝表示这只是中国社会美育追梦的开始,她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美育美好未来的希冀,并号召更多的美育人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面向人人的美育做得更好。最后,她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着重表达了对给予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大力支持的单位及领导的诚挚感谢,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谢意。
最后,论坛对中西美术比较高研班的优秀学员及本次论坛的优秀志愿者们进行了表彰。至此,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大型公益学术论坛――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家庭美育的未来”正式画上了句点。与会专家就社会美育研究和实践的各个层面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了诸多问题。这些在学术交流和文化碰撞中产生的重要的成果,无疑将促进未来家庭美育的进步,构建社会美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