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知觉”:被忽略的艺术教育“硬核”

日期:2020-01-06 16:53:57 来源:中国美术报

艺校 >“艺术感知觉”:被忽略的艺术教育“硬核”

“感知觉”,从心理学角度指感觉与知觉的并称。感觉是人接触对象的初步认知,发生在瞬间,偏于直觉;知觉则在感觉基础上,有了认识的深化,类似达到“知晓”的程度,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感知觉是人的思维阶段性表述。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感觉”来代替“感知觉”,而非认识初级阶段的感觉。比如,你对“某物”的感觉,其实已经不纯粹是认识初级阶段的感觉,同时也有了你知觉的认识。

timg (4)

“艺术感知觉”,是关于艺术的感觉与知觉的两阶段合称,它是认识艺术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依赖于人的经验与知识。从知识角度考察艺术,它仅涉及两大块内容:人文的与技术的。人文的艺术,偏重于艺术发生与传播的社会学梳理,艺术史与艺术理论是纽带;技术的艺术,着力分享艺术创作过程与关联的技巧,形式分析是其基本出发点,关注“语言及其语法规则”是核心。毫无疑问,我们的艺术教育正是围绕这两个“切面”展开实践的。

反思当代艺术教育,我们总沮丧地看不到理想的教学成果——培养不了优秀的艺术家或批评家!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艺术作为特定对象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艺术感知觉!艺术感知觉虽然也需要“知识”予以支撑——艺术的人文知识、艺术的技术知识与能力,但它又游离这些知识而以“感性”存在,它是借助“作品”作为感知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直白地说,艺术感知觉不可教,它只能通过诱导而在感知活动中提升。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离开了对教育 对象“艺术感知觉”的培养,就是丢掉了教育系统中的“硬核”!

QQ截图20200103101201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还会经常提及“美感”,所谓“美感”,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觉,正是有艺术感知觉予以唤醒,只有在不断的艺术感知觉提升过程中才能捕获“美感”,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美感”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艺术专业能力的培养,可设定为三个“面向”:知识、技能与审美,三者合力共同形成专业素养。两端的界面分别为“艺术人文知识”“语言技法与媒材的实践”,前者是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任务,后者是创作的支撑。中间还有一个“大界面”就是“审美”了,它来源于“艺术感知觉”,链接前后两个界面,共同构成专业素养的全部。专业素养的核心目标其实是中间的“大界面”——艺术感知觉,但没有两端的存在,这个大界面始终处于“飘逸”中,两端界面如同两堵墙,围合成一个特定的空间,将“艺术感知觉”包裹在“情境”中!“审美素养”在情境中得以提升!

艺术教育中如何激活艺术感知觉这一“硬核”呢?感觉依赖于“前经验”——特定的认知能力,艺术视听经验的积累——整体的直觉,强调对“原作”特殊时空的感知;知觉来源于知识——艺术史、艺术原理、学科方向知识——基于知识的深度审视;判断是综合之后的判断,需要由艺术感知者的综合素养支撑。由此,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觉是靠“养成”而实现的!具体而言,首先是感知“场域”的形成,包括艺术知识积累、实践体验过程,都应该围绕“艺术感知觉”而予以激活;其次,强化“经验”的获取:学会感知对象——生活、社会、人与艺术作品。简单讲,感觉(直觉)裹夹知识与技能形成感知觉,再借助“概念”实现思维与判断(批评)。

timg (5)

“教育”的意义是对人的“教”与“育”。“艺术感知觉”是人处于一种纯然状态的精神行为,远离“功利”之心。它非常类似于不计得失的一种亲情——父母之爱、兄弟姊妹之情;又好像怀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与具有大爱无疆的心胸。由此,艺术教育中强调“艺术感知觉”这一“硬核”,实现的更是专业教育之外的延展价值!

编辑: 许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