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西厢记”《西厢记图页》

日期:2020-05-22 14:14:58 来源:sarah舒妤

资讯 >重读“西厢记”《西厢记图页》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明代人。善工笔,山水、人物、花鸟、楼台亭阁界画全能,尤其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其画面多工整、秀丽,届时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吴门四家”。但仇英文化修养不博,其专画传统题材,其摹古功底深厚,作风严谨不拘。

现存仇英《西厢记图页》,传为清人冠以仇英之名所绘。《西厢记图页》依据元代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为蓝本而绘。《西厢记》讲述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随母于普救寺内,偶遇书生张生(名张珙,字君瑞)。随后张生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与莺莺相知相恋,后又经历冲破匪将孙飞虎劫亲、崔母赖婚、郑恒索配等重重阻挠,最后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功成名就的故事。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强调以阶级门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为准的传统联姻方式,而歌颂了以才子佳人、自由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西厢记》不仅在戏剧领域中大放光彩,影响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影响到了其他艺术形式。如在文学小说中,影响了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而在绘画领域中,明代著名画家仇英、陈洪绶等都曾以其为题,创作过画作或版画插图。相对于文字叙述,插图形式的图像叙述更有视觉冲击力,可以更直观的表现时间、空间、地点以及人物。而仇英(传)《西厢记图页》不仅有插图形式的叙事功能,在艺术欣赏上也有其价值。仇英(传)《西厢记图页》一共分为八幅,分别为普救寺殿前奇逢、崔张月下花阴联吟、张生月下抚琴诉心声、崔莺莺妆奁内得情笺、娇俏红娘传书递简、痴情张生攀墙赴会、崔夫人堂前拷问红娘、莺莺郊外送别张生。

一、 名刹古寺遇佳人

1

《西厢记图页》其一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张生如同溺毙,屏住了呼吸。忙问道法聪和尚:“这是人是仙?”” ——《西厢记》长江出版社 蒋见深译

 画面整体设色素雅、氛围平静,其中四人物处于一出庭院中,厅中佛像表明地点所在寺庙内,院中假山、梅、松、鹤增添情趣,两两人物处于画面对角线站立。崔莹莹着黑色罗裙低头颔首,左手执折扇掩面,右手扶腰,眉眼含春,呈害羞状,似乎是见了生人受到惊吓而躲。红娘着蓝色罗裙,个子娇小,一手执团扇掩护小姐,另一只手携一束桃花,脸上露出娇俏的笑容。右侧一棵青松下一个白面书生视线停在崔莹莹身上不舍离开,呆呆站在原地,身旁一年长的和尚正拉他着示意往回走的状态。画面篇幅虽小,但是却给观者最直接的人物性格的感受,崔莺莺作为大家闺秀的害羞,红娘是娇俏护主的贴身丫鬟,张生初见美人时呆模呆样,和尚怕张生露出糗态的精明事故。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进京赶考的途中,游历千年古寺普救寺,寺中邂逅相国小姐崔莺莺。崔莺莺父亲过世后,与崔母居住于普救寺西箱内,一天与丫鬟红娘在院内赏花偶遇张生。《西厢记》中记“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张生痴迷半响,才潦草归去。”描述的正是张生偶遇崔莺莺的第一幕,其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情随目视、神魂颠倒,不舍离去的痴态。

二、崔张月下隔墙对诗

2

《西厢记图页》其二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元)王实甫《西厢记》

《西厢记图页》其二,描述的是《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红娘月下烧香,崔莺莺有感而发,借月吟诗。痴情的张生厢外盼佳人,两人月下花影吟诗相对的场景。张生知晓崔莺莺住在西厢后,便借住寺中书房内。痴情的张生得知崔每晚莺莺同红娘入园为父烧香祷告时,便在墙外等待,崔来,张生便隔墙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和诗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通过诗歌的一唱一和,崔莺莺也对墙外深情公子暗生好感。

画面由一墙分为两个不同的单元,分别是崔莹莹、红娘烧香谈心事和张生攀柳盼佳人。画中无论人物、景物都刻画得工整秀丽,画面左边是身着蓝衣淡黄卦的崔莺莺和粉色罗裙的红娘,从人物服饰可以分辨两人的人物个性身份。崔着蓝色大袖外披着淡黄色卦子,腰间系一条红带,红色、黄色等象征崔作为相府小姐的端庄华贵,大袖与旁边红娘的窄袖对照,交代红娘作为丫鬟窄袖便于日常劳作。崔莺莺依靠在假山石旁,红娘则持团扇站立在她身旁,香案与香炉交代背景。右边是墙外身着一袭素衣的张生站于一棵柳树上,望着崔莺莺出神。

三、张生月下抚琴诉心声

3

《西厢记图页》其三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凤求凰》(汉代)司马相如

此图是经历孙飞虎抢亲,崔夫人悔婚为背景,张生因此致病,崔莺莺愁恨不得有情郎,于是红娘设计撮两人,让张生月下抚琴诉心声,张生弹了一曲《凤求凰》,琴声含情幽婉,说道“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丫鬟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借此书信一封给红娘带给莺莺。

图中显示厢房一角的景色,张生于院内文竹旁蹲坐抚着地上的琴,一书仆抱腿低头闭眼憨睡状,坐于房门阶梯处。墙外崔莺莺右手执团扇左手手指轻贴朱唇,似乎有点吃惊之态,而红娘立在假山旁,双手环抱一颗槐树,对着吃惊的莺莺会心一笑,早已经知道张生同小姐的心事。此图呼应图册之二,两幅画构图皆为一墙两面,其二为张生月下窥莺莺,其三则是莺莺聆听张生,同为院内拜月,人物的位置有所不同,交代故事情节的转变。院内张生的琴声、墙外流水潺潺声,张生操琴传情,莺莺凝神谛听。令人一同仿佛跃入画中,感慨道一曲《凤求凰》怎么害得了这相思?

四、崔莺莺妆奁内得情笺

4

《西厢记图页》其四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相思转恨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元)王实甫《西厢记》

聪明伶俐的红娘恐怕直接把张生的简帖儿给小姐有不便之处,便把简帖儿置于妆奁中。莺莺嘴上虽严斥红娘,但心里关心的张生的病情,最后给张生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来约张生相会。

此图描绘西厢内,池塘里荷花绽放、荷叶翠绿,水流潺潺。莺莺的闺房一角内,只见崔莺莺身着短袖圆领衫,一手执信,一手捂脸,粉面含春、娇羞之态。门外绿藤爬墙,青松挨着屋檐。红娘从门外红色栏杆外款款而来,其一手拿水壶,一手握着小姐的清洗工具,正要为刚起床的小姐梳妆打扮。此画处处描绘得当,画面占据主体的仍然是院内的景色,人物更像是点缀,但画面呈现的效果仍然紧扣主题,交代故事背景也不失平衡。

五、俏红娘传书递简

5

《西厢记图页》其五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红娘虽不识字,但心里早就晓得小姐对张生芳心暗许、外冷内热,又碍于大家之秀的面子,只呵责于自己,于是奉小姐之命传书给张生。那厢痴情的张生又害了相思之苦,卧病不起。

画面中红娘从左边款款走来,桥上一只小狗似的动物紧随其后,红娘一手执扇,一手拿着要给张生送的信。湖中碧绿的荷花处处开放,庭中主要树木皆为点叶,两三树木笔直树立,青、灰色太湖石两两呼应,而门口一角,张生的书童仿佛早早便在门口等候。

六、痴情张生攀墙赴会

6

《西厢记图页》其六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元)王实甫《西厢记》

张生收到崔莺莺的来信后,恢复了生机。当晚,张生兴高采烈地赴约,但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又羞又怕,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有失读书人的体面,而后张生一病不起。莺莺得知后,派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本是相思病成疾,听后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私订了终身。

前几幅画里,崔张二人都有一墙之隔。一墙之隔也暗示二人身份的悬殊,和阶级门第不符,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在其六中张生试图翻越高墙。背景交代在西厢院内,白色的藤花满簇着花架,老树、芭蕉生长其中,画面之中崔莺莺坐于假山下持扇观望红娘处,前方摆着供奉用的香炉用品。只见张生身着白衣,其半身已翻越墙内,而洞悉一切的红娘抬头张望。

七、崔夫人庭前拷问红娘

7

《西厢记图页》其七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日子渐久,此事被崔夫人察觉,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究竟是怎么回事。红娘见事情败露,为成人之美,以身犯险,与崔夫人拒理相争,数说崔夫人有言在先,却又悔婚之事。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许小姐同张生为妻。

画面主体居于右侧,左侧留白。作者着重刻画右边的部分,青色的太湖石上一小树盘踞,向后的主角人物映入眼帘,崔夫人端坐在正堂屏风前面,头戴黑色的发饰,身穿蓝色上衣,素色罗裙,披正红色的披肩,其手执一长杖。她身旁一小童正指着红娘。随着二人视线看去,红娘正在地上跪着,仿佛嘴里细说着什么。而红娘身后,窗户一角崔莺莺一手扶窗,在偷听着他们的谈话。

八、崔莺莺郊外送别张生

8

《西厢记图页》其八

18.5×3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元)王实甫《西厢记》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要求张生必须立即上京考试,考中状元即可迎娶崔莺莺。方得佳音,便要离别,郊外秋色萧索,红叶如血,正是离人泪。莺莺于郊外送别张生,两人依依不舍。故事最后张生高中状元,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图画面基调偏暖调,蟹爪、夹叶勾的树木,多用赭石、朱砂色,郊外的山石也都用赭石渲染,描绘一种秋郊离别之景。画面中心是莺莺一手掩面,一手搭在张生手上,两人相互依偎不舍告别。红娘位于画面最右侧,其怀中抱着酒壶,右手同张生挥别,一旁是轿椅在等候莺莺。此时张生也是一手拉着莺莺,一手指向书童方向。水岸边有一条白色小桥,桥旁是车夫靠着树干,交叉双手于胸前表现其不耐烦,书童拉马观望等待不舍离去的主人。

“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之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是《西厢记》主题的点睛之笔,《西厢记》之所以能恒久流传、持久魅力,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希望能逾越封建礼教的高墙,而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和婚姻,所以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的不单是希望张生和崔莺莺能结为夫妇,而是希望广大青年男女都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绘画作为文献的一种表现形式,仇英(传)《西厢记图页》只流传八幅,虽情节不够完整,篇幅不长,但直观的表达了《西厢记》的主要情节,不仅达到了插画的叙事的目的,也不失作为绘画作品的艺术品格。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