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本|方波教授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

日期:2024-10-16 15:13:56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艺校 >以史为本|方波教授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


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布《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入选人选名单公示》,共评选出69位获奖及入选作者,中国美院方波教授以专著 《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 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银奖

本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领域的最高专业奖项,中国书法兰亭奖肩负着引领书法发展的时代重托,持续发挥激励作用、引导功能和示范效应,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获奖专著


图片 1


· 简 介 ·


《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以三十万多万字的篇幅析论从13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的书法批评史。全书的叙述框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上半叶,包括南、北方文人书法批评观念的异同、“古”的议题与批评视野的扩展两章,主要围绕“古”的议题及其引申话题来展开讨论。通过比较13世纪下半叶以来南、北方文人书法批评观念的异同,探究“古”的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的过程,并审视这一时期书法批评的状态对书家的品评、书法发展状况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从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70年代,朝廷官方批评话语与文人批评话语的对立、消长以及融通成为此一时期的主要话题,批评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书家身份的变化、规矩法度意识的强化、朝廷趣味与文人趣味的异同和分合等书法批评史的重要议题得到充分讨论。


第三部分是从16世纪70年代到17世纪上半叶,分为书法批评生态的变化:批评视角、标准与方法的调整和书法批评的异动两部分,其中书法批评的异动分别从风格与趣味、群体与流派、统系与个人、规矩与心性等角度展开叙述。此一时期的书法批评生态与前期有巨大不同,通过对批评视角的拓展、批评标准的变化、批评方法的调整等方面的梳理,从风格、流派、统系等方面展开概括与叙述,把握这一时期书法批评所发生的异动和批评观念的流变脉络。


《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将书法批评当作“学”而非“评”,对书法批评及其历史脉络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敏锐追问和研究,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学科立场,在取材范围、章节安排、议题设定、论点阐释等方面多具创新性,是对中国书法批评史研究范式转型深入思考的直接成果。

图片


前言

第一章  13世纪下半叶南、北方文人书法批评观念的异同

第一节  对两宋书法批评所涉及的部分问题的回溯

第二节  金及元初北方书家的观念

第三节  宋末元初杭州书画圈的雅集、品鉴活动与书法批评观念的重构

第二章  14世纪上半叶的书法批评:“古”的议题与批评视野的扩展

第一节  元人评论中的古、古法、古意

第二节  法古的悖论:元人书法批评的尴尬

第三节  对“古”的总结与审视:批评视野的扩展

第四节  从复古到崇今:元人对赵孟頫的评价与赵孟頫书法地位的确立

第三章  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上半叶的书法批评

第一节  书法授受谱系中的批评意识   

第二节  朝廷官方批评话语的影响:从元末的弱化到明初的加强

第三节  从元末到明代前期:朝臣书法批评态度的变化

第四节  书法史著述与学者群体的态度

第四章  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70年代的书法批评:嬗变的前奏与文人话语的重振

第一节  书法批评传播方式的多元与书法知识的生成

第二节  朝与野、阁臣与文人:对书法的价值、功用以及书家身份的认识

第三节  对规矩的理解以及规矩标准的运用:朝廷趣味与文人趣味的异同与分合

第四节  江南地方官员与文人批评话语的重振

第五章  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初书法批评生态的变化:批评视角、标准与方法的调整

第一节  批评视角的拓展

第二节  批评标准的变化

第三节  批评方法的调整

第六章  17世纪上半叶书法批评的异动之一——以风格为中心的讨论

第一节  对淡、秀品评标准的诠释与践行

第二节  对奇及其关联趣味的阐发

第三节  金石学视阈下的书法批评:对历代石刻书法风格的审视

第四节  从对个人风格的描述到对时代书风的概括

第七章  17世纪上半叶书法批评的异动之二——以群体、流派为视角的讨论

第一节  一线单传观念的嬗变与对“法出二王之外”的关注

第二节  时代、地域、群体:流派批评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南北地域书法之争论

第八章  17世纪上半叶书法批评的异动之三——统系与个人、规矩与心性的对立

第一节  书法批评中的统系观念

第二节  从风格回归品格:部分批评者的修正

第三节  往圣与时贤:古与今、离与合

第四节  对当下价值、自我价值的标榜:克己之私与自我心性的对

· 书 评 ·


中国书法批评史写作范式的现代化转型

——方波教授《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书后

全文发表于《艺术工作》(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自熊秉明、中田勇次郎等肇端以降,中国书法批评史类著作的发展已近四十年,相关成果从无到有、聚少为多,成为古代艺术史与文学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惟其中许多著作流于“书论导读”式的简单铺陈,影响了此领域的延拓与深化。方波教授新著《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以近四十万言的篇幅析论13世纪下半叶迄17世纪上半叶的书法批评史,规模宏大,阐发细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著不拘于前人旧式,勇于突破陈说,在取材范围、章节安排、议题设定、论点阐释等一系列方面,较此前的同类著作做出了关键性的修订与推进,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学科立场,堪称中国书法批评史写作范式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标志性著作,对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陈硕


· 书 影 ·


图片 3

图片 5


获奖感言


书法批评的主导线索是批评者以书法创作者之外的身份与视角对书法价值的评价与阐释。书法批评的效用可简单概括为:总结、干预、引导,即总结前代书家和作品的特点,干预当下书法的风气,引导书法的趣味表现和发展方向。

书法批评是一个有着众多因素参与的综合过程。我们应该将书法批评视为“学”,不仅仅是当作“批”和“评”,而是学理式的研究与诠释。





图片 8


方波,湖北英山县人,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著作:

1.《宋元明时期“崇王”观念研究》,南方出版社,2009年。

2.《中国现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北宋以来的书法知识、观念与社会文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

4.《诠释与重塑——基于社会文化学的王羲之及其书法接受史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年。

5.《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年。


学术获奖:

1.《北宋中后期及南宋文人对隶书的品评与实践》于2007年6月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2.《宋元文人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构》于2009年10月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3.《宋元明时期“崇王”观念研究》于2009年12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4.《民间书法知识的建构与传播——晚明日用类书中所载书法资料》于2012年5月获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5.《书家·工具·作品·媒介·观众——当代语境中的新型“书法关系学”》于2014年9月入选全国第十届书学研讨会。

6.《民间书法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以晚明日用类书中所载书法资料为中心》于2013年4月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7.《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于2024年9月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银奖。


编辑: p!nk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