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预告|“书写的艺术/艺术的书写”国际研讨会

日期:2024-10-16 14:56:59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学院

艺校 >研讨会预告|“书写的艺术/艺术的书写”国际研讨会

图片 1


前言

中国的书法传统,从原始时期至今,几乎穷尽了毛笔“书写的艺术”的各种表现。同时,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评论家将书法创作、收藏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对形成“艺术的书写”的美术文献体系积淀了丰厚的成果。以中国艺术传统此般双重性为起点,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德国、伊朗等国家的知名学者,旨在探索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艺术传统如何对待书法的创作和收藏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艺术理论的撰写。


主题

“书写的艺术/艺术的书写”(The Art of Writing / the Writing of Art)


学术召集人

(意)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时间

2024年10月19日


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J101报告厅


主办

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

美术教育学院

艺术与人文学院

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




研讨会日程


嘉宾签到:9:40-10:00


开幕致辞及嘉宾合影:10:00-10:20


“书写的艺术”分会场:10:20-12:00

主持人:吴慧平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主旨发言:

1.《下笔如有神——黄庭坚草书〈老杜浣花溪图引〉》

10:20-10:40

(德)劳悟达(Uta Lauer)(德国汉堡大学)


2.《中伊文化遗产之书法艺术异同比较》

10:40-11:00

(伊)纳思霖(Zahra Dastan)(伊朗艺术学院)


茶歇11:00-11:20


3.《摹搨:中国中古时期古法书的复制技术》

11:20-11:40

李宁(中国书法家协会)


4.《书法的“图形性”与“书写性”试论》

11:40-12:00

 姚宇亮(广州美术学院)


午餐 12:00-14:00


“艺术的书写”分会场:14:00-15:40

主持人:郭伟其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旨发言:

5.《〈艺匠手册〉与写本的艺术:琴尼诺·琴尼尼与泥金写本》

14:00-14:20

(意)李珂(Veronica Ricotta)(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


6.《“箕裘递传”与“文人情致”:清代技法类画谱的功用与特征》

14:20-14:40

王菡薇(同济大学)


茶歇 14:40-15:00


7.《义例:有无与违从——读上海图书馆藏王芑孙批注〈金石三例〉》

15:00-15:20

刘石(清华大学)


8.《神僧“杯度”造像钩沉》

15:20-15:40

梅林(广州美术学院)


圆桌讨论:15:40-17:00

主持人:毕罗  意大利汉学家、中国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教授

评议人:何方耀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州大佛寺学术顾问

嘉宾介绍

图片 2

(德)劳悟达(Uta Lauer


德国汉堡大学亚非欧写本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任教于海德堡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汉堡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领域:中国古典书画、肖像学和元代艺术。发表多篇文章,出版2部专著。


《下笔如有神——黄庭坚草书〈老杜浣花溪图引〉》

公元1088年,黄庭坚作《老杜浣花溪图引》。这首七言诗描绘了一幅用以刻画诗人杜甫的画像,该诗草书书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老杜浣花溪图引》既是一件书法作品,也是一首题画诗。本研究将以“三绝”的概念为起点,对这一颇具复杂性的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图片 3

(伊)纳思霖(Zahra Dastan)


伊朗艺术学院汉学家,高等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博士,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


《中伊文化遗产之书法艺术异同比较》

书法艺术属于所有文化。然而,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地位。书法实际上是书写及其要素之间的独特平衡,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一种有规律的、特殊的平衡。这意味着内容和内容的形式在书法中都是有价值的。书法有一种流动的精神,使它像一首诗、一首音乐或一幅美丽的画一样令人愉悦。这一特点使中国和伊朗的书法代表了这两个文明的文化和身份。在伊朗文化中,书法是用钢笔或任何类型的书法工具写出优美文字的艺术。它是知识、艺术和神秘主义的结合,最终导向灵魂的净化和艺术家的升华。中国书法还具有独特的抽象和绘画特质,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其类似于绘画。事实上,书法是一种主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汲取其他文化养分的艺术,具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和伊朗两国书法艺术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图片 4

李宁


中国书法家协会大型活动处处长,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副研究员。


《摹搨:中国中古时期古法书的复制技术》

摹搨是写本时代对古法书进行复制的技术,迄于晋,流行于南朝至唐代,尤以唐代为最精。自唐以后,摹搨技术被墨拓技术所代替,摹搨开始变得陌生。遗憾的是唐代文献并没有将摹搨技术完整地记载下来,从宋代以后的文献来看,人们对于唐代摹搨的记载也多是带有推测性的论述,甚至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通过历代少有的文献记载与遗留下来的实物进行推论,从技术层面辨析中古时期摹搨的四种复制方式(临、摹、硬黄、响搨),探究“双钩填墨”与“牛毛勾法”以及“硬黄”与“响搨”的不同,由此揭开摹搨神秘的面纱。

图片 5

姚宇亮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本科)、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浙江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出站博士后。曾工作于华侨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日本当代书法史研究。译有《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等。发表论文有《日本入木道秘传书与中古书法文化摭遗》等。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日本书学史研究》。


《书法的“图形性”与“书写性”试论》

不同于西方的以文字附庸于语言的文字学观念。“立象尽意”构成了中国古人对文字的基本认知心理。汉字有着丰富的形态,汉字形体自身也传递着语言无法穷尽的涵义。除了意音文字的属性,造就汉字形体丰富性的最重要因素,毫无疑问是“书写”。从脱离视觉主导、忽视书写性的古文字,到隶、草、行、楷各字体的生成,都在“书写”的作用下完成的。自然的“书写”行为中偶然出现的笔触形态,一旦被人的视觉感知,并形成了社会普遍遵循“规则”、“法式”,“书写”也就完成了向“书法”的转变。“书写”是个体的、自然的、身体主导的、不可分析的;而“书法”则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诉诸视觉、偏重概念和理智。书法涵义的表达机制,使其“书法”有着一定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书写”推动着“书法”的发展,而“书法”又构成了“书写”的基本起点。本文以汉简书法中八分体的形成,和草书笔法的发展为例,尝试对“书写”和“书法”的关系加以说明。

图片 6

(意)李珂(Veronica Ricotta)


锡耶纳外国人大学意大利语史副教授,负责2022年中标的国家利益研究项目(PRIN)“意大利宫廷语言和文本文化大观”与“博伽丘”(Boccaccio)线上词典十日谈部分项目,是“薄伽丘之家的智能博物馆”项目的学术总监。曾与《意大利词典》编辑部、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和秕糠学会合作编纂若干词典,如《早期意大利语词汇》(TLIO)《但丁语言词典》(Vocabolario Dantesco)等。多次参加意大利和国外的学术会议,重点关注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语言史的文献和相关问题,特别是艺术的语言、食物的语言和作家个案语言研究(主要为但丁和薄伽丘)。校注了琴尼诺·琴尼尼(Cennino Cennini)的《艺匠手册》(米兰,2019)和克里斯托佛罗·梅西斯布戈(Cristoforo Messi Sbugo)的《宴会》(佛罗伦萨2023)。


《〈艺匠手册〉与写本的艺术:琴尼诺·琴尼尼与泥金写本》

托斯卡纳画家琴尼诺·琴尼尼《艺匠手册》是最早用意大利语撰写的一部绘画技法论著。此书汇集以乔托为代表的前一代艺术工艺的知识,开启了之后到16世纪对画家身份的认可逐渐转变为“艺术家”的先河。作为工匠的琴尼诺·琴尼尼,他写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立志成为画家的人士。在若干话题的论述中,第157-162章还有关于泥金写本的内容。这些章节讨论了中世纪泥金写本的具体操作技术。本次发言聚焦于琴尼诺·琴尼尼如何对待泥金写本以及《艺匠手册》和其他论及泥金写本的早期美术文献的关系。

图片 7

王菡薇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理事。在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转摘。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5项。


《“箕裘递传”与“文人情致”:清代技法类画谱的功用与特征》

清代画人或基于前代画学旧说,或彼此借鉴,在晚明商业发展和印刷业拓展的背景和基础上,成就了清代技法谱的兴盛。清代技法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不同群体理解和学习中国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清代画家龚贤、费汉源、汪之元、王冶梅所撰著述对清代技法类画谱予以探讨,分析其功用与特征。清代技法谱间不仅有着复杂的传承、借鉴关系,而且在这些看似“程式化”的谱录中,突显了对“一画法”“南宗”等文人画理论和审美的新思考,呈现出文人画美学一以贯之的情致,为民国时期陈师曾、姚华等学者在美学辨争中“文人画之价值”理论的系统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

图片 8

刘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古代文学经典文本分析与研究”首席专家。


《义例:有无与违从——读<金石三例>及王芑孙批注》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碑帖是一类重要的书法文献,但书法界既不太关注碑帖的文字内容,也不太关注碑帖的文章学特征,不利于对这类书法文献的理解和运用。本文介绍古人的相关研究,谈谈对碑帖义例问题的认识。

图片 9

梅林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术业专攻敦煌与“一带一路佛教艺术。近期主要研究中世纪圣遗骸及其肖像学问题,困学积年,不能自了。敢效呦呦鹿鸣,得遇多闻天人。


《神僧“杯度”造像钩沉》

四川蒲江飞仙阁为一处唐代中小型摩崖造像,武周诸龛最为亮眼。其中的第55号龛,正壁图像配置比较奇特——双观音夹侍一僧,呈M形比例关系,居中靠后的僧人矮小单薄,仿佛是后来加刻进来的。重审本龛造像记和僧人脚下的侈口杯形,笔者判定此僧不是前贤所谓的地藏菩萨,而是中古佛教史上鼎鼎大名的神僧“杯度”。

参照蒲江飞仙阁第55号龛图式,我们从川渝两地唐宋摩崖造像中又找出了8例“杯度”像。总计9例,超出了目前已知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的总和。

这批新的视觉材料提出了若干新问题,比如以杯渡河的神话是否跟“曲水流觞”有关?又比如香港屯门青山院的“杯度”石像是不是五代的?亟待研究。


编辑: p!nk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