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术面面观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张亦竹
摘 要:“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学术研讨会以“全国美展与新时代美术”为主题,旨在全面梳理全国美展的创作成果,总结新时代美术生产机制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美术创作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的作用,为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贡献艺术力量。
关键词: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新时代美术;话语建构;高质量发展
2024年9月27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邀请了中国美协主席团成员、各专业艺委会负责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各展区研讨会学术主持人、知名美术理论家,以及全国美展优秀作者代表参会。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马锋辉,中国美协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庞茂琨,中国美协副主席林蓝,中国美协副主席刘万鸣,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画、油画展区研讨会主持人尚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陈孟昕,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宋光智,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原副主任代大权,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综合材料绘画展区研讨会主持人朱尽晖,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主任白明,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邹立颖,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漆画展区研讨会主持人汤志义,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区组委会主任梁宇,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陈金华,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秘书长王国彬,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邵晓锋,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展区供稿专家于洋,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供稿专家陈明,《美术》杂志社副主编、编审盛葳,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策展人于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优秀作者代表李前、罗玉鑫。研讨会由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主持,会议围绕“全国美展与新时代美术”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研讨会现场
范迪安在致辞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全国美展的举办彰显了文艺的特殊功能、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以及文艺创作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新时代美术的发展得益于组织保障与学术创新的相互作用,使得全国美展成为向祖国献礼、向人民汇报的重要文化成果。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是美术事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进京展举办之际同步开展研讨会,多角度地交流本届全国美展的艺术成就与经验,对于深入理解全国美展的社会文化价值、在社会层面形成主流认知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当在创作中深入阐释中国美术与时代、人民及文化的关系,以推动美术事业的持续进步。
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全国美展如何汇聚艺术资源、展现时代精神与国家风貌,推动美术创作的创新与跨界融合,并引领美育工作的开展,已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和探索的方向。
本届全国美展奉献了新图像符号。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展览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于洋指出,展览中诸多作品表现大国重器、日常生活、乡村生活和都市语境等题材。作品在主题表达和艺术语汇上,呈现为以传统艺术语言对新质生产力和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拓新表达。陈明以《湾区晨曲》为例,强调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大湾经济区的发展活力和时代特征。郑格菲、王文灏的《数聚》则反映了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海量数据的应用。这些作品准确反映了时代进步脉动,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本届全国美展中,部分作品展示了个人视角下的主题意识。《工人是“天”》等作品在深入挖掘题材的同时,精心进行了艺术构建。作者李前表示,他在创作过程中考虑了多个方案,最终选择了李大钊讲课后与工人交流的场景,通过研究史料,创作出了符合情境且带有特定情感的人物形象。宋光智指出,主题性创作不应局限于宏大叙事或特定题材,而应深入生活,展现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洞察。他强调,应以细腻的手法捕捉生活细节,以独特的视角引发共鸣。尚辉提到,《暖》《金色土地》等作品通过呈现具有现代城市气息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当代农民的精神面貌。艺术家们凭借自己的视角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当下的时代主题。因此,他指出,认为全国美展仅能表现主题而无法展现个性,实际上是对全国美展宗旨的一种误解。
有专家学者指出,参展作品展现了传统美学精神与文化身份。通过当代绘画语言表现传统,缩短了当代人与传统之间的距离,并将传统资源进行了当代转化。如陈焰的《山高水远之二》以抽象的艺术语言,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的意境之美;陈卫国的《丝路明灯》寓意着敦煌艺术在人类长河中的光芒;丁志伟的《大岳永泰》传达出传统文化特有的含蓄和深远;叶馨的《华夏记忆》通过传统绘画符号体现人文气息。盛葳指出,综合画种展区利用图文互释的连续视觉,发挥叙事性优势,展示了《红楼梦》《水浒传》等传统经典文本及艺术家感悟时代变化的自创文本。作品通过强烈的叙事性,使观众在近距离阅读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本届全国美展上,有许多带有实验性和图像新意的作品入选。陈明指出,AI软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模式和形态。例如,肖希的《芥子园中的早春图》中的传统竹编材料,赵思彤的《耕种计划》中的土石和电子管,郑格菲、王文灏的《数聚》中的数码材料,吴震的《文明之光》中的传统线装书页,徐青巍、陈青的《休渔期》中的现成品等。于朕认为,数字智能作为激发创造力的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创作逻辑和生成策略。
除了美术创作方面,部分专家学者也关注到展示互动方面的创新。林蓝认为,通过融合新传播媒介,大众参与美术鉴赏更为便捷和高效。各个展区展示了如线上与线下结合观展体验等新亮点。邵晓锋则关注展览对于提升美术创作的意义,他指出,此次进京展实现了“四个一”的突破:第一次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承办、第一次突出展陈中作品效果的重要性、第一次采用最为疏朗的方式进行呈现、第一次在媒体充分讨论后进行集中展示。
伴随着美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新时代的美术创作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本届全国美展不仅展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艺术语言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话语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有专家学者建议,应持续深入地研究全国美展,并加强理论建构。尚辉指出,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公众和舆论提供正确解读全国美展的方法、路径和结论。本届全国美展的舆论场更加强大且难以控制,观众无论是否到场都能通过网络自由发表观点。因此,须通过学术理论建构,为公众解读关注的问题和新变化提供指导。例如,对于作品尺寸单一化的质疑,尽管这样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但未充分考虑现代展览空间的实际需求和呈现方式的现代化。因此,有必要通过研讨会从学术角度进行解释。
部分专家学者强调,艺术创作应融合人民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朱尽晖提出,无论是单一媒材还是多种媒材的交融互动,都应反映我们的时代,同时关注题材的广泛性和当下意义,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核心。宋光智总结了三个关键点:一是坚定不移地锚定人民性的核心价值,创作出滋养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高质量作品;二是强调时代性的融入,捕捉并反映国家建设的成就与社会发展的活力;三是在主题创作中融合艺术个性,实现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和谐统一。
“写意”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陈孟昕以工笔画为例,强调写意性并非将工笔画转变为写意画,虽然意象性是两者共同遵循的原则,但它们实现意象性的途径和创作机制并不相同,不应以个人意志遏制时代审美取向,避免误导和留下历史遗憾。罗玉鑫提出,写意性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更在于作品意境能否传达生命的意趣,触动心灵世界。于洋列举带有写意笔墨性的作品,如申卉芪的《小兄弟》通过充满力量和个性张力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7位塔吉克族少年的形象;杨星空的《丰收》则运用写意花卉的笔法,表现了西北地区辽阔的麦田。他认为,如何拓展艺术创作和文化形态中的写意精神,是美术话语体系构建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杨星空《丰收》中国画 200cm×200cm 2021年
在本次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强调了深入探索艺术本体语言的重要性。朱尽晖提出,辨析画种应作为首要任务,媒材和媒介仅为绘画语言的辅助手段,综合材料绘画的核心在于绘画、观念、创新和审美。王颖生指出,壁画作为一种综合多种材料和绘画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多样性和包容性要求加强对壁画边界的探讨。白明认为,陶瓷艺术在主题表达、记录时代和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上面临天然挑战;他总结了本届美展陶瓷艺术的多个亮点,包括时代审美的独特性、容器作品的新生、烧成技术的探索、风格的多样性,以及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主流趋势,并认为其审美价值在于艺术本体的拓展。汤志义提出,漆画需要建立自己的语言和实践体系,具备漆艺术特有的学理和规范,以确保漆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能融入当代艺术语境。
推动主流美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次会议中,学者们聚焦于探讨主流美术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路径,以寻求推动美术创作持续进步的有效途径。
部分专家学者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庞茂琨认为,艺术家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来塑造人民群像,讲好中国故事。代大权指出,提升画作品质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培养与建设,全国美展通过描绘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他强调,扶持具有鲜明个性的青年画家是发展的重要考量。王国彬则认为,艺术设计应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满足他们的具体需求。
创新仍是目前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传统艺术领域,并不断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庞茂琨提出,油画家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全新的创作实践,构建一个真正完备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创新体系。尚辉认为,全国美展持守的是传承式创新。他以《金色土地》为例,该作品通过接近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示了水墨写意的新难度,融合了吴山明的宿墨方法,并追求平面性,从中体现出中国画的创新;他同时主张不应奢求在全国美展中发现让所有人震惊的作品,或是突然出现全新的艺术表达,而应认识到艺术的创新是传承式的渐进过程。邹立颖表示,推动主流美术高质量发展,要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创造因素,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并通过多元素交叉融合,拓展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空间。
刘万鸣强调,需要彰显美术主责和主要单位的作用,如美协、画院、高等艺术院校等。本届全国美展中,中青年艺术家群体已经成为参展的主要生力军。他认为,必须培育引领美术家研讨创作,绘制经典作品;同时,提升创作生产工作机制,细化创作生产规划,发挥重点选题、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服务保障好重大现实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等创作生产。林蓝认为,通过全国美展挖掘并推广具有创新思维、扎实功底、独特艺术表现力的作者,能够为美术界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创新。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本届美展在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陈孟昕提出,部分作品过于追求主题性,弱化了艺术本质价值,消解了作品的精神性,整体缺乏突破性和深刻打动人心的作品。他还指出,一些创作过于注重题材而忽视个性化语言,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梁宇观察到,水彩画特有的水性颜料特点有所淡化。陈金华认为漆画过于综合,缺少其特有的韵味;同时,他主张评选标准应具备一定的量化特征,以确保所选作品能够代表各画种的优秀水平。王颖生提到,评委及其亲属不能参展令人遗憾。如果能够以特邀形式邀请这些艺术家参展,但不参与评奖,这将有助于提升全国美展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平。邵晓锋提出了关于美术创作的“四个度”建议:一是保持与照片和AI适当距离的度;二是把控制作的度;三是把握写意表达的度;四是控制作品尺幅的度。
马锋辉总结了本届全国美展的组织和创作情况,指出全国美展不仅是艺术家们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是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国美展肩负着引领美术发展潮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重任。他对本届全国美展创作强调了四点:一是坚持立意明确、主题鲜明的原则,鼓励艺术家挖掘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二是拓宽题材范围,包容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三是推动创新,鼓励艺术家探索美术创作和传播新方式;四是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结合,为新时代美术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马锋辉指出,必须明确学术类别和评价标准,并探讨新兴艺术形态的定位;未来计划通过专题展呈现国家主题创作成就,展现新时代成果,中国美协还将启动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培育新一代美术家,通过组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活动,推进高质量组织性创作发展,为下一届全国美展培养优秀创作人才。
王平从人民性、时代性、探索性三个视角总结了本次会议。他表示,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微观叙事,都展现了艺术家的洞察力与创作才华。在时代发展中,美术本体语言经历了显著变化,现实主义已从传统的写实手法转变为更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展览引发的讨论从侧面展现了其生命力,体现了公众对全国美展的关注与期待。要从思想深处出发,追求志存高远的创作目标,立足于构建中国特色美术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美术高质量发展,以此来洞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学术研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创作成果与特色,探讨了创作生产机制的优化路径,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话语体系。会议聚焦新时代中国主流美术的高质量发展,旨在提升美术创作的社会凝聚力,激励美术工作者持续创新,从而推动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贡献艺术力量。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ine Arts in the New Era:Review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cademic Symposium
Zhang Yizhu, Staff Member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Department,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bstract: Themed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and Art in the New Era”,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cademic Symposium has been held to comprehensively comb throug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the art production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in the new era, and build an art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art in rallying the people’s support and pooling their strength,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shouldering cultur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rt in the new era; build a discourse system;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