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鹤图》是公认的宋徽宗赵佶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极少的宋徽宗画作真迹。这件国宝级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作品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何在?画中讲述了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如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近期,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宋徽宗赵佶所作的《瑞鹤图》是一件怎样的作品?
董宝厚:宋徽宗赵佶所作的《瑞鹤图》为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38.2厘米,为北宋徽宗赵佶三十岁时所作,右图左书,图绘北宋汴梁的宣德门之上群鹤盘旋飞鸣,姿态各异,还有两只白鹤分别站立于屋脊两端的鸱尾之上。建筑以界画方式绘出,白云以细线勾勒,稍加晕染,天空以青色染出,匀净清澈,在尽显皇家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营造出一派祥瑞气象。画后有赵佶瘦金书题记、诗文,并署款钤印。
《瑞鹤图》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如今被人们所熟知,很多人不远万里来此只为一睹它的真容。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距今900余年的作品,《瑞鹤图》的展出机会并不多。
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瑞鹤图》的国宝级价值及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这件作品由宋徽宗所作。宋徽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北宋皇帝,书画造诣高妙,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促进了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是历史上艺术造诣超群的皇帝。
其二,是诗书画结合的独特性。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诗书画等相结合,而《瑞鹤图》是较早地将诗书画相结合的代表作。赵佶以前的题画诗,大多不题在画上,诗画分离。赵佶题上诗句,自申画意,真正将诗书画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他将题画诗的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此而言,赵佶的艺术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在绘画、书法和诗歌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瑞鹤图》的内容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其所表达的祥瑞寓意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祥瑞”的期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受到人们青睐。
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瑞鹤图》在构图和绘画技法等方面有何精妙之处?
董宝厚:从构图上看,《瑞鹤图》构思精妙。画中的宣德门只绘出屋脊上部,并将其置于整幅画面的下方,是标准的界画,而画面的大部分面积留给天空以及天空中盘旋飞舞的鹤。这种方式直至今天都可以去想象,如果有一个技艺高超的建筑工人,甚至可以照着画复原其中的建筑。
从绘画技法上看,画中的鹤十分逼真,且每只鹤的姿势不同,这体现了宋徽宗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细节,才能将鹤的仙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瑞鹤图》中除了有画,还有宋徽宗亲笔写的题跋,这个题跋包括诗序和诗,一方面向人们提供了这幅画的历史背景,相当于画家亲口告诉我们画的原因和内容,不用去推测,这很重要。
题跋中“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上元节是正月十五,在宋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皇帝要在这期间与文武百官举行庆祝活动,而他出席的地方一般是在宣德门上,也就是《瑞鹤图》中的所在地。
那一天出现了两个奇异景象:一个是在城门上出现了很多祥云;另一个是从天空中飞来20只鹤,其中两只鹤停在了宣德门屋顶两端的鸱尾上,其他18只鹤在天空中缓慢盘旋,颇有节奏感,人们见此景非常诧异。宋徽宗有感于此为祥瑞的象征,担心百姓不能理解祥云和瑞鹤的意义,便用这张画将场景定格下来并以文字记录,得以让人们在900多年后还能仿佛看到当时的场景。
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宋徽宗执政时期的自诩,信奉道教的他将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现象视为祥瑞的象征,来表明自己“受天明命”。
《瑞鹤图》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辽宁省博物馆拍照打卡。韩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