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年,艺术策展在上海
日期:2024-11-25 16:50:07 来源:上海艺术策展
评论
>回眸十年,艺术策展在上海
策展人,这个独特的名称传到上海,始为美术界接受时,正逢跨入21世纪的千禧年。2000年,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上海(美术)双年展的主办单位在举办第三届时决意要将其办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不只是在展览名称中去掉括号中的美术两字,重要的是首次将国际双年展的策展人制度引进上海。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担任策展小组组长,侯瀚如、清水敏南、张晴、李旭为小组成员。展览以“海上·上海”为主题,以上海的视角看西方文明,同时又以西方角度通过上海来了解中国。策展小组甄选了60余名来自五大洲的中外艺术家参展,这些艺术家均为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上海双年展揭开了与国际双年展对话的序幕。同在这一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在举办第八届“海平线—2000绘画雕塑联展”时也开始采用策展人办展的做法,由我和王劼音、周长江根据艺术创新和个人风格的学术要求邀请了22名艺术家参展。在“2005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筹备中,刘海粟美术馆等主办单位邀请郎绍君、南條史生、朱其、邬佳担任策展人,以青年人的视觉享受为切入点演绎“视觉惊艳”的展览主题。此后在越来越多的美术馆、艺术机构、画廊举办的艺术展览中活跃着策展人的身影,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美学思想和时代精神。策展人制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1955年德国艺术家阿诺德·博德在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策划创办首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出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148位艺术家的670件作品,涉及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流派。此后博德以官方代表和策展人的身份又连续办了3届。1972年由瑞士策展人哈罗德·史泽曼接棒卡塞尔文献展。史泽曼曾于1969年在担任伯尔尼美术馆馆长期间策划了“当态度变成形式”的展览,汇聚了68位艺术家的127件作品,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极少主义、光效应艺术等多种流派。1978年,第38届威尼斯双年展举办时才正式引入策展人制度,由策展人或独立策展人提出展览主题和负责展览运作。策展人把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媒介,以个性化的学术理念和独特的视角把展览作为策展人的作品来展示,曾引起一些艺术家的不满。但是策展人在展览中阐述新的理念,提出新的问题的学术立场还是受到美术馆的推崇。到了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团队策划形式,由一位总策展人带领多位分策展人共同参与策展工作,总策展人在整个策划过程中起着决策和指导作用。策展人在西方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当西方策展人机制引入上海后必然会引起水土不服。上海双年展的工作团队在与海外策展人、艺术家沟通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2014年是上海双年展策展制度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在筹备时对策展人制度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包括中外艺术家在内的7人国际学术委员会,以解决以往策展人之间发生的矛盾与内耗问题,建立由总策展人负责整体展览的主题和学术主张,策展团队成员向总策展人负责的两级保障机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展人制度。第十届上海双年展首次邀请外籍策展人、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弗兰克担任总策展人,展览以“社会工厂”为主题。弗兰克说:“我的策展过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思考如何与上海这座城市进行沟通。中国曾经是世界的工厂,制造几乎所有的产品,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变了。上海是中国第一个把工厂迁移出城区的城市,正因为这里不再有工厂了,使得思考城市的未来变得更为迫切。”展览以社会变革为背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上的生机与活力,似乎也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变迁。新的策展人机制既能有效掌控展览的话语权,又放开了策展人的手脚,显示出上海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胸怀和定力。策展人作为展览的灵魂人物,在主题阐述、价值追求、学术引领和对新形式、新经验的探索发挥着重要作用,策展是艺术创作转向社会传播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策展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谈道:“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艺术策展人。随着策展学的产生,对21世纪美术学院艺术教学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人认为外国策展人看重的是对观众观看方式和观看角度的引导,在策展中用讲故事的方法是不合适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讲好故事的问题,涉及的是策展技巧的问题。其实外国策展人是很会讲故事的。2017年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用100件物品来讲述世界史,堪称是具有突破性的策展创意。这个展览是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的基础上推出的世界巡回展览项目,分为“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适应与创新”“邂逅与联结”和“我们制造的世界”八个题目展开。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认为,这些展品既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同时也是不同文明互鉴的实证。展品中有8件来自中国,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到深圳生产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以展示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贡献。策展的亮点是每到一地都会邀请当地博物馆精选一件该馆的藏品作为第101件展品。上海博物馆选出的“二维码”作为一个“由文物讲述世界历史”的大家庭新成员代表了正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信息化时代。它既回应了前面的100件展品,也面向着未来。这一策划将展出的文物与当地的文化链接,从而拉近了与观众的感情交流,变得亲切起来。岁月更迭不仅会带来审美的变化,而且会提出知识更新的需求。当同一主体的展览再次或多次举办,对策展人而言无疑是对其创新意识的考验。用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来沟通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关联,使之呈现出新的学术状态,已经成为当下策展人的共识。2017年10月28日,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李向阳等策展团队挑选了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的96件美术作品,分为上海“石库门”、延安“窑洞门”、北京“天安门”和新时代“复兴门”四大板块。将“门”作为理念上的一种象征来代表各个历史阶段,而在序厅中搭建的石库门则以视觉形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4个“门”把96件艺术作品与中国共产党96年来走过的史诗般历程有机地连接了起来。石奇人的油画《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谢之光的中国画《万吨水压机》、吴湖帆的《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陈宜明等创作的油画《晨曦—上海解放》等作品都蕴藏着生动鲜活的故事。李乾煜创作的互动装置作品《天路》,通过扫码模式将96辆共享单车召集到中华艺术宫,以现成品手法在展厅里构造出从地面升腾至顶部的壮观气势,寓意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奋发图强的意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感人事例举不胜举,把这些故事串连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长河。讲故事的最终目的就是讲明道理,只有把故事讲明白了,讲生动了,观众就会看得津津有味,入心入脑。据报载,“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由于观展热潮不断升温,不得不两次延长展出日期,直到2018年4月15日才告结束,现场总共接待观众1106073人次,收到观众留言逾万条,创造了中华艺术宫单一展览观众数的最高纪录。一个艺术展览能够做到如此规模的轰动效应,策展团队的主导思想和策展技巧是首要的。
2021年,我受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和贺友直家属三方邀请策划了“小人书大智绘—贺友直诞生百年纪念展”。贺友直先生在中国连环画界堪称为翘楚,生前在国内外举办的个人艺术展览不下十五次。举办贺老的百年诞辰纪念展,在策展上一定要有新的思路和思想高度。几十年来,人们对贺友直连环画艺术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山乡巨变》上,这其实是对贺老及其艺术的一个极大误解。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山乡巨变》只是贺友直连环画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座高峰。改革开放后,贺友直的连环画《十五贯》《朝阳沟》《白光》《皮九辣子》和《小二黑结婚》在全国连环画评奖和全国美展中获得一个金奖,三个银奖和一个铜奖,更何况他在晚年还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如《海上风华》(即《弄堂里的老上海人》)、《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等,其影响力亦不容小觑。如果在百年诞辰纪念展中不突出展示这部分的作品,就体现不出改革开放给贺友直连环画艺术创作带来的辉煌成就,这是一条主线。为此,这次展览把《朝阳沟》、全本的《白光》、三个版本的《小二黑结婚》以及从未露面的《儒林外史》等作为展出重点。展览通过讲述“大师与学徒”“生活与传统”“翻译与创造”“荣誉与平常心”四个部分来说人说艺说理,让观众能够全面地,甚至重新认识贺友直和他的绘画艺术。“小人书大智绘—贺友直诞生百年纪念展”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用中国人的叙事逻辑与讲述方式来表达故事背后的精神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有人说上海不缺策展人,缺的是会挖掘故事,讲好故事的策展人,讲得在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4年推出“青年策展人计划”(简称“青策计划”),将培养海内外华裔青年策展人列为该馆的重点项目,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发展。这是上海将策展人再一次推向前沿,关注的是策展人未来成长的问题。该馆首届“青策计划”通过网络征集到近百份投稿,投稿人年龄在21岁到40岁,其中既有具备艺术教育背景的,也有非艺术专业出身的,外籍华裔青年也不在少数。最后由该馆的学术委员会遴选出《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小跃进》和《大地备忘录》三个方案。“青策计划”为入选方案策展人提供了全面的深度指导,并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帮助他们进入公共视野的良性成长环境。至2021年,“青策计划”已推出40余名青年策展人,举办了18场线下展览、2场线上展览。如今,“青策计划”已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长期年度展览和学术品牌项目。“青策计划”为上海青年策展人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观的成果。2022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从政府层面开始推行“上海市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以下简称为“成长计划”)。该计划面向全市各美术馆45岁以下的策展人。对入选项目由业内具有丰富策展经验的专家作一对一的指导,并给予项目落地的扶持经费。2023年,“成长计划”结出了成果,上海中国画院郝范荣策展的“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刘海粟美术馆张我策展的“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陆俨少艺术院陈以超策展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等8个项目全部与观众见面,反响强烈。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才培训班也在线上线下开办,计有学员103名,其中上海学员35人。刘海粟美术馆也启动了馆内扶持青年策展人项目“2号实验室”,一些青年员工参与了2023“譬如青春—第十七届青年美术大展”的策展工作。扶持新生代策展人措施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美术馆对藏品的最大化利用。原本闲居美术馆内的藏品变成青年策展人学习、整理、研究和运用的珍贵材料。刘海粟美术馆在“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举办之后,又相继举办了“红梅报春:刘海粟美术馆春季馆藏主题展”和“戏墨·墨戏:刘海粟美术馆馆藏中国戏曲作品展”,充分挖掘了馆藏作品的潜力,发挥了更广泛的影响力。2023年7月20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发起“素人策展计划”,第一次把策展人的培养范围从新生代扩展为更为广泛的普通人群。所谓“素人”,指的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员。“素人策展计划”的理念来自“人人都是艺术家”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它消解了艺术与大众的边界,把大众需要艺术,艺术需要大众构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让素人来策划艺术展览,必定会面临许多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实际问题应对能力。中华艺术宫学术部人员承担起协助素人策展的助理工作,让素人们在如何策划展览主题、怎样挑选展出作品,以及编排展览板块等实践中更有效地学习成长,由不自信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当素人有权利调遣馆藏作品来策划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艺术展览时,同时也是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呈现的五个展览都是“素人”从生活出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策划出来的,与观众分享他们的喜悦和快乐。素人策展人、大学教授周俊鹤说:“只有当艺术走近大众,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接触一点艺术,懂得一点艺术,参与一点艺术,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多彩。”“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现场 东一美术馆从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创立“青策计划”到2023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推出“素人策展计划”,十年来,上海在策展人培养上开辟了两条新路,一条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帮助青年策展人提高学术水平;另一条是从普及的角度来推广策展人的“素人”化,由此来挖掘蕴藏于民间的艺术潜力,让美术活动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的要求是一致的,也与上海作为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当代视野和文化胸怀是相一致的。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