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见初心——著名画家李秀峰作品赏析

日期:2021-03-27 10:01:19 来源:卓克艺术网

名家 >翰墨见初心——著名画家李秀峰作品赏析

图片22

李秀峰,1948年1月出生,河北省泊头市人,甘肃国画院院长(法人),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舘舘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員。
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专职副主席廿余载,多年担任甘肃省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美协第五次美代会代表,受邀担职国内外数十家美术团体领导机构。
美术作品先后廿一次入选(或应邀)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并在其中获二等奖一次,优秀奖三次。先后两届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设置颁发的省级最高奖“敦煌文艺奖”以及多次重要奖项。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专业人才研究会评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2005年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授于“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17年2月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授于“世界非遗大会终身成就奖”。

图片23

《清晨我来到美丽的牧场》

耕耘者的足迹与情杯
李秀峰的中国画人物新作
作者:徐恩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我认为中国画的临摹与写生即是中国画学中的读书与行路的关系。
李秀峰是勤奋的,也是洒脱的,更是诗意的,这一切,我们在她的作品中可以充分的感受到。
李秀峰的人物画,不论创作,还是小品,都漾溢着饱满的激情,都焕发着新生活的活力,都体现着一种充实之美。

图片24

《天界梵音》

可以说,她的作品始终未脱离现实生活,而且,她总是在现实生活中撷取日常生活的平凡诗意;当这一切都转换为形式、笔墨、语言与美感时,便折射出画家的情怀——热爱生活、讴歌生命。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李秀峰作品中不变的主题是——西部高原的藏民风情,画家通过母爱的视角,去赞美生命的可爱与顽强,去表现藏民诗意的性格与本色,为此,她无数次深入藏区,了解藏民,成为她们的朋友,所以,她笔下的藏民形象,是生动的,是有血有肉的,是极富有个性的;因为,李秀峰太熟悉她们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李秀峰那里是了然于心的,那形神兼备的形象,在李秀峰来说是呼之欲出的。

图片25

《春归图》

作为写意中国画,李秀峰严格着分寸感,她不过于夸张的变形,也不盲目风格化,而是强调在写实的前提下,删繁就简,适应调整,使作品在简炼中见出丰富、单纯中见出娴熟、平凡中见出诗性;画家笔下的老人、青年、阿妈、少女、儿童等,都在符合视觉规律中,被表现的形神俱足、意趣盎然;由于,画家熟知对象,更注重情感的传达,所以,在寥寥数笔中,在干湿浓淡的变化与演绎中,使笔墨情感化,承载着生命内容的丰富,在挥洒中,即体现藏民生活风情的欢乐,洒脱与阳刚气息,又体现出水墨画的独特美感与意趣。

图片26

《花季》68×68cm

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耕耘者,一位独立思考的成熟画家,李秀峰不放弃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生活,对她来说,乃是丰厚的精神资源和有力的精神支持;在风云际会的当代,李秀峰以“笔墨当随时代”为宗旨,砥励自己,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现实的生活,生命的多彩,是她艺术表现永恒的主题,惟其如此,她才能始终保持不衰的激情,保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才能不断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图片27

《尕海草原晨》68×68cm

感悟与表现——读李秀峰国画艺术
作者:沙井石

无常世间,流转变迁,总有一些道不明说不清之理,是美是丑,因识而生,因识所见,各守其隅,所见偏异可谓自然。惟一点可鉴、识性有别,对于大千世界的感悟却是千差万别的。因时而动,随情即生便成了认识。于是乎业显于迹,绘画也就成了感悟的物化反映,并留存着意味的形式,成了人表现精神的家园。

图片28

《雪原》

 作为浸淫于中国画笔墨王国的李秀峰来说,作品自然而然就是她灵魂的闪现,精神的归宿,理想的净土。面对其艺术作品尚需要直觉、更需要潜心人里的分析。由此,我以沉静的心韵得出如下观感。
真朴的天性造就了真朴的艺术作品,这是李秀峰人与画留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女性的温情孕育着生命延续的伟大普遍性,使母爱在艺术本体中焕发出细腻入微的笔情墨趣,并有了人类永恒性意义。

图片29

《苹果熟了》

同时又将西部风情的主题生发出动人的色彩——爱是无限的。她的画像是一种暗示,或是象征;在这北方的冻土上龟裂的不再是三角纹的世界,而是春水融化的圆润珠玉,更像是冰川下天冷地寒塑造的冰塔悬语。这一切均暗伏着主体对客体的顿悟和渐悟。

图片30

《高原野花香》68×68cm

不难窥见作者有轻度的遁世情绪游离于仕隐两域,心累神伤时便借古抒今,久久希冀于古人的生态里,去营造一己认为的闲适恬淡,幽远安逸。面对喧闹的都市生活,隔世的情怀总会成为苦闷的良药——静心寂灭的幽居。这不能不说其艺术精神的点、线、面是在交织的网络中进华萌生,交互为用,替代有序,于无限中求有限,在常规里育独特,于随意中见心性。

图片31

进而,我们便从她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里发现一段豪情激荡,也可从一个女性的柔情之反面寻找到生命共性的特征;那种“神望”之态的马,步履沉重的牛,任重而道远的骆驼之态都一一编配着凝重的乐章,悠悠岁月的时空消散,以及仰天长啸,而征程漫漫无期的无奈和感伤。这“当代孤寂感”已使她的作品具了淡淡的忧伤和清悠的冥思,但她却没有忿怨,因为这一切就是自然。从总体看,她的作品趋向于朴素平和,是一瞬所见,是一段故事,或是一帘幽梦。总之,她的情结具有特殊的真朴气和轻松感。

图片32

面对西部的自然生态,宽广的地域,蜿蜒的山脉,高原的苍凉以及四季的分明并没有使李秀峰走向一种趋同势态,因为其个性的不同,情怀的差异使她走向了中性气息的表现中,不画苍寒严酷,更无狂妄之举,却微有恣肆之意,并能幽寂、凝重、静谧、恬适。

图片33

在她的作品里似乎不再关心那些可怕的当代观念——哲学累疣,而是直导心源,纯乎自然,她的画就是她的宠儿,她把无数的话语全用单纯的方式倾注于画面,使模糊的思绪浑化成真,逼向真切;于憨态中产生怜爱,在清散之气中始见心性,并将真意弥漫于笔墨之间,一任神游在乡间原野,又在笔墨形式中去其修饰,于空旷中取法“质朴无文”,颇见男士风范,这正体现出她军旅生涯的影子和磨砺锻制的本性色彩。

图片34

对于艺术本体的鉴赏,历来总是借用文字语言,这将必然走向一种说法,而有说法也就有了偏见和导引,这是我所不愿企望的结果。就世上一切“诸形无常”、“诸法无我”而言已将其说的透彻不过,我只能就直觉感受进入形式语言的分析,尽量使其说法贴近作者心象。就李秀峰艺术语言的整合性特殊来看,她的水墨画基本是取法明清以来所形成的笔墨语言,而工笔重彩画的来源有宋人的蕴藉,西方造型法则的准确,以及敦煌壁画的流动感,其色彩处理乃是当代中国画历程中共识所在。

图片35

在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中闪动的是汉唐文化的精神,语言更趋简约、冷隽、清润。尤其是儿童题材作品富于感受,风涵真纯,是世俗情感得以升华,也是最具个性特征的表现。除此外藏族风情类的作品,包容量大是其占主导地位的作品,就内质而言仍不失整合性特色。其作品神韵在梦牵魂系中走向静谧恬适之中,并能感而通之,使民族分界性消融于中华民族大家族。而藏族题材只是一种载体,它负载着李秀峰艺术的追求和女性的伟大情怀。在这心静如月的空间里,儒、释、道思想的渗透是那般自然,无始无终于其作品的点、线、面中,这种修养是积年累月的结果,是人情练达的必然,是物我交汇“澄怀味像”的结果,也恰是文化素养的最真实回报。

图片36

在水墨与色彩的合璧实验中,无数先哲历经一个世纪几乎耗尽心神,论争不休,洋中古今,各持己见,终以时代之发展,文化之进程而告明确。就其李秀峰艺术的探索自然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与时代同步的前提下构筑着自己的梦想,并成真于她的作品之中;无论用色的多寡,还是用墨的浓淡,均以主色调和情感色兼而用之,达到了变化统一的结果。尤其在没骨画法中兼用水彩画色彩丰富的手法,使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然而前进的路上总有泥泞和曲折,她的追求仍在进行,并于水墨语言里注入极大的心血,步步向美妙的化境逼去,步步向“物我两忘”的境界走去。她在自我的超越中求得了再生和发展,求得了自己的应有位置,从心灵中找回了自己的本来,这是难得的。

图片37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追求只要洒过汗水就必然有收获,只是收获的多少有别。李秀峰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寂寞之路,她的足迹踏遍了西部的山山水水,并用心灵去观照自然,来领略西部风土民情,文化积淀,以及人世风云变化,去铸就艺术殿堂的基石。她将所思所见转化为艺术形象,使客观形质为我所用,终将在走着“得意忘形”的意笔之路,回归着心韵的真挚;铺张着心里的资粮和丰收的喜悦,进而完善着人与画的品格,这是可贵的。

图片38


图片39

《花山秋歌》

图片40

《草原上的格桑花》136×68cm

图片41

《泉水叮咚》

图片42

《蕃吉玉疆郎木寺》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