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艺术新闻》编辑部从全球艺术机构已公布的展览计划中挑选20档展览,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折射着社会之像,传递其历史性和时代关切。生态、去殖民、原住民、女性与人工智能等议题在新的一年得到了愈加深入的讨论,展现出艺术创作作为评论、展览作为思想平台的价值。
艺术机构对生态环境与人工智能议题的探讨将在2025年继续,呈现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交流的潜力。关注生态、以生态为灵感或主题之一的群展包括第15届上海双年展“花儿听到蜜蜂了吗?”和伦敦惠康收藏馆的“渴求:寻找淡水”,相关艺术家个展可以关注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在UCCA,以及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在新加坡艺术博物馆的个展。反思和梳理艺术与人工智能合作产生的机遇与挑战的展览则有东京森美术馆“机器之爱:电子游戏、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广东时代美术馆“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以及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数据之梦:AI时代的当代艺术”。
在过去一年全球艺术机构密集地对超现实主义艺术进行回访之后,今年一系列展览将聚焦当代艺术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界地带,在身体、灵魂、材质等关键词的引领下,提问人类生存的复杂境遇,典型展览包括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的“身体与灵魂”,大馆当代美术馆胡晓媛个展“异路”,循着这条线索,还可以关注北京中间美术馆将在夏季推出的群展“终身练习”。“人”如何体察世界?无论是“家”的含义,还是对“共同体”的定义,都在随着时间的演变和集体经验的累积中动态生成,关于这一议题,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徐道获个展“家中漫步”,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将为观众带来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以“承载前行”(to carry)为主题的第16届沙迦双年展则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当我们承载着家园、祖先和政治形态时意味着什么?M+的“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以及即将在阿德莱德和悉尼双城巡展的“危险的现代:1890-1940年欧洲的澳大利亚女艺术家”将从女性视野,扩展不同艺术流派的光谱与维度。
《艺术新闻》20档
2025年国际展览推荐
“赵仁辉:见·森林”展览现场,新加坡美术馆,2025年,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赵仁辉:见·森林
Robert Zhao Renhui: Seeing Forest
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1月15日至5月18日
继2024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新加坡馆后,赵仁辉的“见·森林”重返新加坡。通过影像作品、声音和雕塑装置,“见·森林”探索了不太为人所知的交集故事,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明显依赖的时刻。展览揭示了次生林是如何为殖民、迁移、可持续性和发现提供交叉点,同时也暗示了城市的边缘——尤其是精心规划的城市——可能是现存最激烈的边界。赵仁辉的作品以其静谧而有力的方式向城市边缘那些未被触及的自由森林致敬,包含其最新系列摄影作品的个展“垃圾层里的神圣”(The Divine in the Trash Stratum)也将在香格纳新加坡呈现。
“胡晓媛:异路”展览现场,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5年,摄影/关尚智,图片由大馆提供
胡晓媛:异路
Hu Xiaoyuan: Veering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
1月24日至4月13日
是否只有脱离既定轨迹,我们才能真正觉醒?在展览“异路”中,艺术家胡晓媛以由装置、声音、绘画及录像交织而成的七组全新委约作品,展现人类命运与自然演化的复杂关系,探讨这个关乎个体生存及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胡晓媛运用太空铝、贝壳、绡和玉米纤维等日常物料作为创作媒材,并以纱幔和灯光创造出独特的观展路线,模糊白昼与黑夜的分野。借着混沌的空间体验,展览带领观众思考时间、物质状态、个体存在和意识等恒久议题。
图片由沙迦双年展提供
第16届沙迦双年展:承载前行
Sharjah Biennial 16: to carry
沙迦市、阿哈姆里亚、阿尔达伊德、卡尔巴、阿尔马丹及阿联酋其他地点
2月6日至6月15日
第16届沙迦双年展由 Alia Swastika、Amal Khalaf、Megan Tamati-Quennell、Natasha Ginwala 和 Zeynep Öz 策展,以“承载前行”(to carry)为题,旨在提出一个多义的开放式命题:当我们承载着家园、祖先和政治形态时意味着什么?展览将探讨我们应拥抱什么以及其方式,邀请观众探索五位策展人的不同背景和立场,以及他们所汇聚的共鸣。本届双年展着眼于我们如何在不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中导航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对这些空间做出反应。主题“承载前行”将跨代和跨文化的故事和传统连系在一起,对我们在旅行、逃亡、生存或停留时携带承载什么提出诘问。
金雅瑛(Ayoung KIm),《快递舞者之域》,2022年
机器之爱:电子游戏、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
MACHINE LOVE: Video Game, AI and Contemporary Art
森美术馆,东京
2月13日至6月8日
回顾历史,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在整个历史进程中都是并行的,这一现象在计算机艺术和视频艺术领域尤为明显。展览“机器之爱:电子游戏、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不仅介绍了使用游戏引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VR)的当代艺术,还介绍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品——一种能够超越人类创造力的技术。有些作品探讨了网络虚拟形象和角色如何培育出超出社会规范范围的新型性别和种族身份,而另一些作品则展示了超现实主义风景的可视化。艺术家采用这些方法,其创作实践的核心是对生死、伦理、当代社会面临的环境危机、历史解读和多样性的普遍看法。
迈克尔·阿尔米塔什,《洞穴》,2021年,皮诺收藏
身体与灵魂
Corps et âmes
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
3月5日至8月25日
从罗丹到杜安·汉森(Duane Hanson),从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到安娜·门迭塔(Ana Mendieta),从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到玛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从阿瑟·贾法(Arthur Jafa)到阿里·切里(Ali Cherri),展览将通过约40位艺术家的作品,探索身体与灵魂之间的联系。艺术家用身体来见证深刻的他者性,使难以察觉或被埋没的东西变得可见。这些作品带有历史的痕迹,记录了被隐匿的脉搏和印记,有时“剥离”身体以揭示“灵魂”。这些作品展现了真实或虚构的生命所散发出的美感、人性和能量,他们正在重新获得自己的权利和历史地位。
热拉尔·索科托(Gérard Sékoto),《自动肖像》,1947年 © Adagp, Paris, 2024. Photo : Frank Kilbourn as Trustee of Doornbult Trust © DR
黑色巴黎:
艺术运动与反殖民斗争,1950-2000年
Paris noir - Artistic Movements and Anticolonial Struggles, 1950–2000
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
3月19日至6月30日
从《非洲在场》(Présence africaine)杂志的创立到《黑色评论》(Revue noire)杂志的创立,“黑色巴黎 ”追溯了20世纪40年代至2000年黑人艺术家在法国的存在和影响。“黑色巴黎”是对国际大都会巴黎的一次探索,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反抗和创造的地方,它催生了从身份意识到寻求跨文化视觉语言等各种各样的实践。从国际抽象主义到非洲-大西洋抽象主义,从超现实主义到自由具象,这一历史之旅揭示了非洲裔艺术家在重新定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方面的重要性。
阿皮塔·辛格,《My Lollipop City: Gemini Rising》,2005年 © Arpita Singh
阿皮塔·辛格:回忆
Arpita Singh: Remembering
蛇形美术馆,伦敦
3月20日至7月27日
“回忆”是阿皮塔·辛格在印度以外的首次个展,展出她六十多年丰富的创作生涯中的关键作品。辛格的画作以她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为核心,从孟加拉民间艺术和印度故事中汲取灵感,并与社会动荡和全球冲突的经历相互交织。本次展览将呈现辛格从20世纪60年代到近期的作品,展示了她的大型油画、水彩画和水墨画。“回忆”展示了艺术家对超现实主义、具象和抽象艺术的探索,以及她从印度细密画中获得的灵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辛格越来越多地探索母性、衰老的女性形象、女性感官、脆弱性和暴力等主题,展示了人际关系和外部事件对艺术家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或置身其中”展览现场,三星美术馆,首尔,2024。图片由艺术家、三星美术馆与格莱斯顿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安妮卡·易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3月22日至6月15日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安妮卡·易(Anicka Yi)因其所谓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即对于文化和生物作用如何塑造感官体验的探寻,而备受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展览将展出她最新创作的作品以及早期作品的精选,全方面呈现其独特的艺术世界。根植于对生物学、科技和哲学的细致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有形且富有情感的鲜活形式将这些研究呈现给观众,邀请人们与超越人类的世界亲密互动。通过与包括科学家、建筑师和调香师在内的各领域专家合作,艺术家的创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在更为广义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卡西·瑞斯, 《无题 5 (不是现在。不。不。) 》,影像静帧,2020年
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
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
3月22日至6月22日
本次展览从观念艺术的历史脉络出发,探讨人类与机器如何共同塑造新的文化结构。展览以“人-机器”非二元叙事为核心,从1960年代的“让想法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到今天“机器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深度探索人类与机器如何协同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当机器不仅是工具,而可能成为创作的协作者时,艺术家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建新的观念艺术?展览将围绕着艺术生产中的“语言”与“所有权”两个坐标展开,重新思考技术革命对文化、艺术与人类身份的深远影响,在信息时代对艺术生态进行一次前瞻性追问。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
3月至5月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尝试以当代艺术和社会科学展开合作,旨在提供一种关于亚洲文化形象的多层次的自我表述与内部视角,以“我们”的视角去记录和表现世代居住在中国和东南亚区域中的人,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城乡发展、文化变迁、生态危机、离散群体等议题。通过长期聚焦亚洲在地文化和关注传统的艺术家作品与学者的研究文献,共同呈现来自亚洲的内部视点和主体关照;并通过艺术和社会科学两个学科及领域间的连接、合作、对话和互视,从而模糊学科边界并打破专业中心主义,探索关于这些议题的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可能。
徐道获,《抚摸/爱计划-首尔之家》,2013-2022年,悉尼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 Do Ho Suh
徐道获:家中漫步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
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
5月1日至10月19日
家是一个地方、一种感觉还是一种观念?现居伦敦的韩裔艺术家徐道获就“家”之谜、身份以及我们如何穿越和居住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适时提出了问题。徐道获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作品探讨了归属感、集体性和个体性、连接和断开,审视了建筑、空间、身体、记忆与时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正是这些关系造就了我们。展览邀请观众在他代表性的织物建筑中漫步,探索他的早期装置、纸本作品和视频作品,穿越首尔、纽约和伦敦,在过去和现在的家园中穿梭,体验他在过去三十年中创造性和独特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展览将首次展出一系列新作品和特定场地作品。
希尔达·里克斯·尼古拉斯(Hilda Rix Nicholas),《一个澳大利亚女人》,1926年,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收藏 © Bronwyn Wright
危险的现代:
1890-1940年欧洲的澳大利亚女艺术家
Dangerously Modern:
Australian women artists in Europe 1890-1940
南澳大利亚艺术馆,阿德莱德
5月24日至9月7日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
10月11日至2026年2月1日
此次展览的标题“危险的现代:1890-1940年欧洲的澳大利亚女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其中一位艺术家西娅·普罗克特(Thea Proctor)的经历,她在伦敦生活了18年后于1921年回到悉尼,其作品被贴上了“危险的现代”标签。展览记录了20世纪初前往伦敦和欧洲学习现代主义的澳大利亚女艺术家的空前人数。此次展览精选200多件艺术作品,由两家美术馆共同策划。自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艺术史学家开始研究她们的生活和遗产以来,展览中的一些艺术家已广为人知,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这次展览将标志着他们首次获得机构的认可。
终身练习
中间美术馆,北京
6月1日至9月14日
中间美术馆的夏季展览“终身练习”将延续美术馆关注孤独症群体艺术的传统,从“孤独症谱系障碍”出发,探讨我们对于“正常/非正常”概念的理解、社交活动的设计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展览主题“终身练习(Rehearsing for Life)”一词来源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重复作为安慰信号,由此讨论如何对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练习,回归自由的身体和活力,找回和障碍与非障碍身体之间的链接或放射信号的方法。
穆罕默德·基利托(M'hammed Kilito),《摩洛哥梅尔祖加,一名男子在沙丘环绕的水井中寻找水源》,2022年 © M’hammed Kilito
渴求:寻找淡水
Thirst: In Search of Freshwater
惠康收藏馆,伦敦
6月26日至2026年2月1日
本次展览将探讨淡水作为生命之源和健康的重要支柱与人类的重要联系。展览跨越时间和文化,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到当代尼泊尔和新加坡,探索不同生物和生境如何感受到“口渴”,探讨“淡水”的重要价值,以及因淡水管理不善而导致的传染病、气候恶化等后果。展览还将展出由Raqs媒体小组、卡兰·夏雷斯塔(Karan Shrestha)、周菲菲和扎希·苏海米(Zahidah Suhaimi)受委约创作的新作。
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3-2024年
第15届上海双年展:花儿听到蜜蜂了吗?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
“人类很早就知道当蜜蜂聚集成群,它们会彼此交流,共享信息。直至不久前,我们才发现这个交流网络的范围远不止于蜜蜂之间。研究表明,花儿也在收集信息。花儿‘听到’蜜蜂翅膀的振动,从而在蜜蜂出现时分泌出更加香甜的花蜜。”本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Kitty Scott)说。本届上海双年展旨在创造艺术作品、观众与环境之间,多样、全新的感官交流方式。展览将立足于不同智慧模式的交汇点,将人类与非人类智慧同时纳入考量,并从自然与文化中汲取智慧。
朱迪·芝加哥,《羽毛室》,1966-2023年,慕尼黑艺术之家“它处之中: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1956-1976年“展览现场,2023年,摄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图片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提供
身临梦境:
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
Dream Room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0s–Now
M+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
9月开幕
由M+与慕尼黑艺术之家联合策划,特别展览“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将展出以原作尺寸重建女性艺术先驱的作品,彰显她们的环境创作在视觉艺术史上的深远影响。环境是一种由观者主动参与的艺术作品,观者可以在环境作品中穿梭或在其四周行走,其形式为今日风靡一时的沉浸式体验奠下基础。此展览原本是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构思,并于2023年举办。M+的版本将同场展出一系列亚洲女性艺术家的环境作品,与原有展品相互辉映。
1985年,马里纳里尼·穆克吉在工作室,摄影/Ranjit Singh
南亚艺术故事——穆克吉和她的圈子
A Story of South Asian Art:
Mrinalini Mukherjee and Her Circle
皇家艺术研究院,伦敦
10月24日至2026年1月25日
此次展览将通过印度雕塑家马里纳里尼·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 1949-2015)的艺术历程,探索塑造南亚艺术史的艺术家网络。本次展览将展示与马里纳里尼·穆克吉曾经一同创作的南亚艺术家的重要人际网络,展出穆克吉的同行和老师的素描、绘画和雕塑作品,包括她的父母贝诺德·贝哈里·穆克吉和李拉·穆克吉(他们曾在颇具影响力的Bhavana艺术学校任教)、K·G·苏布拉曼扬等印度现代主义艺术先驱,以及尼利玛·谢克(Nilima Sheikh)、贾格迪什·斯瓦米纳坦(Jagdish Swamitnathan)等印度重要艺术家的作品。
我们看不见的星星:澳洲原住民艺术
The Stars We Do Not See:
Australian Indigenous Art
美国国家美术馆,华盛顿
10月18日至2026年3月1日
此次展览是美国国家美术馆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交流的成果。从19世纪的素描到2023年的影像,“我们看不见的星星:澳洲原住民艺术”将展出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由130位艺术家创作的约200件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卡门·拉莫斯(E. Carmen Ramos)称,此次展览是 “有史以来在北美举办的最重要的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展”。之后,展览将巡至丹佛艺术博物馆、波特兰艺术博物馆和塞勒姆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最后在多伦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落下帷幕。
杨福东,颐和园,约拍摄于1976年。图片由杨福东工作室提供
杨福东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11月15日至2026年2月22日
杨福东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视觉创作实践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作为杨福东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也是首次于北京举办的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呈现杨福东“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分。该计划始于《竹林七贤》之后,是其对创作一部可容纳某种复杂现实影片的持续探寻——尤其当这种现实既真实,又具有构建性。从北京东郊农村童年经历汲取灵感,本次展览呈现了杨福东将过去与当下、公共与个人紧密交织的影像叙事。
法比安·纪劳德(Fabien Giraud),“野性 (2025-3024)”项目先导图 © Association 3024
数据之梦:AI时代的当代艺术
Data Dreams: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Age of AI
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
11月21日至2026年4月26日
“数据之梦:AI时代的当代艺术”作为澳大利亚大型博物馆的首场AI展览,将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揭示艺术家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想象新的存在方式,并探索这些技术对我们集体未来的影响。“数据之梦”将聚焦一系列当下的问题,包括技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算法和数据集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并质疑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以及数据经济带来的巨大环境成本。其他主题包括人类与机器的共同进化、智能和代理的新视以及技术模拟人类认知、形成记忆、产生幻觉和做梦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