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日期:2020-11-27 17:45:26 来源:上海嘉禾

拍卖 >致敬经典-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1

2

11月15日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主办的茅盾手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唐香文化空间举办。本次研讨会以茅盾1958年第6期《人民文学》发表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手稿为中心,结合现存于桐乡茅盾纪念馆、上海图书馆等公私机构的茅盾手稿,通过研讨会的方式,集中研究、探讨、发掘茅盾手稿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以及书法价值,对茅盾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革命情怀及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手法、创作理念等有一个深入的、全方位的认识。同时也期待在研讨的过程中,与会专家对目前茅盾研究存在的问题作出修正,对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对茅盾研究中尚未涉及的领域作出指引。通过本次研讨,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位文学大师、书法大家的修养和情怀。

3

研讨会嘉宾合影

4

学术研讨会现场

5

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罗宏才主持茅盾手稿学术研讨会。

6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著名近现代文献研究专家张伟谈到:

茅盾先生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讲是如雷贯耳的大作家。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读着他的作品长大的,他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包括他的《子夜》《林家铺子》等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茅盾的字虽然不像鲁迅这么少见,但也是非常少的,何况是9000多字,这是非常难得的。大家看他的文章完稿日期是1958年5月12日,这篇文章是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邀请写的,内容就是《谈最近的短篇小说》。1958年5月12日完稿以后,《人民文学》第六期发表了,从这个速度来说是非常重视的,你东西一交过来,进行校对以后,直接就出了,所以是非常快的。

1958年7月份,9000多字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出单行本,这是一个很高的待遇。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领导人的待遇。接下来还出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单行本,这个规格是非常高的。而且他的那本单行本印了2万册,售价2毛4分。等于是他的手稿、发表稿,单行本的修改本稿,成为了一个完整版本的系列。

7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谈到:

茅盾解放前二十多年几乎都在上海的,他的工作朋友圈都在上海。他自己也说过的,如果没有在上海从业的经历,可能没有他茅盾文学的成就地位。包括他最典型的小说《子夜》反映的也是上海,所以他和我们上海是非常有渊源的。今天我们在上海,就他的手稿开这样一个小的研讨会,是水到渠成的,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很愉悦的感受。他说文学不能仅仅是像镜子,镜子是照见一个东西,有些被动,有些机械,甚至有些自然主义。他说更应该像斧子,斧子有砍削,形塑一个社会。我们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生活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反映得过来吗?现在很多小说家的构思根本没有比日常生活更精彩,我们每天在微信里面看到的生活太精采了。说文学反映生活的,这话似乎是对的,但这样的话没劲,文学绝对是要引领生活的,是要虚构侵略设想生活的,哪个词都行,但就是反映没有劲。所以他用斧子,我特别同意。

8

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上海书协顾问戴小京谈到: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当时广东省的档案馆有一年组织我们学生去观看学习茅盾手稿,是毛笔字写的。我当时就逗留在展柜间来回徘徊,不忍离去,这个文人的字居然写得这么好。当时我们看不出什么来历,就是觉得写得出人意料,潇洒,而且让人不知它的来历。但是肯定是正规学过的,不像今天很多人乱写,一看就没有路数,根本不在书法正脉的中间。茅盾先生的这个手稿一看,他的用笔点画结构,一看就是中规中矩的学过书法的。但你又看不见,过去讲每一笔非得有来历,这是谁的,这是一种迂腐的见解。他这个就是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的正脉中,只是你没有办法看出他的家数,这个是比较高级的一种境界了。

后来我又研究一下,茅盾先生初学董美人,董美人比较宽厚、雍容、华贵。而茅盾跟董美人差距很大,我理解他所谓的乱写,不是像现在创新人士们的乱写,他这个乱写,我估计他就是广泛的临写历代古今的各家各派的,从笔制中都能看到他深刻的受到碑学的影响。所以他的刻画深刻,不是漂浮的东西。

9

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上海巴金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谈到:

文人的手稿,可能既不符合书法的规范,甚至连书法也称不上,可是里面可以解读的信息特别多,再加上附加的因素,所以它是一个很立体的作品。

手稿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于我们了解作品的构成,作家的写作习惯,甚至对于后来的修改,手稿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这几年是手稿大量涌现出版的年代,对于现代作家来讲,大量出版,研究上处在相对高潮的一个年代。从茅盾的这份手稿来讲,应该算是我们一段时期内,或者说共和国文学史中文学评论的一个标准样板。因为在整个共和国的文学主张里面,占主流的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而茅盾作为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捍卫者,或者是一个缔造者。

10

茅盾作品电影《春蚕》导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谈到:

现代文学大家的手稿,茅盾先生的存量还是比较多的,而且茅盾先生的字很耐看,辨识度很高。虽然说茅盾先生也未必是一个书法家,但是他的字是非常有特点的,特别的儒秀、雅秀。他的作品大部分是以楷书的形式留下来的,其实偶有行楷,那也是以楷书为基准的,很少拖泥带水,非常的严谨。

我也想起茅盾先生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他大概17岁考北京大学预科,发榜的时候没有他。然后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收到一份录取通知,上面写的是“沈德民先生收”。后来他去查报名表,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太花哨了。从此以后,他认为写字一定要清清楚楚,干干净净,这个经历可能对他以后字体的形成,可能多少也会有关联。

11

文汇报副总编、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作家缪克构谈到:

现在手稿已经消失了,当代的作家不太会有这样的手稿,所以在手稿消失的时代,我们来讨论手稿的意义,就特别重要。这本手稿有9000多字,茅盾先生用毛笔写的。我们都是读中文系的,这个文章是不陌生的,他对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手稿对我的启发也特别大,我曾经有十年时间写过短篇小说,讲到六七千字的篇幅,第一人称写作,为什么在这十篇里面好几篇选了这样的方式,他可能觉得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比较适合六七千字的篇幅里面,能够更好的把艺术成就展现出来。如果用第三人称,这个篇幅可能还不够,这个讲得非常到位的。

12

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文学博士赵抗卫谈到:

我看了茅盾先生的手迹,真的是非常感动。因为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当中,各种曲折,所有的文学家都有一番自己独特的心路。看了茅盾先生的手迹,这么一种平静的心情,有条不紊的叙述,没有任何跋扈的成份在里面,感到他真的是令人值得尊敬的。当然我们因此也可以研究一下他写这个论文当时的文学创作的环境,这也是一种当时文学思潮和文学环境的佐证。

13

澎拜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谈到:

从书法的角度,茅盾的书法确实是受初唐或者是隋人,骨子里受董美人的影响很大的,读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里面的字有古意。这种飘逸,有一种历史的感觉在里面。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他研究社会,郁达夫说茅盾从事写作的人,不忘社会,他观察周到。从他的书风里面反而感受不到,他的书风反而比较唯美的。

14

中国美术史论专家、博士、著名画家汤哲明谈到:

名人的手迹,这十几年成为一个大热点,非常热,整个艺术品市场,从2012年开始是往下走的,这一块是陡然往上走的。从人的构成角度大概也分两块,一块是右翼的,一块是左翼的。右翼在市场上比较热,道理很简单,这个东西国家不收的,市场上大热的袁寒云,市场存量那一块为多,当然不是说手稿,这个包括书法,已经形成了很多板块了,民国的大总统一个板块,北大校长也是一个板块,专门收教育家的。茅盾的字,本身是有功夫的,很明显,我只看出来一点,肯定是学碑的,按下来的多,挑起来的少,很明显是学碑的。但其它东西真看不出来,但你说手稿的角度,肯定有它的味道。纯粹从书法的角度,民国和古代书法相比是退的。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它是手稿,就算好的书法,在这上面写不出来,稿子速度第一,当然这又有手稿特别的味道。

15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张立行谈到:

从茅盾手稿谈作家对文学研究的价值,很多专家都牵涉到了市场这个角度。实际上市场不是单单的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对任何一个艺术文学,或者精神成果的传播,可以有很多的维度,学术的维度是很小众的。还有官方的维度,市场的维度。我们不要忌讳市场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和价值。我就是表达市场对艺术,对文化传播的价值是明显的。

16

上海嘉禾董事长、上海大学兼职教授魏辉谈到:

尊敬的各位学术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一起相聚在茅盾手稿研讨会,对文化、学术、价值发掘的尊重,也是拍卖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实作品不是拍卖行拍出来的,是收藏家对作品文化的认知,才有价值的高度。收藏家也在转型,这幅作品是他喜爱的,他就愿意出高昂的价格买到。拍卖行只是顺应市场卖了一个好的作品。今天在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希望通过学术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来发现手稿的价值。

17

茅盾在1958年写下了一篇名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评论文章,载于当年的《人民文学》第6期。这篇文章的手稿共30页,全部用毛笔写成,每页纸张长22厘米,宽15厘米,除了纸质微微泛黄外,品相甚好,还附有当时刊发该文的《人民文学》发稿签。这篇9000余字的文学评论,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中所涉及的多篇作品,经由茅盾先生的精准而有力的评论,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如果没有这个文学评论名篇的推介,他们很难被认定成为新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品也很难成为受到一代代读者喜爱的名篇。可以说,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是具有重大文学历史价值且极为重要的文献。

18

我常觉得短篇小说需要更高度的艺术概括,因而是比较难以写得好的。读了最近的各刊物以后,我认为短篇小说的成就也是一年一年在提高,这是可喜的事。

-茅盾

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胡耀邦

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张光年

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给他的历史性评价,而且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他的文学遗产在我们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

-王瑶

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是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甚至影响了后来写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严家炎

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夏志清

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

-郁达夫

19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20

21

茅盾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

 一部穿越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手稿

 集文献、文化、艺术、收藏等多重价值

 翻开手稿

 走进与认识一代名家真实的文学世界

 探索文学创作中最隐微的奥秘

22

23

24

《人民文学》1958 年第6 期发稿签

25

26

27

28

多写短篇小说,这是读者一致的要求,也是各刊

物编辑部的热烈的希望。“人民文学”六月号将

多登些短篇小说,同时也将登些文章谈谈短篇

小说;为了拥护“人民文学”这一个措施,我

愿把最近读了若干短篇小说以后的感想写出

来供大家参考。

我的第一个感想是:现在各刊物发表的短篇小说

大都不短,往往在万字以上。(据说,这还是

经过“精简”的;若干原稿长到两万字以上。)

而这些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大致又可以分为

两类:一类是内容“丰富”,万字的地盘好象

不足以供回旋。

29

我们不妨称这一类实在是压缩了的中篇小说。另

一类呢,可又相反,内容“单薄”,好比三十度的

酒,但作者又羼了一倍乃至两倍的水,那就更

加淡了。我们不妨称这一类实在是拉长了的特

写。(特写也有长的,但正常状态的特写不过

五、六千字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现象

呢?为的是作者下笔之前没有用足够的时

间和力量去构思,而在构思时又没有充分

注意到“剪裁”。

我的第二个感想是: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极大

部分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方式-就是用“我”作为

故事展开的线索。(我并没作过统计,但本年

三月份的六、七种期刊所登的长约五、六千

字的短篇小说,其中百

30

分之五十以上是用"第一人称"的;"人民文学"三月号的三篇全是"第一人称"。三月以后的各刊物,"第一人称"的短篇还是比较多,而且每篇字数大都是五千到七千。)为什么会有许多作者不谋而合地在写五、六千字的短篇时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当然可以有许多解释。但是,不揣冒昧,我以为原因之一大概是作者觉得这个方式适宜于写得短些,换言之,作者觉得,要把艺术概括限制在五、六千字的小地盘,那就最好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觉得"呢?因为,在短小的篇幅内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就需要更高度的艺术概括的努力。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这是可喜的事。我这小文章,讲作品的艺术性的部分比较多,这不等于是,今天的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方面就没有可以讨论的了;但编辑部的要求既然有其重点,我是应当尊重的。我希望有人就某一位作家的许多短篇,作全面、深刻的分析,这对于短篇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的帮助。一九五八、五月、十二日。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