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品中的时尚密码

日期:2020-09-21 16:47:14 来源:澎湃新闻

资讯 >霓裳羽衣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品中的时尚密码

艺术品的珍贵之处往往不只在于它所呈现的美学价值,而更是在于,在那些精巧的风格、优雅的笔触下,隐藏的那些文化背景与地域特色。当我们对某个时代、地区、社会背景、阶层族群的生活感到好奇时,艺术品提供了一个途径,用视觉呈现的方式让我们能直观的观察到这些触不可及的文化……当我们化身成时尚观察家,重新去审视艺术家的作品时,也许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灵感。

特蕾莎·伯恩斯坦  《女帽制造商们》

特蕾莎·伯恩斯坦  《女帽制造商们》

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特蕾莎·伯恩斯坦(Theresa Bernstein)是一个与她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创作者。她热衷于描绘不同的人类活动:在拥挤的等候室中的求职者、热情的游行观众、殷勤的音乐会爱好者、公立图书馆的书迷、教堂的礼拜或康尼岛郊游。也因此,她的作品常常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

《女帽制造商们》(The Milliners)是伯恩斯坦在1921年创作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自画家自己的家庭背景 —— 伯恩斯坦的嫂子在一家女帽制造店工作,而这幅作品正是创作于她某次访问这家店之后。画中描绘的六位女性,皆是画家本人的女性亲属:她的嫂子、妈妈、婆婆、家中的女侍、姐姐和女帽制造商本人。而画中吸引着观者注意力的时尚元素:缠绕着的缎带、花朵、帽子与盒子,都在展示着这些女性们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幅画用生动灵巧的部分与静物元素相结合,体现了女性之间安静又活泼的凝聚力。

埃德加·德加  女帽商店

埃德加·德加  女帽商店

同样描绘了女帽商店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女帽商店一直是德加钟爱的绘画主题 —— 在20世纪80年代,德加围绕了这一主题创作了至少15幅粉彩、素描或油画绘画。画作展现了一些那个年代的时尚秘诀,比如,德加笔下的这位女士身着昂贵的皮草镶边礼服,手戴一副羊皮手套,却没戴帽子。由于帽子是那个年代资产阶级女性的基本配置,我们无法得知这是一位因为正在选购帽子而没有帽饰的顾客,还是一个时髦精致的售货员。

事实上,现代学者经过X光检查后了解到,这名女士原本应当是一名顾客,而德加最终选择修改原本的设定,隐去了关键信息。

约翰·斯隆 《伦加内斯基的星期六夜晚》

约翰·斯隆 《伦加内斯基的星期六夜晚》

同样是20世纪的美国,约翰·斯隆(John Sloan)的《伦加内斯基的星期六夜晚》

(Renganeschi’s Saturday Night)描绘了工人阶级女性的周末休闲时刻。画作中央的三位女性精心打扮,相约在纽约一家颇受欢迎的意大利餐厅。

这三位女士戴着精致的而装饰性强的帽子,穿着低跟的靴子,她们的身份是通过轻松自然的姿态揭示的 —— 脚绕过椅子腿,执勺的手上小拇指翘起,随意的动作代表了她们工人阶级的出身。但斯隆并没有对她们的姿势进行批判,而是通过轻松的笔触传达了这个城市休闲活泼的景象。

温斯洛·霍默 《槌球场景》

温斯洛·霍默 《槌球场景》

在女性被轻松方便的服装解放前,西方社会流行的华丽的大摆裙,当时的一位法国记者抱怨道:“如今每个女人都像是一场暴风雨。她们每次进入或离开一个房间时总会撞翻一路的东西;她们衣服的材质致使她们每走一步听起来就像是下了暴雨或是冰雹。”

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的这幅《槌球场景》(Croquet Scene)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最时髦的大摆裙,也与上一幅《伦加内斯基的星期六夜晚》中的工人阶级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无论是从阶级地位还是衣着时尚方面。槌球在当时是一种刚从英国社会引入美国的上层阶级的休闲运动。在这幅画中,蹲下的男性正在为红裙子的女士放置球,而一旁的蓝裙女士则因为剧烈的阳光而拉下她镶有羽毛的时髦帽子。

安藤广重三世作品

安藤广重三世作品

视线来到19世纪的日本,当安藤广重三世创作这幅画作时,日本刚正式对外开放港口贸易。那时的日本对西方文化还知之甚少,更是不了解西方时尚潮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藤广重三世笔下的这位女士尤为有趣:她骑着马 —— 而当时被认为只有男性可以骑马 —— 显示出了她的现代性。她那顶有着羽毛装饰的充满野性的帽子,在当时的日本也被认为是外国女性所佩戴的头饰。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西方女性并不普遍佩戴这样的头饰。

这也正是艺术品有趣的地方 —— 可以看到一些难以为人所知的视角。从安藤广重三世的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日本民众对西方女性形象的想象。

费尔南德·朗仁作品

费尔南德·朗仁作品

彼时的大洋彼岸,在巴黎,一名女子正在咖啡馆中等待着她的同伴。她穿着一条入时的裙子,佩戴娇俏的帽子 —— 而帽子上并没有安藤广重三世想象中的羽毛装饰。

这幅画创作于费尔南德·朗仁(Fernand Lungren)前往巴黎朱利安学院(Académie Julian)学习的期间,反映了19世纪末巴黎的社会变迁。电的普及和照明系统的发展使巴黎成为了一座时髦的都市,而咖啡馆文化也为女性提供了参加公共休闲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但同时,这位时髦的女士仍旧保持着警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巴黎的社会环境。

阿基保尔·莫特利作品

阿基保尔·莫特利作品

芝加哥画家阿基保尔·莫特利(Archibald Motley)则展现了非裔美国人社会的文化活力。这幅画描绘了在布朗茨维尔(Bronzeville)南区附近的一个人潮涌动的聚会,年轻的男女在舞池中飞旋,人们围坐在桌子旁和酒吧旁。莫特利通过使用重复的形状、酒红色调和统一的构图,使整个场景充满强烈的人造光线。

在这幅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女性们留着短波波头或穿着20年代爵士场景里常见的无袖低腰垂裙。画中的她们穿着40年代更女性化、更合身的衣服,波浪长发松散地搭在肩上,头上戴着小小的、倾斜的礼帽。40年代的舞蹈律动很强,引领人们对更短服装和更轻盈的织物的追捧。紧收的腰身,吧台边女士所穿的齐膝长袜和日趋增高的高跟鞋,使画中人物散发着女性的魅力。

罗萨尔巴·卡列拉 《带着鹦鹉的年轻小姐》

罗萨尔巴·卡列拉 《带着鹦鹉的年轻小姐》

威尼斯艺术家罗萨尔巴·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以她在18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法国的柔和肖像画而闻名,也是意大利和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先行者之一。在这幅《带着鹦鹉的年轻小姐》中,五彩缤纷的鹦鹉塑造了一个机智风趣的形象,巧妙地将年轻女子露出胸部的暴露感转移到了顽皮的鹦鹉身上 —— 后者的喙拉开了女子紧身胸衣上的薄纱布。

在“少女和鹦鹉”中,卡列拉运用“干笔法”,让对比强烈的色彩互相叠加,突显少女轻薄的衣衫;再又用湿笔画法令少女的花形头饰和珠宝更加醒目。画面显得娇俏又令人心动,调皮的鹦鹉与少女衣袍的鲜明蓝色完美契合。

艺术品的珍贵之处往往不只在于它所呈现的美学价值,而更是在于,在那些精巧的风格、优雅的笔触下,隐藏的那些文化背景与地域特色。当我们对某个时代、地区、社会背景、阶层族群的生活感到好奇时,艺术品提供了一个途径,用视觉呈现的方式让我们能直观的观察到这些触不可及的文化。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