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之后的一次美学高峰 | 明末清初青花瓷现身嘉德四季拍卖

日期:2021-03-26 16:04:52 来源:中国嘉德

拍卖 >永宣之后的一次美学高峰 | 明末清初青花瓷现身嘉德四季拍卖


青花瓷器在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攀上高峰,发色绚丽鲜艳,常带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结晶斑,绘花鸟、园景风韵一绝,令永宣青花成为誉满天下的一代名品。

时至明末清初,因为时局易改、文化变迁、经济转型等原因,青花迎来了一次精彩的美学转型,生产出极具时代特征的瓷器。

趁着嘉德四季北京拍卖之时机,我们一探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万千世界。

Lot 3642
明崇祯 青花彩楼记之探寒窑人物故事图案缸

直径:22.6 cm

来源:伦敦古董商 John Berwald 旧藏

参阅:中国嘉德2020年7月16日拍卖会第4473号(成交价:RMB 575,000)

估价:RMB 400,000 - 6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一大特征,是纹饰出现了大量人物图案。这种转变与时局有着莫大关系。


真正意义的青花瓷始烧于元朝,当时许多纹饰皆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题,举如大家熟悉的「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

惟至明初,青花瓷的人物纹饰骤减,图案以花鸟、园景、海水等为主。学者认为如此突变,主要是因为明初施行的高压统治所致。

来到明末清初,政府与礼教的束缚愈趋无力,哲学、思想、文化获得解放。与此同时,明代经济在长期发展后,于中晚期达至空前繁荣,商人与市民阶层上升,流行时尚观念开始形成,奢侈消费日益普及。



如此文化氛围与经济环境之下,戏曲、小说、版画涌现,广受黎民百姓以至士大夫所喜。可以想像,这种风格很快也蔓延到瓷器生产之上,故青花瓷于明末起出现大量人物主题纹饰。

以此崇祯年间的青花瓷缸为例,就取材自明末喜剧《彩楼记》的「探寒窑」一段。故事背景是宋朝,讲述宰相刘懋之女月娥于彩楼抛球招婿,选中寒儒吕蒙正,惟刘懋厌男方穷苦,逼女退亲。


月娥不从父命,被逐出相府,与蒙正苦居寒窑。蒙正后来发奋读书,成功取考功名,大团圆结局。此青花缸所绘的,乃是刘夫人思女心切,遣二仆探寒窑为女送衣,劝女归家的场景。画中刘府二仆跪地苦劝,惟月娥立于窑前不为所动,刻画了她与蒙正长厢厮守的决心。

编按:中国嘉德56期拍卖会,曾释出一件「明崇祯青花彩楼记之拾柴人物故事笔筒」 (下图),所绘故事情节与此缸有连续关系,可资比较对读。


明崇祯 青花彩楼记之拾柴人物故事笔筒

中国嘉德56期拍卖会




Lot 3634
明崇祯 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图大笔筒
高度:21.8 cm
题识:抱璞荆庭愁刖足,遗珠沧海叹奈何
估价:RMB 50,000 - 80,000


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不但令青花瓷多见人物纹饰,更直接影响到纹饰本身的选材。

此笔筒腹部通景绘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图。画中和氏倚石独坐,侧身陈表于楚文王,华盖高覆,文王虽有侍从车马跟随,但虚心纳下,显士人风骨。

「抱璞刖足」典出《韩非子·和氏》,背景为春秋时期,讲述楚人卞和献璞玉于厉王,玉工说「石也」。厉王以和为诳,断其左足。武王时复献之,又以为石,断其右足。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泣于楚山之下,泪尽继之以血。文王乃使玉工剖其璞,方得美玉。


明末社会阶层距离所以拉近,除了因为商人、市民地位和财力提升,也因为科举入仕的渠道空间收窄。文人为国家效力的唯一途径阻断,抱负不得施展,有望一日能为伯乐所识,而「抱璞刖足」的故事正好投射了此等渴望。

此文气十足的笔筒,同时也带着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特色。

中国很早就有饰以诗文的陶瓷,但一般不会同时绘以图画。直至明末清初,诗画结合的先河于青花瓷开初。好像此笔筒上写的「抱璞荆庭愁刖足,遗珠沧海叹奈何」,就有着清楚的点题作用。




Lot 3635
明崇祯 青花访贤图大笔筒

直径:20.3 cm

估价:RMB 300,000 - 500,000


明代万历后期官窑逐渐停烧,大量优秀的窑工涌入景德镇民窑,令民窑生产技术急速提升。大量明存世器物之中,不乏远超嘉、万官窑之精细之作,这类作品常在明末文献中称之为「上品细料器」。


此外,晚明文人阶层亦介入手工业的生产,促使各类制品步入兴盛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烧造亦然如此,使得瓷器装饰从绘画技法、题材、主旨等方面增添文人意趣,包括上文提及、文人希冀乱世中被赏识的愿望也在瓷绘中映射出来。


此笔筒即为一例,器形端庄,体量较大,青花发色上佳,为崇祯时期同类器的佼佼者,颇为贴合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所说之「上品细料器」特征。



腹部青花通景绘访贤图,画面江水之畔,一头戴展脚襆头的仕者和与一儒士相对而立,呈作揖互拜状。二人身后簇拥一群介胄之士,执刀而立,威武可量。仕者神态谦恭,眉宇间可见追慕高士,敬重情操之意。构图严谨,画意浓郁,文气斐然,堪称崇祯丹青妙品。

此笔筒另有两处带着时代特征的美学风格。
一、通体以暗刻兼青花为饰,口沿及胫部暗刻卷草纹及海水纹一周。这种暗刻装饰手法流行于崇祯时期,相信是为了弱化瓷器工艺性装饰效果,从而突出纹饰主题。
二、今日,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笔筒就是直筒形的。其实晚明时期笔筒会是喇叭口束腰形,直到康熙中期才定型为直筒。此件笔筒直口微撇,筒腹微束,可说是器形过渡时期的印证。




Lot 3638
明末清初 青花蟾宫折桂人物故事图花觚
高度:41.5 cm
来源:托马斯(Thomax)旧藏
著录:
《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Arabian Museo,赫尔辛基,1994年,图72
《雄奇昳丽 - 2017年度佳趣雅集会员珍藏特展》,梁晓新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62-63页,图13
估价:RMB 180,000 - 280,000


体量硕大,器形端庄挺拔,青花发色上佳,另一件符合「上品细料器」的青花瓷器。

外壁以青花为饰,分绘三层。颈部绘以蟾宫折桂图,三位儒士腾云驾雾而来,作揖拜状,背景高阁庑殿隐约可见。半开光式蟾宫之中,嫦娥身姿绰约,持桂而待。

腹部与胫部以勾线平涂之法分绘缠枝灵芝纹及倒垂蕉叶纹,纹饰勾勒精细,渲染规矩,彰显了明末清初瓷器精细的绘画风格。

科举考试定于秋季,恰逢桂花盛开之期,故以「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自唐以来用之,后以月中有桂谓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或改「月」为「蟾」,以登科喻为登蟾宫。

蟾宫折桂图是明末清初典型和常见的瓷绘题材,常见有青花和青花五彩作品流传于世。此类纹样的流行旨在鼓励读书人积极入世,考取功名,乃时人心态之反映。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变革,是逐步借用水墨画的皴法来绘山石,带出远近疏密之立体效果。此种分水画法和皴法后来在康熙时期达至高峰,突破传统平涂,使青花色缤纷多姿,获誉为「五彩青花」。

此件青花瓷称为花觚,器形源自古代青铜酒器「觚」,由于瓷觚用于插花摆设,故称「花觚」。

明末花觚为撇口、长直身,正如此品一样。后来大概至康熙时期,渐渐改变成大撇口、 长颈、圆鼓腹、胫外撇的模样,就好像下面的康熙朝花觚一样。

是故,此两件青花瓷可说就是明末清初花觚器形变迁之印证。


本花觚著录于《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上图)及《雄奇昳丽 - 2017年度佳趣雅集会员珍藏特展》(下图)



Lot 3576
清康熙 青花元稹爱菊、春夜宴桃李园人物故事图花觚 
「大明成化年制」款

高度:45.3 cm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此花觚喇叭形口、直颈鼓腹、胫部外撇、下承二层台式圈足,器形已经和凤尾尊相当接近。承上文所言,正是瓷制花觚发展到康熙朝的变化。

器身上的青花纹饰使用了三段式装饰手法,构图严谨,主次分明,人物自然,青花呈色丰富,文气斐然,为熙朝青花收藏上乘之选。

颈部通景绘「春夜宴桃李园」人物故事图,院墙内古木参天,山石嵯峨,红灯高悬枝头,灯下众学士围坐方桌畅饮叙怀,二侍童一旁侍候。画面一隅所书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文,和上文崇祯朝「抱璞刖足」图笔筒上的诗句一样,起了重要的点题之效。

《春夜宴桃李园序》,又名《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诗仙」李白所著的宴集序。序文创作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后,李白当时前赴安陆,与众堂弟夜宴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



序文讲述李白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此花觚所绘画面正正生动的反映了原文「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之游戏规则,颇为生动。

此外,序文风格也慷慨激昂的传达了李白的人生态度 -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腹部以折枝桃花为饰,与颈部画面相呼应。胫部则通景绘「元稹赏菊图」,画面中元稹坐于梧桐树下,待酒赏菊,神情惬意,一旁以其诗文《菊花》点题。



在传统人物赏菊瓷绘题材中,人们惯常将之归属于「渊明爱菊」故事,殊不知爱菊并非渊明专属,本品所绘即为实例。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大诗人,着有《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三十多首,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并称「元白」。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人偏爱。元稹如是,其《菊花》诗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同时也咏赞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Lot 3637
清康熙 青花木兰秋狝人物故事图大将军罐

高度:58 cm

估价:RMB 30,000 - 50,000


上文青花瓷所绘的人物图案,不是源自历史故事,就是取材戏曲小说。此件将军罐则与别不同,所绘纹饰俨然就是康熙朝的「当代」题材。

山峦叠嶂,旗幡招摇,王宫贵胄,策马长驱,飞禽走兽,四散奔走,狩猎场面壮观,主题正是「木兰秋狝」。

清朝以骑射开国,武夺天下。自康熙朝起,清宫常在北京以北四百余公里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大规模围猎,是为「木兰秋狝」。「木兰」是满语,意「哨鹿」,乃围猎之法;「狝」指秋季打猎,《尔雅.释天》有曰:「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实际上,木兰秋狝不止是一场打猎,更是规模庞大的练军行动,亦是帝王检阅精锐部队、保持满族崇武本色之艰苦操练。此康熙朝的将军罐绘「木兰秋狝」,政治宣传意味甚浓。


「将军罐」因为有着如此威武的名字,来由经常被认为与古代武将或重大战事有关。

学者考究,将军罐大概于明朝嘉靖时期出现。据说最初是寺庙用的骨灰罐,后来造型变得更为高大挺拔,匠人绘上各种釉色图案,令之变成大受欢迎的瓷器款式,用途上亦变作了陈设器。

有指所以称为「将军罐」,乃因盖顶球珠高耸,似古时将军所戴头盔。




Lot 3628
清顺治 青花五彩三国演义之铜雀台比武人物故事图大碗

直径:35.2 cm

来源:法国将军夏尔·库赞·蒙托邦(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旧藏

估价:RMB 50,000 - 80,000


青花为瓷器大宗,与其他釉色碰撞后生出许多精彩品种,好像是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以及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是指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慢着,怎么听上去和斗彩一样?

确实,青花五彩和斗彩俱是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工艺,分野在于青花绘画的地方。青花五彩中,青花和其他釉上彩的用途是相同的;斗彩之中,青花是用来描绘图案轮廓,再以釉上彩填色。

简单来说,要是我们把青花五彩和斗彩的釉上彩都抹走,前者留下的青花会是不完整图案,可能是山石,可能是人物衣服。至于后者,则会留下所有纹饰的完整轮廓边线。


顺治「玉堂佳器」款者,多为青花大盘,尤以麒麟芭蕉为多见。如此大碗般以五彩装饰,绘通景人物故事图,则尤为珍罕。

大碗上绘图案乃是《三国演义》铜雀台比武一段。话说曹操击败袁绍后,于后者根据地邺城筑铜雀台,设宴比武。画中凭高而坐的是曹孟德本人,众将在下面拉弓比箭,正在争夺曹丞相拿出来作奖品的锦袍。

顺带一提,名满天下的「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罐」,其实就是青花五彩。明朝并无釉上蓝彩,蓝色必为青花,故称五彩即可。及至清初,釉上蓝彩出现,逐渐取代釉下青花在五彩中的角色。

此碗为蒙托邦(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1796-1878)旧藏。这位法国军事家兼政治家,屡次参与及领导法国对外侵略战争。1859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任命他为对华远征军总司令,令之率领7,000法军远征中国,次年10月攻占北京。

据考究,蒙托邦参与掠夺圆明园,回国后将其中的珍宝献了拿破仑三世,其中不少文物如今仍然保存于枫丹白露宫之中。

拿破仑三世任命蒙托邦(图)为对华远征军总司令




Lot 3838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西厢记之堂前巧辩人物故事诗文大盘

直径:33.2 cm

题识: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来源:

  • S. Marchant & Son 旧藏
  • 朱丽雅及约翰·柯蒂斯(Julia & John Courtis)旧藏
  • 纽约佳士得,2015年3月10日「奔放奇逸:朱丽雅及约翰·柯蒂斯珍藏十七世纪中国瓷器」专场拍卖3589号
著录:《Decoraive Schemes for New Markets: The Origins and Use of Narrative Themes on17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朱丽雅·柯蒂斯,伦敦,1997 年,第 23 页,图 10
参阅:《绣像西厢时艺》,清钱书撰,康熙四十二年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釉里红始创于元朝,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釉下彩,烧造非常不易。即使是五百年后的满清盛世,呈色失败而成灰黑的釉里红器亦不罕见。可想而知,青花釉里红发色若如此康熙朝大盘一般,乃是相当不易。

盘心绘《西厢记》之「堂前巧辩」故事。画中红娘俯身跪于老夫人面前,不怯不惧,据理力争。翠幕深庭,老夫人持杖坐于屏风前,意欲指责,面露愠色,身后侍从恃势凌人,画面一隅配以青花题识点题。

整画构图严整,厅堂高广,勾栏严整,人物比例适中,为典型康熙早期作品。


《绣像西厢时艺》,清钱书撰,康熙四十二年


《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讲述书生张生和崔相国之女崔莺莺挣脱封建桎梏,追求纯真爱情的故事。


本品所绘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拷红」一节,讲述崔母得悉莺莺与张生私自相会,唤侍女红娘于面前拷问,责怪她玷辱相府名声。红娘据理力争,言道此事都是夫赖婚所致,最终崔夫人无奈只好应下婚事。


清早期流行以《西厢记》为瓷器装饰题材。此大盘与同类题材盘类器物相比,不仅尺寸较大,主题纹饰铺满盘心,且装饰新颖,将极难烧制的釉里红一色引入其中,红蓝搭配相得益彰,起到了丰富画面,渲染气氛作用,可谓匠心独具。


柯蒂斯伉俪


来源方面,此盘可靠可信。首先为英伦百年古董老号Marchant(马钱特)所有,后来成为柯蒂斯伉俪(Julia & John Courtis)雅藏。

柯蒂斯伉俪为美国名藏家,为维珍尼亚艺术博物馆董事会成员,对艺术审美要求极高,所藏以明末清初青花瓷器为主。女方亦曾为纽约华美协进会策划英国名藏家巴特勒(Butler)家族十七世纪瓷器展。



Lot 3626
清康熙 五彩折桂图将军罐一对

高度:34.5 cm

来源:香港鲁氏父子(P. C. Lu&Sons)旧藏

估价:RMB 50,000 - 80,000


瓷绘五彩,始于元代,至明朝中、晚期已见完备。至大清康熙盛世,五彩工艺更上一层楼,一扫前朝只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画风,以绚丽的色彩、精湛的绘画,丰富的品类,与当时有名的青花瓷一争朝夕。

此对将军罐正是一例,造型雄浑饱满,成对流传,画面主次分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神情态貌、衣褶折迭错落之处尤见功力,不失为典型康熙五彩佳作。

将军罐通体以五彩为饰,颈部绘佛教八宝纹饰,腹部通景绘折桂图,屏风堂案前,红衣官员手持桂花,意欲赐桂枝,蓝衣髯客与身旁妇人作跪拜之状,举手投足之间喜气盈盈,身后侍从相视而笑。



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诗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桂折」即「折桂」。晋人郄诜以贤良对策中上第,自喻为「桂林之一枝」,后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

折桂图这类比喻状元高中的主题,对历代读者人而言俱是梦想,康熙一朝自然也不例外。

此对康熙五彩将军罐为香港鲁氏父子旧藏。鲁氏父子有限公司,香港艺术品商会成员,1976年成立,主要经营玉器、瓷器、象牙制品,至今已传至家族第四代。90年代初,大英博物馆就曾经从鲁氏父子有限公司购买过数件中国艺术品。




Lot 3653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大缸

直径:64 cm

估价:RMB 50,000 - 8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之旅暂时完结。不过看到此青花云龙纹大缸,笔者决定额外「+1」,最后谈谈这件乾隆青花瓷。

此缸唇口,束颈,弧腹及底内收,内挖式圈足,体量硕大,气势颇为恢宏。颈部青花留白连珠纹一周,腹部绘赶珠龙纹。画面中四条立龙硕首虬身,须发上昂,五趾怒张,于云朵云间呈愤怒夺珠状。

整体描绘细腻,须发鳞片纤毫毕现,毫发不爽,青花晕染不漫不溢,层次清晰,龙首刻画处尤见功力,以青花浓淡色阶及点染技法突显出龙首肌理的明暗变化,极具立体效果,彰显乾隆御窑高超的制瓷水准。胫部绘以江崖海水纹,具有惊涛骇浪中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坤宁宫萨满神厨


乾隆时期,御窑制瓷工艺达到历史的顶峰,特殊品种更称一代之奇,如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足见后世对乾隆瓷器的高度赞誉。


本品无论器型,还是画工,皆折射出盛世气象下皇家追求恢宏华丽的气度。北京故宫坤宁宫萨满神厨置有两件乾隆青花游龙戏珠纹大缸,与本品造型及绘画题材较为相似,同时故宫所藏龙缸肩部两侧亦留有与本品相似之圆孔,为烧造前所置,目的或为搬运和运输方便而为之。


另外,从乾隆三年(1738年)命宫廷画家所绘《陶冶图册》「圆琢洋采」一图中,可以看到与本品颇为类似之青花龙缸,足见此类龙缸在同期御窑瓷器中的地位。


坤宁宫属紫禁城内廷,为明清两代皇后居所,从坤宁宫所置同类型龙缸,推测此缸曾经亦或同样置放于清代帝后居所等重要位置,其品级之高堪称同期作品佼佼者,颇值珍视。


《陶冶图册》「圆琢洋采」局部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