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媛:“异路”向前

日期:2025-02-05 10:47:16 来源:巴塞尔艺术展 ArtBasel

名家 >胡晓媛:“异路”向前

图片 2

胡晓媛,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本文作者Leo Yuan是一位常驻纽约的作家和策展人。他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学士学位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硕士学位。以下内容由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


在与胡晓媛视频通话前,我点开了她的微信头像:那是一张风格随意的头部特写,她坐在行驶中的汽车后座,佩戴红色耳钉,似乎在转头时不经意与镜头对视。照片中的胡晓媛剃光了头发,但当她接通视频时,却留着一头秀发。我们的谈话也随之由此展开。


图片 1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我得知,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左右,当时她29岁。令人惊讶的是,近二十年过去,她的容貌几乎没有改变。拍摄这张照片时,胡晓媛正在为参加2007年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做准备。作为首批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她呈献了“送不出的信物”(Keepsakes I Cannot Give Away,2005-2006)系列作品,以发丝为线,绣出精美的图案。“这个系列很直接地留下了我的身份印记,因为材料就来自我的身体。”她回忆道,“它如同我过往经历的集合,极其个人化,又纷繁复杂,就像是我情感的物质延伸。”


图片 3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对胡晓媛而言,这些“经历的集合”充满了深深的不确定性、焦虑和痛苦。当时的她还是一名年轻艺术家,一边努力在北京站稳脚跟,一边挣扎于父母对她自我认同的影响。她剃光头不仅是为了将发丝用于艺术创作,更是她在内心挣扎中展现韧性和决心的象征。几年后,这一系列作品通过乌利·希克(Uli Sigg)被香港M+纳入永久收藏,那时胡晓媛的心境已经好转许多。但她说,那些黑暗时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细腻的认知:“如果你只经历过单一维度的幸福和快乐,相比于经历过情感光谱上各种维度的人来说,前者是否显得过于平淡、过于局限?”那张微信头像代表着她重生的时刻:“曾经承受的痛苦——只要你不被困在其中,并实现自我解脱——可能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珍视那个最低谷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我的新起点。”


图片 4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胡晓媛的工作室位于北京798艺术区一栋建筑的二层,她的丈夫仇晓飞也是艺术家,在楼下工作。胡晓媛将工作室整理得井井有条,划分出专门的创作区和储存区。她的大部份近期作品都已运往香港,为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做准备,因此工作室中剩下的多是较早期且更具个人意义的图片 5作品。这些作品或许不如她近年在北京公社或西岸美术馆展出的作品那样精致或视觉冲击力强,但它们对胡晓媛而言显然意义非凡。讨论起这些作品时,她的态度轻松愉快,充满热情。比如《无题六》(Untitled No. 6,2015)——一个粉色凳子,上面用头发编织的网悬挂着一枚水煮蛋。这枚鸡蛋是在将近二十年前煮好的,但“因为北京太干燥,它一直没坏。”胡晓媛笑言。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紧挨着这一作品的是《石疑|再见,永恒 No.1》(Spheres of Doubt/Farewell, Forever,2021)。这件桌子形状的作品使用了回收的航空铝。《石疑|七》(Spheres of Doubt VII,2022)中则融入了她常用的绡。闪亮坚硬的金属与半透明的柔软织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工业力量与纤美质感之间的张力。


曾经被视为尖端科技的航空铝如今已成为标准建筑材料,甚至用于外卖盒的内衬,普及程度极高。胡晓媛对这种材料在短短几十年间从独特、高科技、近乎天外之物,转变为廉价普遍、触手可及的过程深感着迷。“我不禁思考这种材料的旅程——从尖端科技坠入平凡。”她说,“历史似乎会偏离(veer)我们曾经预想的轨道,走上异路。”


图片 6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这一想法贯穿了胡晓媛的近期创作:“异路”(Veering)是胡晓媛在大馆当代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标题,这也是她在中国香港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此次展览展出了七组十二件全新委约作品,涵盖从装置到视频与文字等多种媒介,其中包括胡晓媛为致敬法国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创作的一首诗,被翻译成世界语(Esperanto)。世界语是在19世纪晚期创造的一种国际语言,旨在促进全球交流与团结。对胡晓媛来说,世界语的命运本身就是“异路”的绝佳例证:“我记得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童年时期,世界语风靡一时,甚至能听到整个广播节目都用这种语言播报。”


图片 7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1980年代曾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世界语,如今却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主要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而存续。当胡晓媛寻找诗歌译者时,她发现世界语的使用者已经寥寥无几。“在发展的过程中,它偏离了轨道。”胡晓媛谈到,世界语从乌托邦式的愿景衰落到几乎被遗忘:“就好像在某一时刻,这种语言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偏离了正道的轨迹。本次展览就源于这种向意外之路的偏离。展览中融入了灯光与声音的干预,也设计了观众观展的路径。这条意外之路无关对错,而是另一种选择——在你感到被时代抛弃时浮现出的另一条道路。”


图片 8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我们的谈话随后转向了她的办公桌。桌面上散落着一些奇特却迷人的物件——一块石头、一颗干瘪的石榴、一根发硬的法棍——都被整齐地包裹在精致的绡中,如同穿着贴身衣物。胡晓媛经常在作品中使用绡。与成品丝绸不同,绡是半透明的,带有天然的硬度,能够保持形状。她对这种材料的兴趣源于她偶然发现的一块属于她母亲的绡——她与母亲的关系复杂而微妙。


图片 9

照片由Li Wei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胡晓媛拿起那颗被绡包裹的干石榴。此刻,它的表面已经发黑干瘪,比曾经完全贴合它的绡外壳要小得多,看上去像一颗自身向内坍塌的星体。“它是从我家院子里的一棵树上掉下来的。我在它还新鲜的时候用绡包裹住。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真实真的如此吗?石榴曾经丰盈饱满,这是不可置否的真实。现在,它枯萎了,果实在绡里塌缩——这不也是真实的吗?真实从来都不是停滞不前的。在我们对话结束的那一刻,它又会再次改变。我们对于眼见为实的执念,可能是我们理解真实本质的最大阻碍。”

我没有想到,胡晓媛将石榴温柔地保存下来,竟会引发我们对于现实短暂性与流变的思考。通话结束许久之后,我仍在反复回味那颗石榴。

胡晓媛由北京公社代理, 她的个展“异路”现正于大馆当代美术馆展出至2025年4月13日。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