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秋拍丨庞元济旧藏紫泥苍髯腴叟松杯——巨匠陈鸣远与词坛巨擘陈维崧的友谊之杯

日期:2023-02-27 09:17:25 来源:西泠印社拍卖

拍卖 >2022西泠秋拍丨庞元济旧藏紫泥苍髯腴叟松杯——巨匠陈鸣远与词坛巨擘陈维崧的友谊之杯

鸣远盛名远 陈生今绝伦


翻开五百年宜兴紫砂发展史,众多陶人中光芒最为璀璨、艺术成就最高者,康熙陈鸣远可谓当之无愧!近年诸多有关鸣远的文献被逐步发掘,使后人对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赞叹。


陈远(1648-1734),字鸣远,别号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敦本堂)陈氏宗谱》载鸣远曾是就学于国子监的太学生,亦即具有日后补官的学历条件。因此鸣远后来虽以塑陶维生,却毋须如其外祖父蒋伯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因为鸣远本身就是士人中的一份子。


陈鸣远与文人的交游十分广泛,从史料查考可知,除了塘栖诗人金张(1643-?)等地方文士,也包括海宁陈、曹、马氏这些仕绅大族,更与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清初词坛第一人陈维崧(1626-1682)这类名士,以及参与编纂《全唐诗》的杨中讷(1649-1719)等庙堂文官交谊匪浅。张燕昌《阳羡陶说》乃谓:“盖鸣远游踪所至,多主名公巨族。”陈鸣远的名气诚如汪文柏(1659-1725)《陶器行・赠鸣远》中“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山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的赞咏,屡屡获得文人争相推介,而鸣远也善用自身艺业,往往藉作品传达订交之仪,旧朋新友又再作诗题赞应和,如此逐步传扬开来,终致壮年时被破格载入地方县志。

1

2022西泠秋拍

清早期·庞元济旧藏

陈鸣远制紫泥苍髯腴叟松杯


款识 :鸣远(印款),远(刻款)

传承 :庞元济旧藏,美国李氏递藏。

镌刻:苍髯腴叟,远。

出版 :1. 《虚斋名陶图录》,庞元济自辑,民国。

2. 《李氏所藏中国明清宜兴紫砂器》(ZISHA: THE PURPLE SAND 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QingDynasty Yixing Ware)P65,2005 年。

3. 《诗酒茶情 : 清代制壶名家遗珍》P183,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6 年。

尺寸:高 4.1cm 口径最宽 8.5cm(杯身);高 2.1cm 最宽处 9cm(底座)

RMB: 2,800,000-3,500,000

2


3

出版物书影

古来技巧能几人


陈鸣远之作光素花器皆擅,尤以仿生塑器最为精彩,也最能展现其清丽工巧的艺术风格,此件以松段为主题的苍髯腴叟松杯正是典范之作。此件灵动古朴的松段杯以紫泥捏塑而成,内壁光滑如松皮内侧,外壁则极尽雕塑之能事,兼用堆泥贴塑与雕琢手法,细细刻画松皮与树疤、虫蛀洞、团团松针,一侧派生出一虬枝,盘旋曲折。而松皮的鳞次、周遭的沟痕、松针的纹路尽皆不同,各异其趣,无一重复。细观可见:松枝断痕处并不着意修琢,仅稍事刮划即现风折雨摧之态;又或顺势刻削,模拟虫洞粗糙的啃噬残迹;近杯底处另塑一圈树疤,周遭修整圆润,模拟树干折枝剥皮后,内层未生藓皮的平滑之状;杯缘如山峦之起伏,杯口更不整圆,恍似还保留着以手拗折、以指摁印的波纹动感。全器将松段的各种生命状态,融于盈握一杯,虽出人手,却胜似自然。无怪能有“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的美誉。松段杯下的红木底座则为后世配制,刻工甚精,以竹、梅作为镂刻主题,恰与主角松段杯呼应成岁寒三友。

4


5


6


验诸鸣远传器,但凡酬酢赠礼之物,器身铭文大抵有馈赠对象的上款,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陈鸣远“饮读壶”,铭文曰:“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 远”,或台北著名藏家典藏的陈鸣远“无垢壶”,铭文曰:“是名无垢,置诸座右,为裴老道兄 鸣远”。但鸣远不愧为兼具文才与巧艺的一代巨匠,他偶而采用隐喻、谐音、双关的文字技巧,将对方名号隐藏于器形、铭语之中。如陈鸣远为东园主人卓子式所制“子式壶”,铭文“子式先生 鸣远”,全壶以松鼠为钮,以卷叶柿子为身,乍看之下只是一件生动的鼠钮柿形壶,事实上,“鼠”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子”,“柿”谐音“式”,松鼠与柿子正好与对象“子式”隐然相合。(相关赏析:鸣于市远,栖之自由——西泠十五周年秋拍呈献陈鸣远传世砂壶)此件苍髯腴叟松段杯的赠礼对象相较之下更为隐晦,却仍符合上述创作模式,笔者几经推敲,认为受赠对象应为清初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是也。


修髯美丰仪 松老自苍虬


陈维崧,江苏宜兴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1604-1656)之子,字其年,号迦陵。清代以降文论家认为其词体兼宋代豪放、婉约两派,作品情词皆胜,骨韵都高,一生词作一千六百多首,自唐以降填词者,未有如陈维崧量多质精者,故在清季有“七百年来第一人”之誉。晚年参与编修《明史》。陈维崧的故乡是盛产佳茗、良器的宜兴,他曾将两把古壶转赠文友高士奇,并为此赋诗《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同时高手时大彬,…世间一艺俱通神。彬也沉郁并老健,沙粗质古肌理匀。…清狂录事偶弃得,一具尚值三千缗。”并慨叹“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赝物非其真。”(见《阳羡名陶录》) 可见他对于紫砂壶的鉴定收藏,知之甚深。

7

陈维崧写信将身怀艺业的陈鸣远介绍给桐乡古香楼主人,著名藏书家汪文柏,汪因此写了《陶器行・赠鸣远》赞咏“陈生陈生今绝伦”。诗中还提到:“我初不识生(陈鸣远),阿髯(陈维崧,吴骞小注:谓陈君其年也)尺素来相通。赠我双巵颇殊状,宛似红梅岭头放。”这段文字含有许多线索:陈维崧长汪文柏卅三岁,汪却以“阿髯”称之,这是因为陈维崧除了词名闻世,还以美髯著称,时称“陈髯”,《明史》总裁官徐乾学(1631-1694)为陈维崧所撰墓志道:“修髯美丰仪。”在清叶衍兰辑摹《清代学者像传》刊有黄小泉绘陈维崧席坐像,身形略显丰腴,一部美髯从两腮间挂下。“美髯公”可谓是陈维崧的个人标记!

8

陈鸣远虽然锋芒早露,但是能在康熙二十五年,年方三十八岁时就被破格载入《宜兴县志》曰﹕“陈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沈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年虽未老,而特为表之。”此事轰传一时,因为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当代乡贤耆宿,都未必能被收入县志,何况是一个未满四十的手艺人!事实上,主持修纂《宜兴县志》的徐喈凤(1622-?,字鸣岐,号竹逸),与陈维崧同为阳羡派重要词人,陈辞世后,徐喈凤为作《十二时‧哭陈其年太史》。据此线索可以推知,陈鸣远得以录入县志,背后当有陈维崧的推荐之功,无怪乎,徐喈凤还特别加了一段“年虽未老,而特为表之”箇中私谊,不言而喻。


汪文柏早年为附贡生,历官东城兵马司正指挥,他在《陶器行・赠鸣远》记:“赠我双巵颇殊状,宛似红梅岭头放。”巵即酒杯,可知陈鸣远以梅段酒杯作为与这位文名在外的武官当作见面礼,那么该送介绍人陈维崧什么题材的紫砂雅翫呢?至此,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此松即为山顶崧 此髯当谓美髯翁


自来松竹梅是为岁寒三友,象征文人之间不畏风霜的情谊,而“松”恰与陈维崧名字里的“崧”字相谐,既有梅段杯,当有松段杯!此件松段杯铭文“苍髯腴叟”中的“髯”字,对应的正是陈维崧“陈髯”的外号。铭文中的“苍”、“腴“、“叟”意在描述陈维崧的身形气质与年龄。陈鸣远与陈维崧年纪相差二十二岁,两人可谓忘年之交,陈维崧过世之时,鸣远年方三十四,以鸣远视角来看,陈维崧的确称得上是苍髯老叟了。

9


10


11

张燕昌《阳羡陶说》:“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独赏其款字,有晋唐风格。”鸣远传器的考察历来着力于铭文与刻款。此件松段杯的”远“字,与上海博物馆藏鸣远款“饮读壶”拓本、南京博物院藏鸣远款“东陵瓜壶”拓本、南通博物苑藏鸣远款“戬谷堂黄砂撇口供碗”、“戬谷堂白砂撇口供碗”笔迹一致,刻工亦同。而此件松段杯的鸣远印款则与苏州博物院藏陈鸣远款“清德壶”同款。准此,此件松段杯是鸣远真迹当无庸置疑矣。

12

西泠拍品鸣远款苍髯腴叟松杯印款

13

苏州博物院藏陈鸣远款“清德壶”及拓本

14

1.西泠拍品鸣远款〈苍髯腴叟松段杯〉

2.南通博物苑藏鸣远款〈戬谷堂黄砂撇口供碗〉

3.南通博物苑藏鸣远款〈戬谷堂白砂撇口供碗〉

4.私人收藏陈远款〈学诚斋竹节笔筒〉

5.上海博物馆藏鸣远款〈饮读壶〉拓本

6.南京博物院藏鸣远款〈东陵瓜壶〉拓本

7.私人收藏鸣远款〈和正瓜壶〉拓本

8.私人收藏鸣远款〈无垢壶〉拓本


烽火漫连天 名器择其主

15

民初实业家兼收藏大家庞元济(1864-1949)别号“虚斋“,以其书画收藏著称于世。庞元济每遇古代名迹便不惜重资收购,故藏品丰富,遍及各代。自亦善画,故“书画之来,虽杂揉纷纭,真假歧出”,仍能“一见而决其是非“,故藏品既丰且精,集为《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两册行世。庞元济的紫砂收藏亦仿此编成《虚斋名陶图录》,此件陈鸣远制紫泥苍髯腴叟松杯便收录其中,并附拓本。

16

庞元济曾在其遗嘱提到其毕生藏品曾分置于南浔、苏州、上海三地,抗战爆发后,浔、苏沦陷,庞元济两处的收藏十去七八。一位国军李姓空军上校在山东与日军作战时曾占领一处货仓,里面发现一批被日军充公的中国文物,有部分后来便归李上校所有,其中包括多持鸣远款砂壶与文玩杂件,连同本次拍品鸣远款松段杯在内,不少皆能于《虚斋名陶图录》找到对应,可知李上校偶然接收的文物正含原虚斋所藏精品。李上校的收藏身后遗赠子孙,于2005年面世,由海外艺廊集结成拍卖收藏专册《Zisha: The Purple Sand of China – 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Yixing Ware》。此件松段杯,便乘着作者命意,凭借有如千年老松的坚韧,安然度过了战火连天的岁月,一路传承至今。


文/黄健亮

17

黄健亮,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评审委员、江苏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学院紫砂艺术高级研修班特聘讲师、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特聘研究员、中华文物学会监事、《唐人工艺》《紫玉金砂》总编辑。


编辑: 云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855113454、18655196869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