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
#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山(武周山)石窟,是由北魏皇室主持开凿的皇家寺院。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第20窟露天大佛被称为云冈石刻的象征。
毁佛与复佛
■ 云冈石窟全景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州山之阳,东西绵延达1公里。《水经注·湿水》云:“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缔(按:《永乐大典》本为“法世所缔”)。山堂水榭,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 武州川
北魏太祖拓跋珪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下诏,命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始作五级浮图、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绘饰,别构讲堂、禅堂。这是佛教建筑及艺术在北魏大发展的起点。
太平真君七年三月(公元446年),世祖拓跋焘下令毁佛。他在诏书中强调了二点,一是佛教兴盛以来“代经乱祸”,致使“千里萧条,不见人迹”;二是“虽言胡神(佛),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世汉人“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
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高宗拓跋濬下令恢复佛法。兴光元年秋(公元454年),拓跋濬下令为太祖以下五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余和他本人)各造一身释迦立像,供养于“五级大寺”内,把崇佛和鲜卑族的祖先崇拜结合起来。新上任的“沙门统”昙耀积极献策,开凿永久性的石窟。毁佛与复法,作用与反作用的撞击,力量会更大。昙曜五窟由此而来。
■ “沙门统”昙耀
昙曜五窟
■ 昙曜五窟外立面及平面图
昙耀所造的五窟,大约是云冈第16—20窟。这五个窟东西相毗连,规模宏大。从16—19窟现存的外立面上看,都是上有长方形的明窗,下有圆拱长方形的窟门。从平面上看,五个窟都是马蹄形平面。从造像上看,每窟正壁(西壁)都有一尊迎门而造的巨大的石佛像,左右有胁侍像,占据了洞内大部分空间,供参拜的前庭则显得十分局促、狭窄。这五个窟的造像分别介绍如下(自东向西,依次介绍):
16号窟
# 昙曜五窟之
主尊是一身高达13.5米的立佛像,有高肉髻,涡旋状波浪形发,面相长圆,双耳垂肩、大耳轮。眉骨高而弯如新月,大眼,挖出眼珠窝(可能原来镶嵌有“眼珠”)。鼻高而直,鼻头大,嘴微张,下颏圆,其下刻一条圆弧纹。右掌伸于右胸前,左手垂放左胯前。上体内着络腋,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胸下所束之带,在袈裟外垂至上腹际。袈裟有直平阶梯式厚重的褶纹。在左右侧壁上方,各有高浮雕的坐佛两身,似不应视为立佛的胁侍。
17号窟
# 昙曜五窟之
主尊是一身高达15.6米的菩萨装弥勒像,交脚而坐。左侧是一坐佛,右侧是一立佛,共为三佛。弥勒头戴宝冠,身着袒右肩之袈裟,饰以缨络,双臂佩臂钏,着羊肠纹大裙。明窗东侧有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造像龛。
18号窟
# 昙曜五窟之
主尊是一身高达15.5米的立佛,左右有二菩萨,再外有二立佛。主尊有摩光的高肉髻,面相浑圆,双耳垂肩,大耳轮,大眼,挖出眼珠窝,鼻高直,下颏刻一条圆弧线。两肩齐亭,身体魁伟。上体斜披络腋,边缘饰以连珠纹。外穿袒右肩袈裟,搭于左肩一角。袈裟衣纹作浅直平阶梯状。顺着袈裟纹理,浮雕“千佛”。右臂下伸,左手置左胸前。左肘间垂下袈裟一角,用阴线刻出折带纹。左壁(东壁)胁侍菩萨,头戴三圆饰宝冠,两圆形之间饰以忍冬纹及连珠纹。正面圆饰中,刻一坐佛,禅定印,头光及身光,呈四重同心圆状。左右的圆饰中,各刻一立佛。菩萨面相,略同主佛。双耳有耳坠。颈部以下,风化严重。左壁立佛,面相略同主尊,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规则、密集,作直平阶梯状。立佛右手举胸前,左手下垂,持袈裟一角,立于低的圆莲座上。立佛有头光,头光之上有宝盖。
■云冈石窟18号窟线描图
19号窟
# 昙曜五窟之
正壁主尊是一身高达16.8米的结跏趺坐佛。面相浑圆,有摩光的高肉髻,亦大眼、高鼻、大耳、双肩齐亭。着袒右肩袭装,搭右肩上一角,内有络腋。右手举掌于胸一前,左手置腹前。窟前左右,各有一侧室(耳洞),内各刻一身倚坐佛,高8米。右侧室(西侧)的倚坐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后壁上有延昌四年(公元515年)造像龛。
20号窟
# 昙曜五窟之
洞室前壁崩毁,今所见大佛已露天矣。正壁主尊是一身高13.7米的结跏趺坐佛,雄伟肃穆。面相及衣饰略同于19窟主尊,唯双手作禅定印。络腋的边缘,镶有连珠纹。袈裟的衣纹,大的纹络用直平阶梯式刀法,细部刻以阴线纹。头光与身光的外缘,为火焰纹;内侧则刻供养菩萨及坐佛(皆为禅定印)若干身。左侧胁侍为一立佛,着通肩式袈裟;右侧胁侍已无存。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主尊左臂上,刻出熊熊的火焰纹。
昙曜五窟相关问题
问
昙曜五窟修建于什么年代?
关于这五窟大佛的名称、完成的年代和代表北魏的哪五位皇帝,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见解。我们从佛教考古学的角度观察,这五窟大佛可以分出早(20窟)、中(19、18窟)、晚(17、16窟)三个阶段。上限当在复法的第二年(公元453年),下限似在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前后,前后营造达30余年。五窟早晚的排列,是由西而向东,以西为上方,这与《魏书·礼志》所载相合。《礼志》说,太祖即代王位时就是“西向设祭,告天成礼”。天赐二年(公元404年)也是“祀天于西郊”。
问
五佛象征什么?
推测这五佛(内有一身“未来佛”——菩萨装弥勒)似是表示佛法悠久、历劫不灭的大道理,这当然是针对着毁佛时指控佛法“虚诞”、胡神“无有”所作的反击。如果此假设合理,则这五佛应当是“过去三佛”、释迦和弥勒。过去三佛是拘楼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法显在僧伽施国就曾赡礼过“过去三佛并释迦文佛坐处”的纪念塔。18窟立佛袈裟上遍现“千佛”,似表现“贤劫千佛”者,鸠摩罗什译《千佛因缘经》,备说贤劫千佛的因缘,释迦是贤劫的第四佛。依佛教的理论,“劫”是一个极长的时间概念。过去有“庄严劫”,现在是“贤劫’,未来有“星宿劫”。每劫各有千佛出世。足见佛法“永存”。
问
五佛的造像特征是什么?
从昙曜五窟的主尊形象上看,都是体魄健壮、广颡大耳、目有光耀、表情庄严的佛像,反映了鲜卑拓跋氏开国前期勇武雄健的审美意识,与孝文帝以后崇尚“秀骨清相”的情趣截然不同。马蹄形的平面,穹窿形的窟顶,也能令人联想起草原上的游牧生活。
20窟的大佛肩宽体壮,身材短粗,不合比例;大佛上唇有翘起的小胡;头光接近两肩处,另外刻出一小撮火焰;身光上部左右,各有一身飞天,相向飞翔。这种形制,与阿富汗哈达出土的“燃灯佛”像颇相近,与炳灵寺169窟6号龛主像也颇多类似。络腋上的连珠纹,则是波斯萨珊朝常用的装饰纹样。但是,佛像的“面相”却很接近北魏前期墓葬陶俑的脸型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壁画上人物的脸型。又按:燃灯佛又译作锭光佛,见《太子瑞应本起经》(东汉献帝时康孟祥译出)。谓锭光佛时,释迦名儒童,以五茎莲花奉佛。锭光佛因此预言说:“从此以后九十一劫即贤劫时,你当成佛,名释迦文佛。”所以20窟主尊也可能是锭光佛,乃代表过去之佛。总之,昙曜五窟造像艺术表明:尽管它的“粉本”是来自犍陀罗,又受到“凉州模式”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北魏艺术家的再创造。
永恒的精神信念
鲜卑拓跋部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战胜“九阻八难”,登上了震惊东亚和中亚的历史舞台。在动荡、艰苦与险恶的历史环境中担负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崇高责任。民族的英雄气魄、顽强的意志和拚搏精神就必然纯真地表现出力的美、人格的美和坚定的永恒信念。昙曜五窟的五尊大佛,雄浑、伟岸、粗犷,那种不可一世的气概,通过石破天惊的艺术表现,真正作到了“证明自我”和“人格写意”。从而,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掀起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