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进中考”会增加学生负担吗

日期:2020-11-12 11:20:21 来源:北京日报

艺校 >“艺术进中考”会增加学生负担吗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过去一直被当成特长对待的音乐、舞蹈、美术,将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很想知道,“艺术进中考”为什么要实行?会不会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

【问题一】

为何要将艺术引入中考?

长久以来,很多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一种特长,比如跳舞、画画、乐器什么的,简单地说就是学吹拉弹唱跳。可是,以后艺术不能再简单地当作特长对待,而是要列入中考科目,这是为什么呢?

美育重在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

北京二中艺体中心主任、舞蹈特级教师 孟艳

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作为“五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传统教育中,有些人把美育看成“非主科”教育,虽然也承认或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体现于教育的全方位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重视不够。在一周有限的几节艺术课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或者画几种动、植物。有的学校每学期会早早结束艺术课教学,私下安排“大课”,学生们每天接受的只是几门考试课的强化训练。其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艺术专职教师比较缺乏。艺术课程虽然算作国家课程,但在大部分人眼中远不及语、数、外等有助于升学的主科重要。缺少专业的艺术教师,也无法让学生们学到专业、正宗的艺术知识。第三,对美育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动力”作用,而是错误地认为,美育教育就是教孩子吹拉弹唱跳。其实,美育不仅要让青少年能识别人、事、物的美,而且要能说出“为什么”和“在哪里”,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美的鉴赏力就是对它们的鉴别和评价。美育应融合在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教学中,教会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态度,以防止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涵,片面地崇洋、猎奇和逐新。

美育不仅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有辅德、益智、促体、助劳的功能。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使人全面发展,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以校园舞蹈艺术教育为例。校园舞蹈可以教会学生塑造健美的体形和优秀的人格,铸成自己健全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北京二中金帆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上海世博会、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等。在参加活动时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努力使心灵美与体态美和谐一致,融为一体,不仅培养学生外在的形体美,更让学生们领悟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校园舞蹈在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美育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国家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社会、家庭也应为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三方面紧密配合,美育的效果才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和价值。

【问题二】

学校有足够的艺术老师吗?

“艺术进中考”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们很想知道,学校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老师来教艺术课,而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能保证孩子达到中考考核要求吗?

音体美教师有待进一步补充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吕鹏

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艺术进中考”的关键所在。这个岗位的教师需要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工作中的教学、教研与科研等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新的美育目标。

目前,北京的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师数量大体能够满足“开齐开足”美育课的需求,但是在上好美育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基层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们的工学矛盾,美育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发展也不够均衡。比如,刚毕业的新教师虽然专业能力较强,能够在美术、书法、音乐等学科教学的实操环节表现出较好的状态,但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教研能力也需要一个过程。而成熟期的教师虽然教学教研经验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学校工作繁重,工学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再提高,导致专业技能水平停滞甚至退化。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恐怕会对未来的美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的美育目标,我认为应当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针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美育目标,我们应该切实配齐配足美育教师,绝对不能以传统的“小学科”概念看待学校的美育工作。在配齐的基础上注重同学科中不同专业方向的配比,比如,美术专业中,实用美术专业(设计等)、纯绘画专业(国画、油画等)与美术教育专业之间的配比就应该更科学一些。具体来说,现在很多老师不是美术教育专业出身,其中不少是学纯绘画(国画、油画)或者设计专业的,他们只是在上岗前考了教师资格证。纯绘画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强,但是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较弱;美术教育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强,但是专业技能相对较弱。如果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将有效提高艺术教学的效果。

其次,针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各个继续教育培训(各级教育学院)和教研机构(各级教研中心)应采取新教师、成长期教师、成熟期教师等不同层级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和教研方式和策略,充分融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平台,形成“一层一品”和“一层多品”的培训方案和模式。

第三,针对艺术学科的特点,形成“以演带训”“以展带训”“以训促教”,在保证教学和教研的前提下,给老师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演出、展出条件,使他们始终对自己的专业保有持久的兴趣。教师们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教学教研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又能保持自己所学专业的水平(比如绘画、书法、舞蹈和歌唱等),这样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问题三】

孩子们的负担是不是更重了?

“艺术进中考”消息刚传出时,很多家长便开始担心,本来现在的中考就是全科都考,以后再考艺术,学生的学业负担岂不更重了?假如孩子没有艺术特长,是否需要马上去报个社会培训班补课?那样的话,不但要花费大量精力,还增加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艺术特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来不及的话怎么参加中考?

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王泽旭

艺术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要与其他学科学习相融合。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从而使其具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艺术进中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强化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呼唤全民族重视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何把“艺术进中考”做好,不给学生、家长增加额外的负担,不让考试形式化、机械化、生硬化,还需要缜密研究、反复推敲,形成成熟的考核方案。

按照教育部要求,“艺术进中考”实施后,艺术方面的学业要求严格限定于参加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正常参加学校艺术类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从个人的艺术教育经验出发,我有几点建议如下:

首先,鉴于目前艺术学科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相对较低,我建议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初一、初二年级开设艺术必修课,美术、音乐、书法最低各科每周一节,有条件的可以开到每周两节,初三年级开设艺术选修课,每周不低于两节。同时,我希望艺术课时的增加不是在现有总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而是整体调整课时比例,优化课程安排。此外,学校也要加强艺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保质保量配备艺术师资,引领教师逐渐开发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课程。

其次,“艺术进中考”可以通过选考的方式进行。比如,先从美术、书法、音乐三科中选考一科或者两科,逐渐提供更多可选择性的艺术科目。在具体的考试内容方面,建议涵盖对艺术素养和艺术实践两方面的考察,分数比例分别为60%和40%。艺术素养的考查可以包括审美素养、艺术史、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内容;艺术实践可以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艺术技能。这里要将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基本艺术技能的考核分开,避免学生为了参加中考而报课外培训班,应该严格限定艺术实践的考核难度,注重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考虑到学生艺术特长学习的多样化,可以在考试方案中增加空间和灵活度,实现相关艺术实践的学科替代。具体的考试方案还需要专家进行研究,希望相关考试指导意见能够抓紧出台。

总之,“艺术进中考”需要探索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所幸,艺术教育的价值正在被全社会认可,艺术教育会成为奠定学生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

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制度需要完善

北京教科院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赵学勤

国家新近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避免产生新的应试行为,我认为,现有的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制度也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一,我们要全面认识学生的审美素养评价。大家知道,综合素质是学生各种认知要素(知识、技能与能力)和非认知要素(态度、情感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审美素养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多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德智体劳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审美素养本身也具有综合性。一般认为,教育评价是在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所做的价值判断。中考是一种具有较大利害关系的测验,它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或者说是获取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信息的一种方式,而且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知识、技能和部分能力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综合素质(审美素养)评价则倡导系统、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这样,我们就可把关注点从“美育中考”或“艺术进中考”转向学生的审美素养评价,以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倾向。

第二,我们要强化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审美素养过程评价引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过程评价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学生美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可选择的艺术课程。二是全员性。要形成以艺术学科教师为主体、所有教师都参与的学生审美素养的评价主体,采用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三是激励性。激励性评价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记录在审美素养发展上的行为表现、主观感受和代表作品等;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实际,激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四是独特性。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实际设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标准,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发展目标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形成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评价过程,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我们要改进学生审美素养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相对过程评价而言的,就是在学生某一发展阶段结束时的关键节点上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评价可以有较大的利害性。根据我国特别是北京市的实际,学生审美素养的结果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综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学校美育要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结果评价要整合艺术类课程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性结果、艺术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和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等。二是合格性。合格性就是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评价,目的不是提高考试评价的区分度,人为拉开学生之间差距,而是促进学校美育的扎实推进,鼓励学生达到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三是客观性。要求学生要掌握1至2项专项技能(或特长),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机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人机对话、表现性评价等)进行科学测试,以促进客观公正测量评价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水平。

总之,在提高价值和理念认同的基础上,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可以引领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