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印帅
编辑 姚佳南
主题为“百川之声,涉水而行”(Les voix des fleuves, Crossing the water)的第17届里昂双年展于9月21日开幕。本届双年展由新任巴黎美术学院(Beaux-Arts de Paris)院长亚历克西娅·法布尔(Alexia Fabre)担任策展人,展览空间扩展到里昂市的九个场所,包括旧修理厂(Les Grandes Locos)、里昂当代美术馆(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里昂维勒班当代艺术学院(Institut d'art contemporain)以及国际美食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Gastronomie)旧址等。展览聚集了全球78位艺术家,虽然不乏诸如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安妮特·梅莎热(Annette Messager)等全球知名艺术家,但相对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得到了更多关注。尽管800万欧元的预算相较于上一届1200万有所缩减[1],但近三分之一委任创作依然传递了双年展主席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Isabelle Bertolotti)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发声机会的愿望。
里昂双年展旧修理厂(Les Grandes Locos)展场,摄影/Jair Lane
策展人法布尔以里昂这座被罗纳河和索纳河穿流的城市为出发点,提出了“百川之声,涉水而行”的主题,法语“Les Voix des Fleuves”意为“百川之声,英语“Crossing the water”意为“涉水而行”,两种语言的并置或许也指向了主题所传递的流动与跨越的隐喻。展览从河流的声音出发,试图建立起一种在艺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交织中更深刻的对话。法布尔写道:“在这个越来越难以向‘他者’敞开的世界里,里昂双年展通过为艺术家提供发声平台,展现了对当代艺术的深刻信心。”
莉娜·拉佩丽特,《斜坡研究》,装置、行为表演,2022 -2024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
帕维尔·布荷乐,《LIVE》,声音装置,1999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在旧修理厂(Les Grandes Locos)这片曾用于火车维护的工业旧址中,策展人将展览聚焦于涉及修复的集体体验和实践。修理厂展区放置了多件与“声音”相关的作品,并且始终贯穿于展览的空间之中:展览入口,艺术家莉娜·拉佩丽特(Lina Lapelyté)在一片荨麻园中播放跑调的歌声,歌词节选自肖恩·阿什顿(Sean Ashton)的小说《生活在一片土地上》[2]。荨麻既具有刺痛感,又具备药用价值,对应了小说中的“格格不入”和受到行为规范压力质疑的语句;走入空间后,皮拉尔·阿尔巴辛(Pilar Albarracín)的装置作品《狂怒的高压锅》则不断制造出一种恼人的声响,约五十个高压锅在观众靠近时突然活跃起来,蒸汽随着《国际歌》的旋律喷涌而出,阿尔巴辛呼唤出厨房这一传统女性领域的形象,只不过带着鲜活的怒吼。
作为教师、作家与艺术家,帕维尔·布荷乐(Pavel Büchler)的声音装置《LIVE》基于他个人收藏的351张1957年至1998年间在世界各地录制的唱片,这些唱片涵盖了爵士、摇滚、流行、民谣和古典音乐,录音场地从大型户外音乐节到小型俱乐部不等。音乐部分被完全移除,艺术家只保留了观众在演唱会现场的反应。音轨经过混合与叠加后,被播放在旧工厂的厕所里,空间内回荡着口哨声和掌声。
奥利弗·比尔,《共鸣项目》,视频装置,2024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
德芒特斯·纳克维丘斯(Deimantas Narkevicius)的视频则是对历史的主观探寻,视频装置《污迹与划痕》通过3D立体幻象,唤起了立陶宛另类文化中一个难忘的片段:一张《万世巨星》摇滚歌剧的黑胶唱片曾被秘密带入维尔纽斯的地下文化圈,一群学生凭借耳朵将其曲谱抄录下来,并于1971年12月25日在维尔纽斯艺术学院演出了这部禁演的音乐剧。艺术家根据这场演出的唯一物质记录——一卷随着时间损坏的无声8mm胶片——重建了这场音乐会。通过探索影像载体的物质性,艺术家通过声音构建出一段历史。在修理厂的2号厅,艺术家奥利弗·比尔(Oliver Beer)的《共鸣项目》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在一个沉浸式的8通道视频装置中,比尔邀请了八位表演者在法国多尔多涅省的Font-de-Gaume洞穴中,演唱他们最早的音乐记忆。这座洞穴保存着一些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洞穴壁画。通过激发洞穴的共振频率,重现了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声音。
米歇尔·德·布罗因,《光线之线》,装置,2024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内菲利·帕帕迪莫利,《Idiopolis (| - X)》,棉花、染色天然纺织品、染色化学纺织品、服装、亚麻布、玻璃纤维坯布、泡沫塑料,2024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相较于本次双年展的其他空间,首次启用作为双年展场地的厂区空间有着更多可供探索发现的可能性。这里曾是成千上万工人聚集的场所,他们的工作痕迹至今仍然留存在大厅的地板和墙壁上,成为了法国铁路历史的真实见证。策展人在此委任多位艺术家对空间进行命题创作,意图借用场所本身所包含的复杂历史层次关系:米歇尔·德·布罗因(Michel de Broi)在修理厂拱形天花板上的灯光装置突出了建筑的裂缝与修补的痕迹。这件名为《光线之线》的作品灵感来自建筑用的砂浆——一种由水泥、石灰、沙子和水混合而成的粘合剂,它不仅在物理上将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也象征性地修复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于连·迪斯科里(Julien Discrit)的装置作品围绕记忆与关怀的概念展开,通过合成摄影制作的雕塑,重现了大脑回路,令人联想到生物现象的模型,模拟过去的空间、物品、音乐和图像,来唤起失落的记忆;内菲利·帕帕迪莫利(Nefeli Papadimouli)的作品结构仿佛列车车厢,唤起了旧铁路维修场的历史——这是工人们的工作场所,也是社会与工会斗争的见证。她模糊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作品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展现:静态时,它以服装雕塑的形式呈现;动态时,它通过艺术爱好者的集体表演被激活,表演由艺术家亲自策划。作品通过行为与纺织装置,意图探讨集体身体如何创造出新的空间与社会结构。
纳达夫·坎德尔,《重庆IV(周日野餐)》,2006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香特尔·阿克曼,《镜中》,视频装置,1971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Elyes Esserhane
在城市北端的里昂当代艺术馆(macLyon)中,展览以艺术家纳达夫·坎德尔(Nadav Kander)以长江为主题的作品展开,在《重庆IV(周日野餐)》中,一家人在河岸边的废墟上享用周日午餐,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适应环境与社会剧变的方式,不同于针对公共历史“高声”的讨论,俯身聆听对私人情绪的“内部”声音。香特尔·阿克曼的视频装置《镜中》基于其1971年的短片《被爱的小孩或我在扮演一个已婚女人》中的一个场景,一位几乎全裸的年轻女性站在镜子前,评论自己的身体,例如她手臂的长度或头的大小。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和安妮特·梅莎热的作品交织着个人与普遍的叙事,《蜜月之旅》是二人在1975年在威尼斯度蜜月时的创作,包含了梅莎热的21幅绘画和波尔坦斯基的86张摄影作品,作品玩味着威尼斯这座恋人之城,揭示了蜜月期中的“陈词滥调”,表现出一种对爱情关系的普遍假设。
泰西尔·巴特尼吉,《干扰》,摄影装置,2015 – 2017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格蕾丝·恩迪丽图,“蓝房间”项目,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走到美术馆二楼展厅,策展人试图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议题的交织中进一步展开讨论:奥莫·法斯特(Omer Fast)在《连续性》中描绘了一名曾在阿富汗作战的年轻士兵回到家庭的情景。随着超现实的幻影不断渗入剧本,三位不同的演员扮演儿子的角色,隐晦地表现出这是父母试图接受失去孩子的事实;《干扰》由泰西尔·巴特尼吉(Taysir Batniji)与他的母亲及家中其他成员在加沙进行的WhatsApp视频通话截图组成,记录了2015年至2017年间由于网络连接不良而被冻结和中断的个人和私人交流。这些失真、像素化并且色彩饱和的家庭影像在巴以冲突中显得如此渺小,却是非常真切;《身份证项目》通过十六份身份文件的复印件,讲述了艺术家获得法国国籍的漫长过程,而同时展示的以铅笔拓写的脚印不断提醒着观众,在各种力量角逐中不确定和未曾被定义的自由。
展厅的最后一层则完全交给艺术家格蕾丝·恩迪丽图(Grace Ndiritu)的项目《蓝房间》,项目将展厅转化为一个“美术内的美术馆”,被构思为一个批判性展示藏品的建筑空间,整体空间借鉴了古代信仰体系及各种社区的象征,维纳斯雕像和十九世纪非洲生育雕像与《抗议地毯:女性罢工》被并置在一起,并呈现了各历史时期的女性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不同的象征性阶段。
希拉里·盖尔布雷斯,《Be Our Guest》,装置:壁画、地毯、床垫、印花织物、灯具、声音,2024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2019年确立的国际青年艺术家创作单元(Young International Creation),今年首次由五位国际艺术家和五位当地艺术家在里昂维勒班当代艺术学院(IAC – Institut d’art contemporain, Villeurbanne/Rhone-Alpes)展出作品。希拉里·盖尔布雷斯(Hilary Galbreaith)将一间酒店房间改造成了一件关于酒店业工作条件的批判性装置,床垫罩上写满了服务员和接待员的匿名报告,而墙上的壁画则探讨了酒店服务的演变;阿纳斯塔希亚·索苏诺娃(Anastasia Sosunova)的项目围绕 “罗塔斯”这座立陶宛独立后最早的印刷厂之一展开,其不仅出版一般性文学作品,还曾连续三年出版立陶宛首本酷儿杂志《纳格利斯》。位于维尔纽斯的这家印刷厂也是该国酷儿社区的隐秘就业场所,如今,这栋建筑已被遗弃,其窗户成为恋人们的涂鸦板,他们在尘土覆盖的玻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首字母。艺术家将这些名字的尺寸和图案复刻在雕刻板上,并以原样展示,以出版的方式展示出版,雕刻的图案与涂鸦的文字将历史与当下表达联系在一起。
伊万·阿戈特,《共同的道路》,2024年,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2024-2025年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本届里昂双年展试图为不同群体发声,并将其作为处理复杂问题的通道,然而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之下,展览制作的基础问题仍值得更为深入地展开讨论:多元化的作品和展示空间之间,真正的对话如何得以展开?艺术家作品之间的交流是否真正有机地形成“交响”?是“百川交汇”,还是如水般散逸?在多数情况下,策展人选择以一种置身事外方式推动双年展:寄希望于艺术家的委任创作与展览场地的历史和精神形成了复杂对话的展览形式,强行被添加进来的议题(展览指认的各类“声音”:女性声音、工人群体之声、被忽略的历史之声)过于松散,展览叙事缺乏结构或节奏。“多元性”与“复杂性”二词具有差异,本届双年展割裂了展览内在的力量,使得很多努力都变得无法溯源,从而获得统一的逻辑,在力图追求并呈现真实,却没有进行主观进行判断和整理,因此作品呈现出来历史失真了。在没有任何时间坐标的河流中,现实和历史,以及观看展览的我们并没有因为多重的声部而辨清未来的方向,相反停留在表面的和谐与多元,而迷失在杂音与喧声之中。
杰里米·戴勒的“旗帜”系列在第17届里昂双年展展览现场 © ADAGP, Paris, 2024,摄影/Jair Lanes
巧合的是,在展览开幕这一天晚间,法国新总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宣布了新一届内阁名单,成员大多年轻、背景多元,且较不具政治影响力。“不左也不右”的“多元”路线,与双年展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的掩耳盗铃,给出“团结”“汇集”片面、无关痛痒的解释非常相似,而这或许也映射出了双年展系统在如此文化背景中的脆弱。如果说河流是不断冲刷和改变的力量,那么这次展览的声音或许缺乏一种真正的内在动力——一种能够深刻质疑和挑战我们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根本认知的力量。
[1] 余小蕙,《从“脆弱”中诞生的双年展》,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85693.html.
[2] 《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是一部几乎完全由否定句构成的小说,叙述者的讲述主要集中于他从未做过的事、不再做的事或永远不会做的事。由于他没有做过的事远比他做过的更为广泛,因而有大量的内容需要涉及,他对此的热情或许比一般的日记作者更为强烈。这是一部关于可能与现实、个人与普遍、荒谬与逻辑、黑与白、圆与方、租与买的对照研究。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里昂双年展提供
-
正在展出
第17届里昂双年展
“百川之声,涉水而行”
Les voix des fleuves, Crossing the water
旧修理厂、里昂当代美术馆、
里昂维勒班当代艺术学院等多场所
展至202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