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唐诗。有关自然、宇宙、人生、情感的哲思以一种极其流光溢彩的语言蕴含在了这首唐诗中,我想如果把这些内容视觉化,一定有非常大的创作空间。我从2023年暑假开始构思《春江花月夜》绘本,2024年冬天断断续续改完了整本书。绘制的重点是表现诗中的意境,绘制的难点是如何将文字修辞转化为视觉修辞。
不知乘月几人归
这36幅插画以唐诗《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江边月景与哲思为表现对象,以数码板绘为表现技法,应用了水彩、岩彩、传统中国画中的视觉语言,以月、江、人、花为主要意象,描绘出江边月夜的幽美邈远、惝恍迷离,讲述了游子的离情别绪以及对月景产生的哲学思考。月圆月缺是时间的证明,是岁月流逝的象征和视觉符号,在浩渺的的岁月长河中,个体的悲欢离合显得无比渺小。
春江潮水连海平
《春江花月夜》绘本中并没有一位具体的主人公,也没有设置连贯的剧情。而是用一句诗对应一幅插画,每幅画之间有意象与氛围的相似性,但又是相互独立的。画中的人物有江边弹琴的游子、也有窗前沉思的女子,有船上嬉戏的儿童,也有牵马踌蹰的老者,不同时空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在做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但都在望着同一个月亮。正如诗中所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
滟滟随波千万里
人生代代无穷已
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时相望不相闻
江水流春去欲尽
愿逐月华流照君
可怜春半不还家
在画面中,阴晴圆缺不同月相的很多个月亮被放在同一个画面里。有的是七个月亮散落在芳甸里,有的是六个月亮漂在水中,还有的是五个月亮化成了首饰,像钗和耳环一样戴在女子的头上和耳畔。不同月相的月亮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这个构思也是源于对这首诗的理解,月盈月亏是时间的视觉化符号,将不同月相的月亮摆放在同一画面,其实是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也就是说,既是在画某一个瞬间,也是在画某一段持续的时间、无数个瞬间。
江流宛转绕芳甸
何处相思明月楼
应照离人妆镜台
诗句中的浪漫色彩转化到了画面中。在插图“不知乘月几人归”中,一个唐代装扮的人乘着巨大的纸鸢,飞过奔涌的江水、落英缤纷的芳甸,仿佛要飞到画面之外。在这幅画中,“乘着月光”具象为了“乘着纸鸢”,因为纸鸢和明月都有思念故乡的寓意。
插图“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中运用了“同形异构”的创意方法,将水纹和女子的长发结合在一起。
“白云一片去悠悠”,游子像一片云一样离开了家。
“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下的花像雪片一样。
“不知江月待何人”,月亮不会等待,人才会等待,所以在画里,也让月亮乘着船,像人一样在江上漂流、等待。
“青枫浦上不胜愁”,思绪化成了云,跟随游子而去。
鸿雁长飞光不度
白云一片去悠悠
月照花林皆似霰
不知乘月几人归
玉户帘中卷不去
可怜楼上月裴回
青枫浦上不胜愁
“斜月沉沉藏海雾”中,月亮“漂”在茶碗里,蒸腾的水汽就像沉沉的雾霭。
在描绘“碣石潇湘无限路”这句时,用两个相对的镜子之间产生的重重叠叠的影像表达“无限”。
“何处春江无月明”,整个江水都被月光照耀,于是画了很多月亮飘在水上。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江花月夜》绘本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在创作时,我将中国传统视觉语言运用到古诗插图中,使画面语言契合诗中的氛围,努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相信,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用传统语言演绎传统与时代结合的优秀文化,‘诗情’与‘画意’,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作者简介:张姝钰,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16级本科生,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陈楠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视觉语言在插画中的运用。曾获国家奖学金、JIA插画比赛银奖、3x3国际插画大赛银奖、CIB9全国插画双年展评委奖、第三届红披风原创图画书大赛入围奖等奖项。曾承担《读者》杂志封面设计、多部影视剧海报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