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人|崔晓冬《千里故人》:千里归途,重遇故人

日期:2025-02-14 11:32:40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艺校 >国美人|崔晓冬《千里故人》:千里归途,重遇故人



编者按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挖掘培养优秀美术人才。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中,中国美术学院获得“四金一银二铜”的瞩目成绩。学院持续锻造“能打善战”的文艺创作人才梯队,始终牢记“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根本宗旨,体现从“高原”勇攀“高峰”的整体面貌。

一代代师生秉持国美的学脉优势,赓续振兴的使命精神、闯先的实验精神、兼通的哲匠精神、湖山的诗性精神。特此推出“全国美展‘国美人’”系列采访,挖掘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与叙事肌理,讲述深入人心的国美故事,传颂时代与人民的赞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晓冬的油画作品《千里故人》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斩获银奖。16岁,崔晓冬离开故乡东北,踏上求艺之路。岁月荏苒,2019年春节,55岁的崔晓冬再度回到家乡,眷恋,感恩。在集市上,一位身着旧衣、满面皱纹的商贩正安静地坐在摊位前,售卖着自家种植的蔬菜,那竟是他小学时代的同学。年轻的他们,有着特别的青春感受,文化与思想涌入、碰撞,大街小巷播放着流行金曲,那是一种热火朝天的憧憬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千里归途,重遇故人,昔日同窗早已不同于儿时记忆。

东北有一种萝卜叫“心里美”,或白或绿的表皮下包裹的是鲜红的芯。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都刻画在自己的脸上,千里之外的故人在家乡守望着土地,过着简单而宁静的日子,喜乐地面对他的生活。生命之韵,非繁华表象所能及,内心熠熠生辉的平和与坚韧,恰似“心里美”的鲜红,于平凡尘土间闪烁光芒。


图片 1
崔晓冬 《千里故人》布面油画 239.5×184.5cm  


您能为我们介绍《千里故人》这幅作品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吗?


A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2019年回家过年时的一次偶遇:在菜场遇见了一个我认为形象很好的人——他身着旧衣、满面皱纹,安静地坐在摊位前,售卖着自家种植的蔬菜。令人惊讶的是,他竟能叫出我的名字。原来,他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简短地聊了几句,我回想起在学校时,他不慎落水,我还把他送回家。

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

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印记,我还拍下了照片,一直想着要把这个场景画下来。

图片 2
图片 4
图片 3

疫情不能外出的那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和画册,包括列宾的大型回顾展在法国的举办,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图片 5
列宾《伏尔加河的纤夫》 布面油画 131.5×281cm 1870-1873年

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对物质感的再现、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和深入刻画,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在疫情期间不能出门的那段时间里,我决定把这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画面付诸现实。



您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创作这幅作品的?

A: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会在其面容上留下痕迹,他如今的形象与我心中的记忆已大相径庭。从小学时代的模样到如今的面貌,这变化让我感触颇深。

图片 6

但我留意到他的生活态度——平静、快乐且幸福,这让我感到十分动容。他并没有过多的伤感,也不抱怨现实,而是以一种喜悦的心情、喜乐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与世界,这种情怀令我深感震撼。我希望能在画面中再现我与他在这方面的共鸣,让这份满足而平和的情感通过画面得以传达。





画面中,墙上张贴着老电影《英雄本色》《花样年华》的海报,甚至还有洗发水的广告。在您心中,这些电影和广告分别代表着什么?


A:这或许可以视为我们的青春梦想。原本的场景里并没有这些,是我在创作这幅画时特意添加的。这幅画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它描绘了一个英雄主义般的梦想——16岁的我,拎着箱子离家远行、学习绘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的向往,以及许多浪漫主义的想象。这些想象与故乡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片 7

儿时的崔晓冬


图片 8
崔晓冬儿时画作

图片 9


图片 10

青年时期的崔晓冬


当时,《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沧桑与时间的流逝。潘婷洗发水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象征着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当时各种外来文化迅速涌入我们的生活:音乐无处不在,无论是在菜市场还是街道上,都能听到香港的流行歌曲,每个城市和村镇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人们热火朝天地生活着,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我想回忆和记录那个时代,我们所处的青春感受。


图片 11

青年时期的崔晓冬


图片 12
崔晓冬 《遗失的浪漫之五》 布面油画 90×90cm 1996年

许多60后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年轻时各自从家乡出发,经历了求学、摸索等种种历程,最终成就了今日的自己。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见证并参与了国家繁荣的时期,对此深感感激。对我而言,家乡是我人生的起点,自16岁离家后,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与情感始终萦绕于心。我渴望将这种情感融入我的画作之中。


《千里故人》的创作手法与您以往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A:在创作过程中,我特意避免使用过于张扬的表现手法,转而采用一种更为诚恳、细致入微的方式。我早期的作品可能更注重表现性和书写性,画面厚重、充满张力,但总觉得情感传达得不够深刻。因此,我逐渐舍弃了这些元素,转而像描摹一般,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传达我对家乡的那份深情。我相信,这样的表达方式或许能在画面上产生更为真挚和动人的效果。

图片 14

崔晓冬 《冬至》 布面油画 160×136cm 2008年


图片 13
崔晓冬 《不期而至》 布面油画 300×600cm 2014年

2016年起,我在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千里故人》的色彩语言的表达上,我试图通过偏暖的红色调来强调幸福感以及内心的温暖。为此,我大量使用了红色,甚至有些原本并非红色的元素,我也做了调整,既有鲜艳的朱红色,也有较为暗淡的灰红色,形成了多个层次的色彩效果。


图片 15

萝卜上的红色就是一个例子。我描绘了一个切开的萝卜,其内部呈现出红色,这种萝卜在东北被称为“心里美”,我借此来隐喻主题——内心的快乐。




您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希望培养的油画创作者是什么样的?


A:我于1996年开始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期间,我一直较为注重对传统的学习,并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向学生传达和培养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油画艺术需要怀着虔诚的态度,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创作。


图片 16

崔晓冬 《女儿》 布面油画 90×90cm 2004年

图片 17

崔晓冬《美丽世界之一(憧憬篇)》160×130cm 布面油画  2007—2008年


图片 18

崔晓冬 《英雄儿女》 布面油画 160×130cm 2011年


在教学上,我重点强调油画语言的学习以及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和追溯。我认为,画画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无论是对待自己、生活还是事业,都应充满真诚。这种真诚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发展程度。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对艺术的热爱程度也决定了画作所能达到的高度。


640 (1)

崔晓冬


1964年生于辽宁锦州。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9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2005年应邀赴德国汉堡交流考察;2011年赴英国伦敦艺术学院访问学;2015年赴意大利艺术交流。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作品被日本如水美术馆、美国南加州大学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美术馆、澳大利亚大都会美术馆等收藏。曾获“鲁迅文学艺术奖”“美国当代现实主义绘画展”一等奖、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5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