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展 |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香港
日期:2024-07-30 09:56:54 来源:可以艺术公司
展览
>本周新展 |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香港
艺术家周阳明抛弃了那个如乐高模块一样,可拆可组的浅表世界,那么,如何以艺术获得救赎?将自我掷向虚无的解构无法救赎,虚假亢进的竞争也无法救赎,他选择了第三条通往救赎的道路——建构内在的无限性。在清理完浅表的标签后,让欲望与强求的意志都隐没,在消除目标的层层构建之中,将内在频率推至极限,消除与构建在同时发生,遮蔽与真相,也在同时呈现。本次展览的三位艺术家吕岩、吴尚聪和萧文杰,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作品的“物质性”,这并非传统绘画的结果或者艺术史的审美,而是艺术家工作的停止本身的物质性。邵宇轩,2005.8.15 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学院绘画系本科,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展览由鲍栋策划,在画廊主展厅呈现其近年来创作的17件重要作品。郑雪通过用针线来缝补作品,试图模仿对妈妈劳作的记忆,从中她想要揭示的也正是遮蔽在女性日常劳作背后的脆弱与刺痛。但在另一方面劳作也天然的带着一种美感,这也使得她的作品在品相上变得素雅和和谐,而这些所有想指涉的痛感也因此被素净的坯布“拧巴”成了的一颗一颗的疙瘩,它们呈现出一种久经劳作的皮肤质感,散发着米黄色或米白色的呼吸,这似乎也成为了传统家庭关系中女性的一种写照。叶恒贵默默地画了很多物。在2014年至2024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叶恒贵绘画手法的推进和变化,看到形式的逐步精简与高度概括,但不变的是物的主题,是稳定的风格调性与时间的永恒感,以及闪烁在物的缝隙之间光影的微妙节奏。本次展览参展的六位艺术家均使⽤前⽂所述的“类转译”绘画⼯作⽅式进⾏创作,并各异的地体现出“勘误”过程中多样的个⼈标准与话题关注,让作品的呈现没有终点,作为图像的绘画在与观者交互和更⼴泛的社会化讨论中持续延展,同时讨论与思考绘画本体在当代语境下状态和可能性的多种参考。长期工作生活于深圳的艺术家谭荔洁一直试图在创作中厘定自身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以传统蓝晒显影、手工缝纫和定格动态影像制作等颇具手工质感的方式,谭荔洁为都市生活经验重新赋魅。她尤其擅长从细微处展开观察和实践,比如勒杜鹃花的姿态和滂沱大雨的湿度。宏大的历史变迁和滚滚而来的生活洪流经过个人叙事的滤镜,变成举重若轻的诗意表达。本集展览中,叶洲的学生时期的作品《傣族姑娘》和他37年后的最新作品共同展出。前者体现了80年代末中国美术处在突破思想藩篱的大环境,后者展示了艺术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性的探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龙美术馆(西岸馆)策划新展“与时代同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展”,精选近150件作品呈现给公众。展览以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主题为线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巨变:建设新中国”主要选取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美术创作中以建设新中国为主题,反映新时代、新题材的作品;第二部分“回眸:革命的时代”则主要展示了表现革命年代和战争主题的作品,是对过往革命历史的回望。作为2024年第四届“外滩艺术季”的重要部分,展览将呈现威廉·韦格曼一系列与其宠物犬合作的代表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家重要创作媒介的宝丽来20x24大画幅相机也将伴随本次展览首次与上海的观众见面。本展览希望为人们提供一扇了解东南亚当代艺术的窗口,在这里,神话、传统、身份、历史和文化遗产等观念被积极探讨。方阳与马漓澧的创作,虽然都与自然和人类有关,但他们俩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边是朴素,一边是神秘;一位深入生活,一位超越生活。双个展让我们可以同时从不同视角去关照我们与自然、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丁至、冯山、堀奈奈美、刘一妙、栾天明、王韵尧、李美娟继“呼吸”和“气味”系列展览之后,艺术家洪祯佑即将于 GALLERY FUNC 迎来其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触感”。以最为基本的五种感觉官能为出发点,洪祯佑近年来的创作表现出对身体、知觉及潜在生命能量的深入探掘。展览将呈现仝紫云基于传统写实绘画上的新视角,艺术家通过细腻的写实风格和对物体的静默观察,重温油画的历史形象,探索与客体对话中的智性与灵魂。展览将呈现段建伟、贺勋、叶庆、Marius Ghita 这四位艺术家共20余件作品。曾长航个展”不仅是对曾长航多年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时间、记忆与风景主题在视觉与哲学层面上的一次深入探讨。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带领观众一同感受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思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生活的本质意义。许东生的作品坚持以当代绘画作为审视焦点和主要介质,通过个体的视角重构记忆和经验,反思社会历史和文化结构中的问题。在许东生的作品中混杂着记忆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经验与体验的多重关系。劳大伦的开端是劳家辉与Lodtalad重叠意志,那么作为肉身人劳家辉便是这里以外的区域。在过往的日子中,被遮掩的劳家辉也在实践更多的尝试。虽说劳家辉本身也对网络文化十分感兴趣,但他认为自己存在某些身份只是为了匹配某些场景的需要。他作为一个完全的人类,自身情绪、体感、生命流动是尤为重要的。本次展览将发掘这些知觉和情感的流动。把劳家辉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整合其自幼儿时期起发生的美术知觉;把劳大伦放置在劳家辉生命中的其中一个部分,看成一个板块来叙事,探讨人类在完整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在侯逸杰充满活力的艺术探索中,他专注于将提取自当下现实困境的感受和情绪,和中国文化中的历史、传说、寓言和轶事加以结合,并转换为洒逸精准的笔触,从而制造出一个在庙堂、山林和江湖秩序间相互拉扯的张力空间,并且更为复杂地加入了探险的主题。通过对这一空间和其中各式人物行动的呈现,侯逸杰试图探讨人性无法被简化的不稳定状态,个体始终必须在与外部环境的摩擦中为自己进行选择,只倾听内在的声音,摆脱对教条和规训的盲从;艺术家的职责不是对个体选择做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更为细腻客观地为观者呈现其中的复杂性。借由一场对月亮的误读,我们开始寻找一个从更广袤的视角看过往天文学家、当代艺术家及考古学者之间独特的人文契合点。就如同月球影响着大海的潮汐以及多种地表生物的行为一般,无论是艺术家个性、生活趣味、作品面貌还是个人观念,都带着一种节奏和周期性,传递着或多或少的象征和隐喻,甚至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反思。从月海的命名出发,我们试图以浪漫的方式重新审视对海洋与月亮的已有认知。这是一次邀请23位艺术家与我们一起观月并对话的实验,同时也是一场与观众共同参与的卡牌游戏。在此实验场之中,拟人化的海与拟物化的人,共同以全新视角探索并续写对月海的独特观测。展览策划从艺术品保护和修复的学术性视角切入,由包括著名艺术品修复师辛齐亚·帕斯夸里(Cinzia Pasquali)在内的该领域专家共同展开。帕斯夸里以对凡尔赛宫镜厅和卢浮宫阿波罗长廊的修复而著称。两位艺术家分别是来自中国杭州的杨扬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诺亚·德莱达,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刚柔并济兼跨文化地域的视觉Happy Hour,让大家在炎炎夏日,以轻松的心情欣赏仔细的艺术创作,心灵上暂时逃离现实的严酷,激发了我们对艺术多样性和无界限的思考。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