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中,相伴一甲子
重圆花烛之时,平伯亲书长诗
“酒中一曲凤将雏,孙曾同庆嘉辰又”
众友生齐唱和,共咏俞家盛事
自书15帧、谢国桢手录初稿、诸家题跋
2023西泠春拍
隆重呈献
七十年代后中国文坛交游最为完整的重要手迹
《重圆花烛歌》重要稿本及题咏二卷
2023西泠春拍
俞平伯(1900~1990)作,叶圣陶、张伯驹、夏承焘、谢国桢、施蛰存等唱和《重圆花烛歌》重要稿本及题咏二卷
文稿十五页、手卷二卷
出版 :1. 香港《书谱》(双月刊)P6图版,1979年8月第4期。2.《颖南选集》图版页,周颖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 《重圆花烛歌》单行本,周颖南编,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1989年。刊载 :4. 《新文学史料》P7-8,1990年第4期,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5. 《新民晚报》第六版,1990年1月4日。6. 《文学报》第458期,1990年1月4日。著录 :7. 《颖南选集》P127-129,周颖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 《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9. 《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 《周颖南与中华文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年。11. 《南国萍踪》,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12. 《俞平伯全集》第一、九、十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13. 《古槐树下的俞平伯》P1-11,孙玉蓉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4. 《俞平伯年谱 1900-1990》P407,孙玉蓉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5. 《俞平伯的后半生》P175-187,王湜华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16. 《暮年上娱 叶圣陶俞平伯通信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7. 《淡墨痕》,岳麓书社,2005年。18. 《周颖南文库》卷四、十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9. 《俞平伯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 《中国文学史数据全编》现代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21. 《旧时月色 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22. 《夏承焘年谱》P254-255,李剑亮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23. 《冯其庸文集 第5卷 剪烛集》P151-152,冯其庸著,青岛出版社,2012年。24. 《顾廷龙全集 文集卷 下》P869,顾廷龙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25.《书信中的颖南评说》,黄河出版社,2015年。26.《俞平伯的后半生》,商务印书馆,2016年。诗文著录 :27. 《俞平伯学术精华选》,俞伯平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年。28. 《俞平伯研究资料》,孙玉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29. 《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0. 《俞平伯诗全编》P519-522,俞平伯著,乐齐、孙玉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1. 《俞平伯》,俞平伯著,乐齐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32. 《秋韵诗词选》P26-28,中国社会科学院秋韵诗社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979年,香港《书谱》首次出版了本作《重圆花烛歌》
《颖南选集》图版页
1989年,新加坡出版《重圆花烛歌》单行本书影
部分出版物封面
说明:俞平伯弟子周颖南旧藏。唱和卷部分为俞平伯上款,余为周颖南上款。
此为俞平伯《重圆花烛歌》诗稿书法册页15页,长达近七百言。作于1978年,是为纪念结婚六十周年(六十周年自古被称为“重圆花烛”)而作。全诗追忆了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一生历程。是二人爱情和生命旅程的重要印记,亦是俞氏八十年生命轮廓之缩影。
为祝福纪念两人爱情,周颖南集文坛众家唱和,汇成二卷。题跋作者几乎涵盖当时健在的所有老辈文化名人,计23家,如俞平伯、叶圣陶、张伯驹、谢国桢、顾廷龙、夏承焘、施蛰存、冯其庸、周策纵、陈从周、邓云乡、许宝骙、潘受等。可称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交游最为完整的重要手迹。值得注意的是,谢国桢、叶圣陶、张伯驹执笔时均已是垂暮之年。其中俞平伯手书《重圆花烛歌》15帧作于1978年5月,与谢钞本(初稿本)略有区别。据卷中俞氏1980年自题 :“此卷(谢钞本)是初稿,呈其后将末联改为‘即教退尽江郎笔,却扇曾窥月姊妆’,另写奉颖南。”而“另写奉”者即本作。题咏手卷二种集中作于1978至1980年、1987至1991年两个时间段。
1979年诗稿率先在香港《书谱》出版;1989年,为庆祝俞平伯九十大寿,周颖南与俞氏商讨,将本件单行本影印出版,在海外地区广为流传。
《重圆花烛歌》全诗以时间顺序为纲,极具章法,而非单纯地追忆、堆砌六十年往事。结婚六十周年,西方称之为“钻石婚”,中国称之为“重圆花烛”。俞平伯与许宝驯成婚于1917年(丁巳),到1977年(丁巳)正是一轮甲子,俞氏遂酝酿创作了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以作纪念。诗中缅怀追忆了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生活道路,讴歌咏叹了夫妻之间忠贞不渝、诚挚纯真的感情,动人心弦。
许宝驯长俞平伯四岁,杭州人,从小长在北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年过古稀、白首翁媪”,俞、许两人同舟共济、休戚与共。
25.5×22cm×15 858×29cm 798.5×30cm
我想,
人世间最浪漫的事,
莫过于携手相伴一生后
还为你写诗。
1934年,在北京清华园寓所的全家合影
1977年7月,为纪念即将到来的结婚六十周年,俞平伯创作一首七律《偶怀》,并自题“九月十六日值与耐圃婚期还历,俗称重谐花烛,纪之以诗。”在此前后,俞平伯早有酝酿作一长诗,回眸两人爱情历程。
同年农历九月(结婚纪念日当天),俞平伯完成《重圆花烛歌》。全诗近七百言,追忆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相伴一生的历程,是二人爱情和生命旅程的重要印记。
同时,俞平伯向来不愿意写自传,但借《重圆花烛歌》之机缘,俞平伯在诗中回忆了近八十年的往事,可以说此作亦是俞平伯生命轮廓的自述,在他心目中的重点尽显。
一 嬿婉同心六十年 重圆花烛新家乘
俞平伯与许宝驯可谓青梅竹马。
许宝驯是俞平伯生母许之仙娘家的侄女,
较俞平伯年长四岁,她儿时就常到俞平伯家玩耍。
如诗中所写,中间有几年因为父辈工作原因分开,
“还日儿童都长大,三年流水光阴快。”
再见时,他们一起玩“高丽匣子”
宝驯来家里跟俞家两位姐姐学琴,
“无合一去又天涯,北树南云望眼遮。”
“十载悤悤销帝制,者回迎到璧人车。”
二人于1917年在北京结婚,相伴65年。
他们“执手分携又南北”,有过分别,看遍历史变迁,
虽有曲折,但夫妻感情始终诚挚纯真,忠贞不渝。
全诗最后八句,
则是作者对夫人的尊敬与爱慕的直接表达:
“君言老圃秋容瘦,我道金英宜耐久。
酒中一曲凤将雏,孙曾同庆嘉辰又。
晚节平安世运昌,重瞻天阙胜年芳。
即教退尽江郎笔,却扇曾窥月姊妆。”
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结婚六十周年合影
长诗前八句既是全诗总括,又是点题之笔。从重圆花烛的主题入手,而后一转,不仅到前丁巳,而是追溯到更远的出生前的己亥、庚子,从其与许宝驯的青梅竹马讲起。
二人于1917年在北京结婚,相伴65年。
虽有曲折, 但夫妻感情始终诚挚纯真,忠贞不渝。俞老对于新婚时的描写,动人心弦。
在写到与妻青梅竹马的诗句里,俞平伯多次提到新诗集《忆》。年轻时,俞平伯便常作诗记录夫妻爱情。1925年,俞平伯第三部新诗诗集《忆》影印出版。集中共计诗三十六首,皆为情诗。
俞平伯诗集《忆》书影,左侧插图为丰子恺所绘
二 西湖少年初相见 重圆花烛述怀歌
顾颉刚、王伯祥、叶圣陶、章元善、俞平伯等人合影
题咏二卷,是现存关于八九十年代文坛交游最完整、最重要的稿本。几乎集结了当时健在的所有老辈文化名人、学者为俞平伯作跋,共计23家。
俞平伯先后题跋三次记述此稿创作的来龙去脉
其中包含了谢国桢手录《重圆花烛歌》(简称“谢钞本”),与15帧略有区别。据卷中俞氏1980年自题 :“此卷(谢钞本)是初稿,呈其后将末联改为‘即教退尽江郎笔,却扇曾窥月姊妆’,另写奉颖南。”而“另写奉”者即15帧自写本。
谢国桢手录《重圆花烛歌》(简称“谢钞本”)
又据俞平伯1979年10月17日题跋 :“初稿以‘退笔拈来字几行’句结束,颇觉衰飒,改末两句易位,以催妆为却扇,借月姊字面点明中表之谊,与首段相应,于文情章法或稍进欤。去年寄颖南兄此稿时,未曾题款,顷星洲精制成册,得就正于海外诸君,论文之乐,言诗之缘,皆可记也。”
诸题跋为祝贺俞平伯夫妇结婚六十周年、俞平伯九十大寿而作,集中作于1978至1980年、1987至1991年两个时间段。内容或为祝嘏,或为纪念,或为追忆感怀;俞氏内弟许宝骙长跋则可为全诗的详实脚注。值得注意的是,谢国桢、叶圣陶、张伯驹执笔时均已是垂暮之年。
叶圣陶是在晚年目疾加重、写字不便的情况下为长卷作跋,难能可贵,心意更佳。
叶圣陶题跋
叶圣陶在《俞平伯旧体诗钞》作序时写道:“平伯兄还有一首长诗《重圆花烛歌》纪念他结婚60周年,注入了毕生的情感。他数次修改都给我看,嘱我提意见。我也提了一些,有承蒙他采纳的。”
张伯驹题跋
张伯驹《八声甘州》系专为俞诗所作和词,用以歌颂俞、许伉俪情深,未见收入《张伯驹词集》,难能可贵。其中“此日交杯醁醑,对影共重尝。回首洞房夜,犹是新郎。”
呼应了俞老诗作中的夫妻二人新婚时的情景:
“谁家冠服别心裁(余戴红绒缨帽,插金花,衣彩绣袍,盖舅氏意),师友观之皆眩目(时方肄业于北京大学,黄季刚师及同学诸君来贺)。”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顾廷龙、夏承焘(吴无闻代)、陈声聪、施蛰存、冯其庸、黄君坦、杜宣、周策纵、陈从周、邓云乡、许宝骙、苏渊雷、钱定一、潘受、王益知、李宝森、陈秉昌、郭学群、费在山等的题跋。
三 赢得归来梦里游 湖烟湖水曾相识
幼时平伯与祖父俞樾
长诗中不仅将夫妻二人一生相连的种种记于纸上,亦是俞氏八十年生命轮廓之缩影。
一句“赢得归来梦里游,湖烟湖水曾相识(居杭垣城头巷及俞楼数年)。”道尽与西湖的诸多缘分,那段在湖边停留的日子,也让24岁的俞平伯成为唯一见证雷峰塔倒掉的新文学家。
诗中占篇幅最多者为追忆干校一年的经历,竟用了二十二句,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一,足见俞氏对夫人许氏在特殊时期能与之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切感念。
至此稿创作前不久,俞氏才得以“落实政策”,从北京永安南里的二居室一跃而住进了西郊三里河南沙沟的“高干楼”,此时夫妻皆是皓首,家中已是四世同堂,诸喜临门,更具隽永意味。
藏家周颖南是俞平伯的私淑弟子,长居新加坡,改革开放后与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等文艺界耆宿往来极密,藏诸家作品颇丰。
据周颖南《〈题俞平老重圆花烛歌卷子〉书后》,1978年,周在叶圣陶的引荐下结识了俞平伯;同年11月30日,俞寄示之以自作长诗、谢国桢御制笺精钞的《重圆花烛歌》(此本于次年寄还)。周对谢钞本喜爱异常,希望谢氏能为之重书一幅,而彼时谢国桢已年近八旬,小楷长书已无法做到,“平师遂以家藏的这一幅寄来赠我。盛情难却,拜领之余,我乃请平师为我写一段跋,作为交代”。此即周氏收藏谢钞本的经过。
1989年,为庆祝俞平伯九十大寿,
俞平伯与周颖南在北京寓所商量《重圆花烛歌》出版事宜
八十年代末,俞平伯已鳏居数年(许于1982年去世),谢、叶、张、夏、陈、黄等老友亦纷纷作古。周颖南于1989年与俞氏反复磋商出版事宜,并于同年10月赶在俞氏九秩荣庆前编印出《重圆花烛歌》。此举对于晚景孤寂的俞平伯而言,不失为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
同一上款作品
2023西泠春拍
于右任(1879~1964)书,谢稚柳(1910~1997)、潘 受(1911~1999)、杨仁恺(1915~2008)跋 一九四九年书重要纪事诗卷
纸本 手卷(带画心三帧)
1949 年作
著录:1.《情系中华 周颖南传》P101,代琇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
2. 《六州居诗草》P72,祈茗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诗文著录 :3. 《于右任诗词集》P86-91,于右任著,杨博文辑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于右任诗集》P106-108,于右任著,刘永平编,团结出版社,1996年。
5.《于右任诗词曲全集 典藏版》P87-90,于媛主编,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4年。
说明:蒋抱一、周颖南递藏。蒋是于右任在上海大学的弟子,曾供职于国民政府监察院(于任院长),随侍于右任二十余年。周与蒋为福建同乡,1949 年蒋氏南渡印度尼西亚,此后与周交谊日深,情同手足。
谢稚柳、潘受、杨仁恺题跋。
此为于右任1949 年手书自作诗《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十章,约作于 1949 年于氏渡海前夕,是其七十岁前后的极诣之作,可谓是以七十岁最佳之笔写早年最佳之诗,洵可宝贵。
《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原诗作于 1921 年 10 月于右任在西北组织发展陕西靖国军事败之后。此卷作于 1949 年山河易色之际,系藉旧诗词表达新情怀,充分反映了于右任对家国的忧思,意义非同寻常。诗中“山川如故人情改”“满目山河余战垒”“北雁南飞亦自怜”等句正是解放战争后期战事弥漫、人们南渡北归情景的真切反映。
据周颖南著《迎春夜话》,1949 年冬,于右任在香港九龙,把自己所作民治校园纪事诗前十首和后十首,写成一卷草书赠与蒋抱一。其后,蒋氏南渡印度尼西亚,
遂将此卷一同携往,十分珍爱,一刻不离。直至 1960 年代末,以“艺术大众化,颖南性爱艺术”而将此卷转赠周氏。
正如潘受跋中所言 :“右老诗以中年为最佳,书至七十前后为极诣。《民治校园纪事诗》作于一九二一年,此卷则写于一九四九年,正其时也。”
399.5×29.5cm(于右任)105.8×28.5cm(祁茗田) 98.5×33.5cm(杨仁恺) 74.5×32cm(谢稚柳) 48×29.5cm(潘受)
2023西泠春拍
纪念闻一多烈士逝世77周年 暨西南联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